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法学杂志》2012年第3期撰文《劳动权的平等保护及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思考》认为.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众多种类的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年龄歧视、健康歧视。就业歧视侵害了公民的就业平等权、自由择业权、就业保护权和平等待遇权等劳动权。影响社会公正和社会效率,不利于社会公正和稳定。  相似文献   

2.
黄家亮 《思想战线》2005,31(5):89-93
社会歧视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社会群体的不公平、不合理、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从社会心理学看,这是由社会偏见这样一种不公正的、具有否定性和排斥性倾向的社会态度所导致的,属于一种刻板印象.但社会偏见并不一定导致社会歧视,实现这种转变与被歧视者自身力量相对弱小、"谈判力"不足相关.要减少或消除社会歧视,一方面必须壮大被歧视者的力量,增强其"谈判力",阻止已有的偏见向歧视的转化;另一方面通过被歧视者的努力,加强沟通来改变固有的刻板印象并防止新的刻板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公众对艾滋病普遍的畏惧下,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艾滋感染者所面临的社会歧视和排斥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文章结合感染途径与感染密度两个纬度划分出接纳型、接纳型排斥、排斥型接纳、完全排斥四种艾滋感染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类型,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消解歧视及救助艾滋感染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残疾与歧视:——儿童生活史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超过500万的残疾儿童,其中80%生活在农村地区.很多农村的残疾儿童生活贫困.并且缺少基本的医疗、教育和提供给残疾人的服务.本文通过对江西省H县的残疾儿童个案研究发现,残疾儿童还可能遭受到来自学校、家长、同伴和社会的歧视.社会歧视对儿童的一生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反对歧视残疾儿童.  相似文献   

5.
平等保护是社会权可诉性讨论中的一个重要视角。法院和其他决策主体从形式平等概念向实质平等概念的转变,对社会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实质平等的理解表明社会权的很多要素是可以通过司法的方式给予救济的。作为政府保护社会权的一项重要义务,平等权构成了广泛的社会权诉讼的基础。平等权在社会权诉讼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法院通过禁止直接歧视来保护社会权,为此法院通常宣布构成直接歧视的立法和政策无效;其次,法院通过禁止间接歧视来保护社会权;最后,法院要求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护社会权,以消除事实上的歧视,保证实质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6.
迷失在城市边缘?——农民工“第二代”问题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农民工对尊重与认可说“要”的时候,人们发现第二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已赫然出现在身边:他们与乡村渐行渐远,在城市中无根漂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显歧视”和“潜歧视”,正日益加剧他们的“底层化意识”——不论他们是第几代。  相似文献   

7.
因艾滋病具有高致死率、多传染途径及不可治愈的特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病态性歧视已然形成了“社会墙”。这堵墙不仅阻隔了艾滋病感染者同其他社会成员的正常交往,也严重限制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因此增加社会参与、规范媒体报道,转变社会观念、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及帮助艾滋病感染者转变观念都是破除艾滋病歧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近些年,残疾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数量急剧上升。由于社会对残疾群体认识上有偏差,家庭—学校—社会这些对残疾人青少年影响最大的环节对残疾人群体始终没有形成统一正确的认识,纵容或歧视、怜悯或憎恶,都会对残疾人的心理造  相似文献   

9.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什么是就业歧视?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签订的《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列出了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社会出身7种情况,不能作为对求职者、雇员进行差别对待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王卓琳  罗观翠 《求索》2013,(11):223-225
现代意义上的"认同"是一种个体心理防御机制,指代个体无意识地模仿他人,在心理上与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趋于同化的过程。"认同"理论发轫于弗洛伊德心理学,而后经埃里克森得以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学者亨利·泰弗尔提出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被用来分析产生群际歧视的社会因素以及个体对歧视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而后,社会认同理论在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当下,随着社会集群行为的不断演进与发展,社会认同理论得以跟进,为解释社会集群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在社会个体行为、社会群体现象、社会结构系统之间搭接了可资借用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1.
历来无论是在西方各国还是中国,劳动力市场歧视都是一个非常常见而且日趋严峻的问题,尤其是劳动力的性别歧视问题尤为引人注目。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的改善与法律的不断跟进,以妇女群体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在伸张自我权力、维护自身利益上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深藏在这种歧视背后,对性别歧视的产生起着巨大的诱导作用的的经济学本质却并未引起人们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通过运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歧视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与模型,从一个全新的社会学研究视角——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通过判断性别掌握的社会资本量的差异,重点对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的经济学本质进行分析,并结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一些解决性别歧视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些招聘广告和招考公告已很少出现关于民族、语言、身份和身体特征等类似显性歧视的条款,但隐性歧视仍然大量存在,许多人并无法认识和甄别某些隐性歧视,甚至习以为常。作为有身体缺陷的残疾人,  相似文献   

