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编者按:如何让文化与经济文明共融共生?浙商文化和商业文明如何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不久前,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文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华商联合促进会共同主办的一场以"文化的力量——浙商文化与经济文明"为主题  相似文献   

2.
省委、省政府作出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和回归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全省各级高度重视,广大浙商积极响应,浙商回归引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两年多来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浙江经济发展最倚重的力量,"浙商回归"作为浙江经济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一招",已经也必将在推动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省委、省政府作出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我省各级各部门合力推动,广大浙商积极响应,唱响了"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的主旋律,浙商创业创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当前,浙商创业创新工作已进入深度推进的重要时期,要紧紧围绕"集聚天下浙商巨大能量,合力共推浙江继续走在前列”的要求.牢牢把握“大招商、大转型、大突破、大动作”的思路,全力构筑浙商创业创新T: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袁卫 《今日浙江》2014,(2):17-20
"这里有你们创业创新的舞台!"这是浙江对700万在外浙商的深情呼唤,情真意切。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浙江发展最为倚重的力量,浙商兴则浙江兴,浙商强则浙江强——省委、省政府对浙商的期望与倚重之情溢于言表,随之出台的,是一揽子鼓励、支持、引导浙商回归创业创新的好政策好措施,重锤击鼓。"我们的根在浙江。"这是省外浙商对家乡的真切回应,包含着深深眷恋,赤子情深。  相似文献   

5.
凌莲莲 《今日浙江》2009,(10):27-27
近日,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在响应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等5部门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关心灾区孩子成长,捐赠优秀少儿读物》倡议基础上,发起了北京浙商"温暖助读"行动,同时宣布"北京浙商爱心小图书馆"第二批捐书活动启动。  相似文献   

6.
马跃明 《今日浙江》2011,(21):10-13
一张涵盖到五洲四洋的天下浙商分布图,是由交相辉映的"三个浙江"版块组成的: 本土浙江,在10.18万平方公里的浙江本土区域内,市场主体总量为318万户,包括70.4万家民营企业与228.6万个体商工商户;省外浙江,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有超过600万的浙商在省外经商办企业;海外浙江,150多万浙商把生意做出国...  相似文献   

7.
领导干部亲自抓吸引浙商回归创业创新,除了浓浓的乡情,更需要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和贴心周到的服务机制。近年来,富阳市结合实际,在平台搭建、环境优化、服务保障等方面创新机制、落实举措,为浙商营造一个温馨的"家"。"浙商回归"工程实施以来,富阳共引进包括海正辉瑞、上海复地复城国际、锦绣富春运动休闲体、天安数码、安控科技等回归项目30个,总投资48亿元,涉及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金融服务、信息软件、商业地产、休闲养生等多个领域。在招引浙商回乡创业过程中,每名市领导牵头负责一个重点项目,从招商,到签约,到落地,到投产,开展"一对一"的亲情服务。  相似文献   

8.
叶慧 《今日浙江》2012,(13):15-16
作为率先提出并实施"浙商回归工程"的城市,杭州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今年1—5月,杭州共引进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131.17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文化与经济文明共融共生?浙商文化和商业文明如何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不久前,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文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华商联合促进会共同主办的一场以“文化的力量——浙商文化与经济文明”为主题的论坛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深度的脑力激荡。嘉宾们围绕“从经济反思到文化反思”、“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等作主题演讲,本刊特选取部分领导专家文章组成专题笔谈。  相似文献   

