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8月30日,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共和党参议员理查德·卢格公开将俄罗斯、伊朗和委内瑞拉划入对美构成能源威胁的“邪恶轴心”。卢格语惊四座,国际舆论大哗,俄外交部发言人卡梅宁说,俄罗斯对这种言论“表示遗憾”。进入2006年以来,俄美关系波澜不断,彼此不信任感进一步加深,美国官方和媒体对俄罗斯和普京总统本人的指责不断升级。有人惊呼:“新冷战”的阴云开始笼罩在两国上空。华盛顿频频挑战今年3月,美国著名的《外交》杂志发表文章,预言美将在未来10年后取得“核优势”,在遭受美国第一次核打击后俄罗斯将失去反击能力。这是对俄…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石油就是拳头作为石油储量极其丰富的大国,俄罗斯近年来大打石油牌,在亚洲,到底是修建取向日本的“安纳线”,还是通往中国的“安大线”?俄罗斯不紧不慢,作壁上观,并不断向两国要价。石油也是俄美关系的“稳定剂”。美国利用俄罗斯实现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并希望俄帮助稳定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在欧洲,俄前总理卡西亚诺夫说,欧盟未来的石油需求,只有俄罗斯才能满足。俄罗斯还利用石油加强同独联体及东南欧国家的联系,出资收购了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企业,加大了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美国能源问题专家菲奥纳·希尔女士…  相似文献   

3.
国际     
时政 3月17日至18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和国防部长盖茨对俄罗斯进行了访问,会见了俄现任总统普京和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并与饿外长拉夫罗夫和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举行了“2+2”会谈。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学者认为美国“重返”①亚太的动因主要有促进美国经济复苏、遏制中国、保持经济领导地位、平衡亚太力量对比、履行对盟友责任、在亚太保持主导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为维护既得利益与旧的世界秩序,而对新兴国家进行的围堵.俄罗斯学者指出,美国“重返”亚太触犯了俄罗斯利益,对俄美关系、中美关系都有损害,加深俄美、俄中之间的“战略互疑”,使亚太局势更加复杂和不稳定.为应对美国攻势,俄罗斯积极调整亚太战略与政策,加强与中国等亚太新兴国家的战略协作,以合作促进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3月2日,俄罗斯宣布成功发射3颗“格洛纳斯”全球导航系统卫星。到2010年底,这一系统在轨卫星将达到27颗。俄有关人士称,届时,俄与美全球定位系统(GPS)相比,将具有明显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紧密,图为普京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在交谈。3月14日至23日,俄罗斯与北约之间代号为“合作之箭05”的联合军事演习在荷兰的德毕尔空军基地举行。这对传统意义上的战略对手,携手举行军事演习,使得一些国际媒体对双方微妙关系的走向纷纷作出猜测。联合军演是一个明显的信号,标志着历经重大转变的俄罗斯北约双边关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在对待北约问题上,俄罗斯经历了由针锋相对到步步退让,再到谋求合作的演变过程。俄在“9·11”之后积极支持美国反恐,主动改善和发展同北约的关系。俄总统普京甚至暗示,俄…  相似文献   

7.
1913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那一年,也是十月革命前俄罗斯经济水平最高的一年,俄罗斯的人均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10.8%。俄、美差距为1比9.26。 《资料来源: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一书) 1986年,即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的人均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46%。苏、美差距缩小为1比2.17。(资料来源:美国中央情报局《1988年经济统计手册》) 1998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俄罗斯为6460美元,美国为29605美元。俄、美差距扩大为1比4.58。《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8.
钱文荣 《时事报告》2013,(11):44-45
今年7月以来,美俄两国在斯诺登和叙利亚问题上的频繁“交锋”可谓着实赚足了国际社会的眼球。7月,出现斯诺登事件。8月6日,奥巴马以俄罗斯给予斯诺登临时避难许可为由,取消原定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召开前夕举行的美俄首脑会晤,并在9日宣布“暂停”美俄关系。8月31日,奥巴马还在就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寻求国会的授权。9月14日,美俄就达成了有关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的共识,为叙利亚免遭美国军事打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俄美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较量丁宝忠冷战结束后,美国以“一超”自居,独霸世界的野心增强。俄罗斯的综合国力不及前苏联,但坚持反对美国独霸,进行反美遏制的长期斗争,显示俄在多极世界中与美平起平坐的强烈意图。看来俄不会因一时一事对美妥协而放弃争取大国地位的努...  相似文献   