13.
王星 《学习与实践》2006,(11):97-103
城市主体对农民工形象的认识多来自阅读和感性的体验,对农民工形象的贬低性认知构成了城市主体的社会记忆,这些记忆通过媒介、图像、话语或各种集体活动得到了延续、重温或强化,催化了城市主体歧视的集体意识和歧视惯习的形成,产生了歧视集中效应,这对于城市主体和农民工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以及相关制度的作用效果都存在着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论转型时期城市"农民工"阶层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民工是一个既缺乏保护又缺乏约束的弱势群体 :进城就业面临着种种人为设置的门槛 ;在同城市劳动者竞争中面临行政性和市场性的双重歧视 ;缺乏劳动、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待遇 ;难以公平地享受应有的城市社会福利 ;日常生活受到群体性的偏见与歧视等。改进的主要对策是 :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培育并完善一体化的城乡劳动力市场 ;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纠正对农民工的群体性偏见与歧视 ;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增强其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等  相似文献   

15.
策划人语:就业歧视是对市场经济法治精神的一种违背,它不仅侵害了广大劳动者平等的劳动就业权,也会影响社会稳定。法治社会要求政府必须为平等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创造一个有利于平等就业的法律环境和空间,禁止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16.
《辽宁人大》2007,(7):1-1
就业乃民生之本,平等就业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能否平等就业关乎社会稳定的大局。我国积淀已久的就业歧视不但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股逆流和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患,这一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日前,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就业促进法(草案)》,设置了“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条款,重点解决性别、年龄和地区(户籍)三类歧视。利剑已出鞘,歧视当休矣!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日益被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就业歧视行为也随之凸显出来,成为阻碍就业市场正常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就业歧视是目前人才市场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各个层面。据有关资料显示,七成多的毕业生遭受过就业歧视;在就业市场上,90%以上的招聘广告都含有歧视性条款。所谓歧视,就是不平等地看待。纵观当前的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就业歧视主要有性别、地域、外貌、学历、经验、院校和专业歧视等。此外,五花八门的疾病、年龄、方言、考研歧视等现…  相似文献   

18.
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社会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包括就业机会平等、就业待遇平等、就业安全保障平等以及就业服务平等。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实质上就是要反对就业与职业中的各种城乡歧视行为,禁止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政策歧视,走出就业领域的"政策困境"。本文实证研究社会政策对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影响,提出构建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城乡一体化就业政策体系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出租车司机罢运、过劳死等事件频现报端,以及"新骆驼祥子"、"车份儿钱"等新词汇迅速传播,城市出租车已经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焦点。这些新闻事件与新兴词汇所共同指向的,正是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管制政策。有学者将国内许多城市的出租车管制政策概括为准入歧视、总量控制与租价管制三项,其中只允许企业而不允许个人获得经营权的准入歧视政策是其关键。这三项政策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我国出租车行业的运行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已有研究仍然未能解决就业歧视界定中的核心问题: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先赋因素与就业机会不平等或待遇不平等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极大限制了人们对就业歧视的准确识别。本文对这些先赋因素进行重新审视,并将其概括为非能力个体特征,与劳动生产率建立起理论上的联系,以此揭示两者的关系,进而认识就业歧视行为。研究认为:就业歧视的识别要以具体的人力环境为中介。在不同的人力环境阶段,就业歧视的内容是不同的。在零差距环境下,就业歧视就是针对所有的差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