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周湘智 《求索》2012,(9):119-120,26
我国的信息传播已进入"微时代"。在海量信息传输中,谣言信息与其他信息在微传播介质中夹杂,呈现传播主体平民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模式多极化、传播时空即时化等新特点,网络谣言泛滥损害了公共权威、扰乱了社会秩序、增加了社会风险,可通过拓宽证伪路径、建立谣言诊所、增强可信程度、强化集体能力、进行民主操练等形式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2.
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全媒体时代的环境问题不仅呈现出高度信息化和媒介化特征,而且传播与社会的双向建构引致环境信息问题的复杂多元。我们将环境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全媒体社会的诸种政治经济因素叠加导致的意义性偏差称之为环境信息变异;环境信息的权力化、碎片化、污名化、虚假化是全媒体背景下环境信息变异的典型表现;如果说引发环境信息变异的根本诱因在于社会结构,那么具体诱因则主要包括信息、人为、技术、环境等因素。为此,构建起破除传统思维、权力垄断、信息壁垒和传统管制模式"四位一体"的多元治理模式应是破解这一乱象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社会舆论的生成与发展有规律可循、有模式可考.日本学者伊藤阳一根据日本的社会特征和媒介生态提出的"三极模式"理论,是日本社会舆论的重要参照系.以"三极模式"为框架,以日本主流媒体热点报道为线索,剖析日本的信息传播格局及其对日本社会舆论的影响,对于思考对日传播的施力点和关键点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王巍 《中国发展》2018,(3):66-69
信息传播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不可避免受到文化势能的影响。作为重要的文化变量,地域认同会对信息传播产生扭曲作用。通过对"四川邻水保路运动"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地域认同建构了群体身份和利益观念,塑造了群体的信息加工模式,促使群体对信息生成、编码、加工、释译和传递过程产生扭曲。探究地域认同与信息传播的关系,将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淫秽、色情物品和信息泛滥的现象严重侵犯了儿童成长环境权和成年人拒绝接触淫秽物品的自由权。现行刑法对淫秽物品采取了一刀切的严格立法模式,这种立法模式并不能达到维护善良风俗和儿童身心健康的社会效果,有必要予以修改。研究儿童成长环境权的渊源、必要性和法律特征,树立成长权理念,构建成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明确色情的法学含义和特征;将"传播淫秽物品罪"修改为"传播淫秽、色情物品危害未成年人罪",并实施文化产品分级制度等配套措施,是保护儿童权益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传播值极大化的互联网场阈中,传播信用并没有同步增长。在一个能量充斥的信息传播场阈中,任何方式都不能消除对信息移动或者发散的趋向。传播行为的随机性与动态性,使得其"试错"与"容错"特征成为一种必然。在"两个舆论场"并存的情况下,"生产性受众"对传播场阈具有不可取代性,组织传播主体缺位将带来信息熵的无序交换,以及社会成本的付出,这些已成为传播现象研究不能忽视的要素。  相似文献   

7.
乡村传播与中国乡村发展乡村传播包括乡村社会的传播类型、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传播文化、传播者、受传者以及与乡村社会发生信息交流的传播活动。从我们对于乡村传播这一观念的定义来看,乡村传播首先是对于乡村社会以及与之发展关联的所有传播状态的描述;其次,这种描述并不能  相似文献   

8.
屈艺 《前沿》2013,(2):15-16
在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通过不同的传播机制设置来引导传媒舆论走向.高校的突发事件在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下要重视信息传播、受众引导、反馈互动、危机处置等机制的综合运用,帮助高校师生和社会受众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客观地思考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为防止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变异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9.
信息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信息文化研究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点(一)概念的酝酿(20世纪70~80年代)1968年,美国丹尼尔·贝尔发表了《后工业社会:推测1958年以后的美国社会》,揭开了关于信息社会研究的序幕.此后,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从各自角度对信息社会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表了一大批论著,如马克卢普在《知识在美国的生产与传播》中首次对"知识产业"进行了阐述,并将信息产业同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并列,称之为"第四产业";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技术和社会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以及未来变局;约翰·奈斯比特于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描绘了未来社会"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曼纽尔·卡斯泰尔发表了《信息化城市》、《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从历史、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信息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媒介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网络成为了人民群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需顺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形势,搭建"微平台"、凝聚"微文化"、把控"微舆论"、完善"微监管"。  相似文献   