10.
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浙商是精明绝顶的生意人、善赚大钱的炒房人、八面玲珑的经济人,还有人称他们是中国的“犹太人”……但是,这些评价中缺了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值得各地学习的宝贵内容——对浙商文化内涵的认识。浙商文化的内核是人品。浙江商人,不是过去的生意人,而是现代工业化的企业家;不是局部取向的地区人,而是全面外向的“地球人”;不是单纯追求财富的经济人,而是富有文化内涵、传承浙商文明的责任人。我们要学习浙商志在做有开放意识的“地球人”的世界眼光。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浙商的足迹不仅迅速遍布全国,而且在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1.
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走出去"战略面临多种挑战,其中海外投资项目是否能有效融入经济社会网络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本文以浙商在瑞典投资的两个项目——中国商贸城与龙门项目为案例,分析投资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媒体与民众三个层面对投资项目的现实影响,探索当前浙商在发达国家海外投资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浙江民营企业特点,提出促进浙商海外投资项目有效融入当地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浙商回归项目,嘉兴南湖区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在土地、电力保障等方面优先供给。  相似文献   

13.
在外地人的心目中,浙商是精明绝顶的生意人,善赚大钱的炒房人,八面玲珑的经济人,还有人称他们是中国的“犹太人”。这些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些评价中缺了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值得各地学习的宝贵的内容——对浙商文化内涵的肯定,缺了对浙商文明理念的认识。浙商文明的内核是人品。浙江商人,不是过去的生意人,而是现代工业化的企业家;不是局部取向的地区人,而是全面外向的地球人;不是单纯追求财富的经济人,而是富有文化内涵、传承浙商文明的责任人。我们要学习浙商志在做有开放意识的“地球人”的世界眼光。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  相似文献   

14.
一次引人瞩目的"万人相亲"大会,为诸多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识的平台;一个不经意间的失误,让两个青年的照片张冠李戴;一场突如其来的侵权官司,让主办方措手不及。  相似文献   

15.
吴红霞 《今日浙江》2011,(21):21-22
很早就听说聚光科技和姚纳新。在首届世界浙商大会颁布的"企业创新奖"名单上,我又看到了这家企业和这个名字。采访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16.
章剑鸣 《前沿》2010,(3):193-197
浙商30年来取得的成功举世公认,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力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研究。笔者认为,在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国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某些昔日的文化优势已经成为今日的发展瓶颈,如,支撑家族模式的家族观念,极端务实演化的实用主义,只做鸡头不做凤尾的竞争意识等等。浙商只有与时俱进,主动弃旧更新,及早脱离传统落后观念的锁定状态,才能实现"浙商不倒"的佳话。  相似文献   

17.
在外地人的心目中,浙商精明绝顶、八面玲珑,还有人称他们是中国的"犹太人",这些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些评价中缺了一项最重要的,也是最值得各地商人学习的宝贵内容--浙商文明.浙商文明的内核是人品.  相似文献   

18.
陈凌锋 《今日浙江》2011,(21):55-55
今晚,永安村委会办公楼前,有一场文艺演出。 上两天,村干部追着我问,村里没有舞台,没有音响,没有灯光,这"演出"怎么演啊?我笑笑,让他们不要着急,只管招呼村民来看。  相似文献   

19.
<正> 浙商独步IT行业新生代浙商在IT行业显示出的力量已经可以与老一代浙商在传统制造业中的业绩相媲美了。新生代浙商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老浙商的胆略,在知识经济时代使财富一夜飙升。新浙商代表——IT财界巨子陈天桥、网易创始人丁磊、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等,以其独特的创业神话,一改"草根浙商"的传统形象,与老一辈浙商们相比,起点更高、视野更广的新生代浙商演绎着与老浙商完全不同的创富神话。更值得傲视群雄的是,在陈天桥、丁  相似文献   

20.
金国娟 《今日浙江》2012,(13):13-14
杭州市庆春路200号原下城区政府所在的一幢5层办公楼,从今年4月开始挂上了富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牌子。 在上海打拼整整20年后,今年51岁的张国标受省委、省政府"浙商回归创业创新"的感召,决定让在港口物流、五金制造、建材工业、商业地产等多产业领域拥有30多家公司的综合型集团——富春控股集团在浙江正式成立管理总部。现在,这位从富阳市常安镇东风村走向大上海发展的企业家有了彻底回家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