10.
环球视点     
美国对外新政策“小心翼翼” 1月17日,美国新任国务卿鲍威尔将军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听证会上, 全面阐述了美国新外交政策。他说,美国将防止退却到孤立主义的任何行动, 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都必须对美国的国家利益小心翼翼地加以研究;国家导 弹防御系统(NMD)并不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美国愿意与中、俄就此问题举行会谈,但不会因反对意见而动摇,美国应尽快继续加强技术研究,只要威胁出现并且是实际的,布什总统就将着手进行部署。在对华政策方面,他强调将按中国应得的待遇对待中国;中国不是战略伙伴,但也不是美国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一、美国战略态势发生根本转变   美国小布什政府执政以来,在对外政策的诸多方向上采取了强硬姿态。主要表现在:   1.不顾俄、中及欧洲盟国反对,执意推进 NMD的研发与部署,以追求美国自身的“绝对安全”;与英合伙拒绝参加由俄倡导在莫斯科召开的防止太空军事化会议。   2.伙同英国两度空袭处于“禁飞区”以外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地区,坚持对伊制裁政策并派国务卿鲍威尔出访中东寻求该地区国家对美反伊政策的支持。   3.无视俄罗斯总统普京关于美俄高层接触的多次暗示,扣捕俄白联盟国务秘书博罗金,与俄互曝多起“间谍案”,…  相似文献   

12.
袁原 《思想工作》2007,(6):40-41
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5月14日开始访问俄罗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肖恩·麦科马克说,访俄两天里,赖斯和俄罗斯领导人将商谈多个议题,包括“伊朗、科索沃、巴以关系和(美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去年下半年以来,俄罗斯和西方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出现了明显变化。起初,双方在如何处理俄“尤科斯事件”上发生矛盾;随后,又在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伊拉克战后重建等问题上发生争执;紧接着,西方国家利用俄国家杜马选举结果大做文章,百般责难俄罗斯;最近,随着俄总统大选日期的临近,西方又开始找普京总统的碴儿了。扬言将俄罗斯赶出八国集团去年10月25日,俄“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入狱后,西方国家反应十分强烈,普遍认为这是俄当局对企业家的一种报复,将影响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投资。同年10月30日,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丘罗夫3月5日公布俄第六届总统选举的初步计票结果。对全国99.5%选票的统计结果显示,统一俄罗斯党候选人、现任总理普京以压倒性优势在第一轮选举中就赢得了2012年俄罗斯总统大选。在全部1.1亿选票中,有接近64%的选票选择了普京,同时也选择了延续普京的“强国道路”。  相似文献   

15.
《国家安全通讯》2001,(6):63-64
保加利亚驱逐3名俄罗斯外交官 3月16日,保加利亚外交部副部长拉伊科夫召见俄驻保大使季托夫,要求俄驻保3名外交官在一周内离开保加利亚,其理由是他们“危害保国家安全”,“干涉保内政”。  相似文献   

16.
6月6日八国峰会召开之前,围绕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美俄两国唇枪舌剑,口水仗已打得不可开交。布什批评俄罗斯人“小题大做”,普京指责美国的举动是“帝国主义行径”。  相似文献   

17.
3月28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包润石在提及华盛顿驱逐50名俄罗斯外交官事件时说:“我们现在想说的是,我们希望能够摆脱过去几天发生的事情。”并说美国不会对莫斯科针锋相对地驱逐50名美国外交官的行为进行报复。俄罗斯外长伊戈尔·伊万诺夫发表声明说,莫斯科对华盛顿此举表示欢迎,准备同美国进行建设性对话。一场由汉森间谍案引发的美俄互逐外交官的较量就此偃旗息鼓。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后,美国成功地进入了俄罗斯的“后院”——中亚地区。美国在中亚得手以后,又继续向高加索地区挺进,继续实施自己的地缘政治战略,向原苏联地区国家进行军事安全渗透。美国在俄罗斯“后院”展开的咄咄逼人的攻势,可能对美俄关系产生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来,乌克兰局势动荡以及俄、乌关系严重恶化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事态发展到今天,“偶然中有必然”,俄、乌反目有着深刻的根源。自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变成了主权独立国家,与此同时,两国间也出现了一些悬而未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黑海舰队、克里米亚归属、1932~1933年大饥荒死难者问题等,这些问题困扰、制约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3月中旬,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访问了安哥拉、纳米比亚和南非三国,就能源、矿产、石油、交通、电信以及核电站建设等多个领域达成了相关合作协议。这是继去年9月俄总统普京访问南非和摩洛哥后的又一次重要访问。俄罗斯认为,要实现俄“振兴大国”的战略目标,增加在非洲的影响力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