11.
方然 《电子政务》2013,(2):40-48
在界定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空间、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点,即舆情更易快速集结,舆情体现出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与公众舆情相比更易治理,舆情相对比较理性等;对已有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出的治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和困境等成果进行了综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对于信息不透明、制度缺失和政府不作为等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和对话可以增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分析和决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或平息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正>信息社会,传播手段日新月异,传播媒介已超越以报刊、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数字、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进入了"自媒体"传播阶段,社会已进入"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全民记者"时代。近几年,公安微博、公安微信、警察微电影等自媒体传播媒介被广泛应用于公安工作中,"微警务"初现端倪。本文以公安微信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进一步利用这一新兴媒介提升警务工作效能。  相似文献   

13.
正在微博广泛应用并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微博时代",在微博信息传播的意见市场中,意见领袖覆盖各个领域,人数日益增多,同时,现实生活中的意见领袖也走向网络、走向微博平台,日益重视向微博平台上的用户传递信息、影响微博平台上的受众。与此同时,意见领袖在微博平台上进行的信息传播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微博这一新媒介也对意见领袖自身所应具备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一、"微博时代"意见领袖传播信息的新特点与"面对面传播"、印刷媒  相似文献   

14.
卢旭东 《新东方》2013,(5):72-76
媒体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中介,媒体的传播速度、广度及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潮的社会影响力。新世纪以来,新媒体迅速崛起。新媒体成为社会思潮传播主渠道的同时,又对社会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提出创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内容表达上要呈现出时代化、大众化的新趋向;二是在传播时效上呈现出"零时差""低成本"的新特点;三是在信息供给中要呈现出"分众化"传播、"点餐式"服务的新趋势。新时期,正确引领多样复杂的社会思潮,必须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新指向,善用、善管新媒体。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期,中国东北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缘位置、社会环境等因素,成为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这种传播并不是偶然和无序的,而是客观地体现于传播媒介、传播地域、斗争模式三维进路之中。传播媒介方面,起初以俄国工人为媒介到后来以文字和社会组织为媒介,由单一走向丰富;传播地域方面,体现为"北下"和"南上"两个方向;斗争模式方面,体现为东北地区的工人运动由"自在"走向"自为"。这三维进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侧重分析了各国政府、新闻界及普通民众对"维基解密"的不同反应,以及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维基解密给人类信息传播模式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包括媒体运作的新模式、政府信息的运作和处理方式的新变革、对传统信息伦理的挑战和信息公开的法律重构。  相似文献   

17.
信息社会,针对受众在海量信息面前的无所适从,网络媒体依托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实施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这种服务在提高用户粘性、节约信息搜寻成本的同时却因为受众仅仅接触自身偏好信息而带来了受众信息接受的单一化、固化问题,进而产生了桑斯坦担忧的"信息茧房"效应。茧房效应不仅会使受众因为知识结构被固化、身份认同被牵制而迷失,更影响到社会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与构建。因此,如何突破信息茧房效应束缚、规制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就成为传播与构建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常态模式政府与大众传媒的公共关系模式有常态和非常态两种。把握这两种模式的本质特征,对政府官员有效利用媒体传播政府信息有现实的意义。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大众媒体与政府的公共关系,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大众媒体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政府行政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第二,大众媒体是政府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换的最有效的渠道,是政府管理社会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和信息传播管道,是政府行政效果的社会晴雨表;第三,大众媒体还是社会大众公意的代言人,对政府发挥着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能。大众媒体与政府常态…  相似文献   

19.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或新的媒介形式,会产生新信息,制造新事件,形塑新内容,蕴含新标准。通过对微博的形式、微博的内容以及"微博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微博"一对多"的平台最为彻底,有助于建立起相互讨论乃至共同行动的新型共同体(社区);微博的主帖与跟帖的互动性,较之传统媒体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尽管其中不免有表演的痕迹,但是核心人物的倡导与示范,大量网民的跟进、配合与信息传递,已被证明是有效的集体行动模式。微博蕴含了改变信息甚至改变社会的正反两方面的巨大力量,其"魔力"能否被驾驭,并被导向道德反思、社会建设与社会创新,这是在新的媒介形式和信息传播环境下亟待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核心渠道,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尝试通过微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为此,要善用微信平台的传播特征,转变信息传播思维,善用"微表达"、用活"微课",以此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