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慈善事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慈善危机之后,不断的在探索与实践中寻求突破与发展,慈善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高校作为高等人才的摇篮,对于校园慈善文化的培育与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整合高校的条件与优势推动公民慈善意识的普及与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培育慈善意识 发展慈善事业——美国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竖元 《行政论坛》2011,18(1):92-96
目前,我国公众慈善意识的淡薄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而美国慈善事业的商业化的资金管理运营模式、多层次的监督与反馈机制"、一疏二堵"的税收激励机制及"第一行动集团"积极的示范效应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营造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强化慈善激励机制,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以培育和提升公众的慈善意识,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调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系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等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其表面繁荣之下仍然存在深层次隐忧。未来我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亟需发展理念的更新和实践行为的转变,实现从富人慈善向大众慈善、从官办慈善向民间慈善、从限制慈善向支持慈善、从城市慈善向农村慈善、从救助型慈善向发展型慈善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大,当今我国社会中已蕴藏着巨大的慈善潜力,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社会物质条件。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加快完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建立现代、良性、成熟、高效的慈善事业运行体系意义重大。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和慈善事业管理体制创新,加快慈善组织去行政化步伐,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慈善法律体系、培育规范充满活力的慈善组织、构建良性的慈善事业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构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模式与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亚文化"与"主文化"的相互抵触、慈善组织及个人的诚信的缺失以及在"藏富意识"和"仇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缺乏"第一行动集团"的引领等因素共同抑制了公众慈善意识的培育,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培育公众慈善意识,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12)
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实施精准扶贫是落实共享发展的切实行动。慈溪市公牛集团通过打造公益支持体系、爱心项目体系和企建关怀体系参与公益慈善支持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作为县级市的慈溪市公益慈善理念尚不发达,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面临困境。建议通过提升法治保障,创新活动形式,加大对草根组织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事业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7.
宫蒲光 《慈善》2021,(2):5-14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格局下找准慈善事业新定位、把握慈善事业发展新方向、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市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慈善事业在社会治理大格局中的定位及其作用,梳理了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分析了近年来特别是《慈善法》施行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着眼于加强法治建设提出推进慈善事业的理性思考,以期为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赵长宝 《慈善》2021,(2):68-70
慈善事业是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是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在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各级各地慈善事业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慈善事业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水平低,同时地方慈善工作对象和内容广泛,且点多、面广、线长,集中度低,分散度高。因此,在地方慈善事业发展中仍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慈善意识的支撑,我国居民慈善意识薄弱,找到影响我国居民慈善意识的因素,进而提升居民的慈善意识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已有的研究并没有提供能够测量慈善意识的有效方法,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对慈善意识测量的诸种方法,编制了慈善意识测量问卷,在试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后在全国五大城市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反映出的我国居民有着较好的慈善感知和慈善意识。统计分析发现,普遍信任水平、媒体认知和媒体事件会影响人们的慈善意识。  相似文献   

10.
侯莉 《学理论》2010,(22):59-59,6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慈善事业得到了一些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要担当起"企业公民"来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结合企业慈善的理论依据,针对我国企业慈善行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企业慈善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历代统治者均担忧发展民间慈善会矮化政府,但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间并无根本性的矛盾冲突,二者是一致的。慈善事业的发展对党员保持先进性、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推动党所领导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让共产党员率先更新慈善观念、先行慈善起来,以及用在慈善组织内建立党组织、引领慈善组织发展等方式领导慈善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二者的互动双赢。  相似文献   

12.
对桂东F村公益慈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运行机制,进而提出促进广西农村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对策,即培养农民公益慈善意识;培育农村公益慈善环境;成立公益慈善组织。  相似文献   

13.
方晓红 《学理论》2010,(20):74-7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慈善事业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已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的慈善事业与有着几百年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大力弘扬和传播慈善文化,加快培育慈善组织,健全和完善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对慈善基金的监管,这是我国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7)
发展慈善事业急需慈善伦理的建构。当代中国慈善伦理的建构要立足于传统慈善文化,实现儒家慈善思想从"仁爱"向"博爱",从"恻隐之心"向"公民责任",从"个人道德"向"社会正义",从"以民为本的仁政"向"以民为主的民间公益"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我国网民的快速增加,我国网络民权社会开始崛起。同时,网络公益事业快速发展,公共慈善精神彰显。文章探讨了慈善事业在新的网络平台上所取得的显著的延伸与拓展,表现出新的形态,分析了网络慈善的运作机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现代慈善事业只有与专业社会工作的融合才能促进其良性发展.这是因为专业社会工作者在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社会工作者是慈善文化弘扬的倡导者;社会工作者是慈善组织完善的推动者;社会工作者是慈善活动开展的监督者;社会工作者是助人专业知识的实践者;社会工作者是慈善活动开展的策划者.  相似文献   

17.
薛晶 《学理论》2012,(29):57-58
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慈善"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倡慈善的国家,中国慈善组织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与沉淀。从古代慈悲精神和施善行为、近代慈善组织萌芽和兴起到现当代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历程中,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呈现出发展潜力大、法律保障不健全、依赖性强、领域多元化、新兴模式正在形成等特点,整体脉络在发展中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18.
殷瑜 《学理论》2012,(23):71-72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慈善事业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慈善组织的生命所在。慈善事业以自愿和信任为基础,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慈善组织自身的建设与能否获得公众信任。然而",郭美美事件"、"尚德诈捐门"、"中非希望工程"等一系列负面事件致使我国的慈善组织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公信力危机,其对中国慈善事业造成的致命伤害一直未见好转。慈善组织挽回公信力的关键,是加强组织自身的规范制度性与自律性,完善多方监督机制,加快相关法律建设。  相似文献   

19.
慈善事业促进机制是政府、慈善组织、慈善工作人员、社会慈善资源得到最优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活动模式,即政府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慈善组织建立健全自身管理制度,提高慈善事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素质;合理利用社会慈善资源和力量,实现慈善组织、慈善制度和慈善从业人员之间的不断优化配置。当前我国慈善事业促进机制虽已基本成型,但还存在一些发展障碍,需要在资源动员、管理创新、监督激励等方面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20.
《慈善》2021,(2):89-89
为传递慈善爱心,弘扬优良的传统美德,营造文明和谐有爱心的社会氛围,在独山子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为增加慈善意识,提高捐赠积极性,依法高效地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独山子区慈善协会开展各项活动,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助力文明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推动慈善事业跨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