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部制下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初探——以某沿海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制改革的本质是解决“三权”的合理划分与相对分离。大部制下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遵循满足需要、总体统筹、系统整合、制约协调、总揽分别的原则;既要体现与中央大部制改革的对应性又要体现自身特色,从国家权力结构划分层面予以推进。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仍然存在着机构林立、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推诿挚肘等问题,势必会减弱中央宏观调控力度,影响地方政府服务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在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改革,科学合理地设计地方机构改革方案,并加以有效地组织实施。本文以某沿海城市为例,在分析其机构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大部制的理念设计了其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以期对即将展开的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提供理论支撑和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2.
大部制改革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然而在行政与政治日益融合的今天,大部制改革必将折射出政治的变迁,甚至牵动政治体制的变动。中国现阶段实行“行政吸纳政治”的行政民主发展道路,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如何充分吸纳反映民意,建立起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合作治理体制,也应是大部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基于民主公民权理论的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治理体制是实现此目标的可能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推行大部制改革是克服科层制组织弊端的必然选择,也是地方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当前以大部制为核心的地方政府行政改革正稳步推进,通过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有了新的进展,机构设置更加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4.
陈建 《党政论坛》2014,(5):26-29
大部制改革始于2008年,在中央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示范引导下,许多地方政府推行了第一轮大部制改革,此轮大部制改革的典型特征是机构整合。党的十八大之后,地方政府开始启动了新一轮大部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陈建 《党政论坛》2014,(3):26-29
正大部制改革始于2008年,在中央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示范引导下,许多地方政府推行了第一轮大部制改革,此轮大部制改革的典型特征是机构整合。党的十八大之后,地方政府开始启动了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应该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机制创新,通过建构"整体性治理"组织文化,搭建广大民众及公务员参与改革创新的平台,建立改革  相似文献   

6.
推行大部制改革是克服科层制组织弊端的必然选择,也是地方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当前以大部制为核心的地方政府行政改革正稳步推进,通过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有了新的进展,机构设置更加统一规范,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改革大多集中在组织结构调整、组织的自我更新以及人员精简上,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大部制改革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永  刘飞 《理论导刊》2008,(5):16-18
大部制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体制模式,推行大部制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以往历次行政改革的得失,大部制改革既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推行大部制改革必须坚持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出发,通过新的制度安排来为市场经济服务,在技术层面、政治层面和战略层面上做出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正确处理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关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机构的配套改革。要坚持全面、统一、精干、效能的原则,按照实施政务综合管理和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要求,稳步推行"大部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实施政务综合管理的政府组织机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推行大部制是地方机构改革的重要创新举措。但作为一场深刻的政府自我革命,地方政府在推行大部制的进程中面临着职责同构、部门利益、机构磨合、代理缺位等诸多困境。为使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顺利推进,应采取的策略是:进行政府职责和机构的再设计;科学平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构建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快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改革。  相似文献   

10.
改革的核心取向均指向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完善,在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2008年大事频发。在政治领域,各种焦点集中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上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尺反复考验执政行为,成为各级各地施政主线。这一年,人们经历了以大部制为核心的第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观察着旨在理顺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平衡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推行省直管县模式的新一轮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感受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所带来的政府行政生态的变化,及社会声音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非常"男""女"     
王奇伟  谭宏姣 《学理论》2009,(30):236-237
针对近年来网络中流行的新词族“X男”“X女”,本文运用描写与解释的方法,从“草食男—肉食女”、“肉松男—干物女”、“凤凰男—孔雀女”、“型男—索女”这四组有关男女的新词语的词源,词义特点,流行动因等角度作出初步分析,并揭示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希望能在不同化传统中找到某些维护世界和平的伦理原则,找到“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非常重大的课题。对此本提出四点看法:寻求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很有意义,因为人类在伦理问题上必定有其共同的方面,必定存在可以为不同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寻求“全球伦理”需从各个民族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在尊重各民族化传统的伦理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有利于构建全球伦理的思想和观点:寻求“全球伦理”必须关注当今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和平与发展”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此原则不仅对消除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战争有正面的积极意义,而且亦是推动各国家、各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5.
志与功即动机与效果的考察,是道德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历久常新的难题.在中国古代哲人对志与功及其关系的深刻认识中,也蕴涵了对道德评价的独到见解.他们思考问题的路径及其认识的成果,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8.
"两新"组织蓬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突破口,宝山区着力打造"红帆港",创新设置模式,构建起非公有制企  相似文献   

19.
远"美"     
远距离长;不亲热;不接近。人生在世,确有一个“近”与“远”的问题,“近”、“远”的分寸把握好了,就能够保一生平安,善始善终。  相似文献   

20.
"换位"思考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言外之意是要多站在别 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我们故且称之为换位思考。其实,换位思考是一种极好的工作方法。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注重和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捉高自身的工作效能,增强自身在下属中的威信,调动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