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5方案”整合了原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开设一门新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整合后的课程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新课程的实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体系构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首轮教学已经结束。教学中教材使用规范性要求高、内容高度整合概括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现有知识结构急待调整补充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如何构造一个兼具规范性与灵活性、切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教学体系,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大多数师生对开设“两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有较高的评价,但是对“两课”学习的兴趣不高,师生对“两课”教学质量均不够满意,对“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较多意见。那么,“思想道德修养”课(以下简称“修养”课)如何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通过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率先开设的第一门课程,如何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探析了情感教育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6,(8)
作为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在"基础"课教学中,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过程精心设计,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杨春 《世纪桥》2011,(19):99-1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关键问题在于创新,要从师资力量整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教学环节丰富和考核机制完善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石裕东 《学习月刊》2010,(2):108-108
长期以来.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性”(针对性、实效性)、“两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少学者、专家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基础》课的教学中采用“师生换位教学法”.由学生来承担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备课、讲课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由学生来担当.  相似文献   

8.
杨正德 《世纪桥》2011,(13):101-102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高校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应该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创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创业素质、创业价值、创业观念与创业方法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之中,重新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9.
常沛  宋月晖 《学习月刊》2012,(10):104-105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意见》,教育部决定从2006级大学生开始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并统一使用中宣部、教育部编写的相关教材。现本课程已经实践了五年多的时间了.笔者作为本课程教学及研究第一线的老师.认为“基础”课的教学要抓住“理想信念”这一主题.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所侧重地开展专题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整合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想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应在教学中贯彻三项基本教学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的原则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刘玉珍 《世纪桥》2012,(11):85-86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情境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有益尝试,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情境再现,可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助于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该文结合有关理论和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及教学途径方法上还有亟待改进的地方。笔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课应以增强学生主体性为中心,具体搞好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医科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针对性不强、实效性欠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缺位、考核模式陈旧等问题。加强医科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可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明确自身专业上的学习方向和成才定位。本文对医科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课型、实践教学目标、组织活动方式、教学时数、考核标准、考察方式等具体模式进行了创新型设计。  相似文献   

14.
唐姝 《世纪桥》2009,(19):136-137
教师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主导,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面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现状和问题,教师应通过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统一来克服教学中的缺陷,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成为合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一 当前思想道德修养课(以下简称修养课)教育效果不太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修养课教学过程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相割离。表现在教学内容与实际反差大,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渠道狭窄,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手段陈旧,基本上以教师的说教、灌输为主,即教学过程大  相似文献   

16.
今年秋季,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新课程设置方案。如何改进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实施新方案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是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是由教学培养目标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  相似文献   

17.
李继辉 《学习月刊》2012,(8):113-113
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实施专题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得到普遍认可。并付诸实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也很有必要积极进行专题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在贯彻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设计科学严谨的教学专题体系.才能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思想品德课程作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之一,适应其教学的新情况,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是广大高校“两课”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立足于国家教育部关于“两课”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和精神,结合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特点,尝试对综合性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提出一些新思考,以期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是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新要求的直接响应。针对教材内容、章节和教学要求的变化,顺利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需要有效化解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与授课时间的有限性、教材话语的特殊性与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教材理论的科学性与教学环境的现实性三大矛盾。化解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学术逻辑、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的三维视角出发,把课程标准作为解决矛盾的关键,依据教材目标,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正确把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大学生法律基础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秋季新学年伊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在全国普通高校新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正式使用。教材中的法律基础部分,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为主线,概括介绍了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线索清晰,内容丰富,深浅适度,在大学生法律基础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师生的好评。我们体会,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的现状及学习需求出发,以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向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法律基础教育,以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义务为先的观念,能够使法律基础教育在课时少、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