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有人发表文章,对红四方面军西路军渡河时间作了有益的探索。何岩在《红四方面军西路军是什么时候渡河西征的?》一文中,否定了一些党史讲义中的“十月上旬”说,认为西路军渡河的时间,是“一九三六年的十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严实在《关于西路军的几个史实问题的研究》中认为:“红四方面军部队西渡黄河并不是在同一段时间之内连贯不停地渡过去的,而是在不同的几段时间分批渡过去的”。这里,我就西路军渡河的时间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敬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
黄生秀 《前沿》2013,(17):196-198
毛泽东自始至终关心和关注着西路军,在西路军失败之前领导党中央对西路军展开了政治营救和军事营救,在西路军失败之后,又领导中央对西路军被俘红军指战员展开了各种形式的营救。文章对毛泽东的这些营救活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七七”事变前后,一大批中共党员和文化界著名人士先后来到新疆,其中有陈潭秋、毛泽民、孟一鸣、林路基、邓发以及杜重远、茅盾、赵丹等人。长征结束后,红军也曾组织两万多人的西路军开赴新疆,几乎全军覆没。人们必然会问: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红军一部为什么要远离抗日前线前往新疆呢?这一切,者陶号称“新疆王”的盛世才有关。  相似文献   

4.
钟发镇于1919年出生在兴国县长冈乡长冈村。1932年参加红军。1932年6月至1934年10月在红军后方医院工作。长征中为红五军团宣传员。掉队后独自一人“爬”过泸定桥。以后参加西路军。为红九军的译电员。参加了西路军第一场大血战——古浪战斗。红九军被打散后。又给李先念当译电员。在激烈的战斗中。翻译陕北发来的密电——关于“西安事变”的电报。并将它送给李先念。返乡后务农。1973年写信给徐向前、李先念。中央领导同志将信件、证明批转到江西省委。为他落实了红军失散人员的待遇。  相似文献   

5.
高兴国 《传承》2010,(6):6-7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在国共和谈局面出现的背景下,河东主力红军的局势日趋好转。此时,西路军奉命继续西进,在临泽、高台地区重建根据地。红五军高台失利后,西路军面临更加恶化的局势。中央为西路军提出了便利击敌、保存实力的行动方针。红西路军在实施这一战略方针时,有得也有失。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在国共和谈局面出现的背景下,河东主力红军的局势日趋好转.此时,西路军奉命继续西进,在临泽、高台地区重建根据地.红五军高台失利后,西路军面临更加恶化的局势.中央为西路军提出了便利击敌、保存实力的行动方针.红西路军在实施这一战略方针时,有得也有先.  相似文献   

7.
陈永清 《前沿》2013,(16):146-149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第一次向中央提出请求军事援助是1937年1月4日,此时,西路军尚有万余人。而中央组建援西军是1937年2月27日,出发是3月5日,此时,西路军不足四千人,已经基本失败。从提出到实施军事援助已经过了三个月。文章分析了中央为什么迟迟没有军事援助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陈云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根据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决定,以"既代表共产国际又代表中共中央的代表团"团长的身份,于1936年底从莫斯科赴新疆接应西路军,将西路军左支队培养成为我军航空、炮兵等技术兵种的骨干,并为我党在新疆的统战工作做出了贡献.从1981年11月起,他以事件亲历者和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成员的双重身份,在两年内四次谈论西路军问题,以高度的责任心、科学严谨的态度参与了澄清西路军问题的工作,作出"西路军行动不是张国焘路线""失败也不是张国焘路线"的科学论断,为西路军恢复名誉做出了他人无法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丁宏 《前沿》2013,(18):149-151
建立根据地是西路军走向失败的转折。河西走廊客观的地理环境及当地极差的群众条件不适合建立根据地。中央为什么仍然要求西路军在此建立根据地的原因,首先,建立河西根据地是中央、中央军委和红四方面军总部从1936年8月开始便具有的一贯主张;部分原因是由于苏联、斯大林的反对;第三是为了策应河东红军主力和友军的行动;第四是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领导人陈昌浩的坚持。  相似文献   

10.
凌梅 《世纪行》2006,(10):31-34
为实现“川陕甘计划”,策应中央红军北上,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李先念接徐向前的命令,率部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实现懋功会师;坚决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积极支持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反对和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率西路军余部翻越祁连山,深入冰天雪地、杳无人踪的原始森林,继而穿越被称为“死亡之海”的茫茫戈壁,经历了极其艰难而曲折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0月下旬至1937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征战河西走廊期间,根据党中央"打通国际路线"和"建立河西革命根据地"等指示,始终把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从奉命西渡黄河到最后西征失利,红西路军先后在甘肃永昌、山丹、临泽、高台等4县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并建立了相应的各区、乡、村基层苏维埃政权。红西路军在河西地区积极开展建政工作及取得的成效,为西路军战略任务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偶一 《小康》2014,(6):29-30
各财经类媒体“剖析”新、旧“国九条”之后,几乎都得出了“是重大利好”的结论,但在以个人投资者为主要声音聚集地的各大财经论坛中,观点却与财经媒体几乎完全相反。 只有事实能改变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3.
石窝会议在生死存亡的特殊条件下召开,标志着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终结和工作委员会的诞生,成为西路军西征使命的终结点和保存基干力量的出发点。但关于这次会议的内容,不论是官方的定论还是学者们的研究,概都凭借个别当事人几十年后的回忆进行描述,因而无法避免与历史的出入。笔者经过近年来的查证,认为西路军石窝会议的内容应该是两项:徐、陈离队回延安汇报;成立西路军工委会统一指挥剩余部队转战。  相似文献   

14.
蓝蔚锽 《传承》2013,(6):22-23
1936年11月,红西路军进驻甘肃省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永昌县,在此驻扎的40余天,建立了西渡黄河以来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为西路军西进做了大量工作。当时负责在永昌县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黄部长"究竟为何人,目前一些材料和回忆录的说法不一。笔者经考证,初步判断"黄部长"为黄继勇同志。  相似文献   

15.
西路军所属各部队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长期教育并在艰苦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英雄部队。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在同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西路军的广大指战员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纪念。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有的地方,曾经被称为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亮点”的代表“评议”活动,其效果已大打折扣,一项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几乎变成了一年一度的“例行公事”,被人戏称为“平议”,和和气气,平平淡淡议上几句罢了。  相似文献   

17.
高兴国 《传承》2010,(3):14-15
西安事变爆发后,在主力红军军事部署重大调整的背景下,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这一时期红西路军的军事战略方针。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央从全局出发,要求西路军东返,以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应该说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打通共产国际路线"从口号变为实际是1935年11月张浩(林育英)回陕北之后的事.张浩向党中央传达了斯大林的指示:不反对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北方(外蒙方向)和西北(新疆方向)靠近苏联.随后中国红军的渡河和西路军的组成就是这一指示的结果.如果苏联、斯大林不更改这一指示的话,尽管通过甘、凉、肃道路艰辛,困难重重,但到达新疆、接通苏联,取得援助还是可行的.然而西路军西进之中却得到了这样的指示: "远方来电正讨论帮助你们,但坚决反对退入新疆."可见,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之所以要组织西路军西进是因为要打通苏联,是因为有苏联、斯大林的许诺,要给接近苏联的红军以军用和其他物资的援助.西路军长时间呆在河西走廊、不进不退、不接近苏联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仍然是苏联、斯大林的指示,即坚决反对西路军退入新疆.这种出尔反尔的指示是导致西路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爆发后,在主力红军军事部署重大调整的背景下,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这一时期红西路军的军事战略方针.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央从全局出发,要求西路军东返,以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应该说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1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之九军兵殇古浪,是西路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当时就着重从战术指挥层面作了总结。然而,当我们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从宏观层面作全局分析时,就会发现西路军总部在指导思想、兵力部署、战机捕捉、利用地形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教训:一是西路军提前集结部队,分南北两路西进古浪,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落实《平大古凉战役计划》关于"首先消灭平番、大靖间马步芳野外部队"的纲领,没有抓住横梁山一带的有利地形和战机,主动组织两个主力军歼灭追敌一两个旅,使敌有所惊惧,从而为红九军兵殇古浪城留下了隐患。二是红九军兵殇古浪,确实存在军事部署指挥欠妥,死打硬拼,没有及早组织突围等问题;从更高层面考察,西路军未能主动组织主力军协调配合,打击追敌,而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凉州和谈和迅速西进上,也是西路军兵殇古浪不可忽视的原因。三是对红九军的整顿是必须的,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存在对军级干部处分过重的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