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缺乏自身稳固的世界观,对国际关系研究没有理论贡献。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观照共同体演进的思想传统。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洞察现代国际社会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演化逻辑,指出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是“自由人联合体”,明确了共同体演进的目标与归宿。此后,苏联把建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作为共同体演进的实践原则,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者则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国际霸权凸显对共同体演进的价值关怀。为广泛凝聚共识,推动实现共同体演进的时代跨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方案,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化进程,为构建具有世界历史普遍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筑牢了本体论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解放道路、理论与制度的不彻底性,阐明了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理论是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理论的彻底超越,进而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深受古希腊共同体伦理文化和黑格尔伦理国家观的影响,因此,它同时内含着真实共同体伦理精神的文化自信。这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社会学视野看,中、西方传统村落共同体内部建制都蕴含着共同良善特质。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传统村落共同体加速瓦解,原本以血缘、地域、情感为纽带的共同体被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所打破。由此,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资本逻辑的时代性批判,是揭开人类社会真正共同体本质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把握国内外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全新的视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对于这一理念的深刻把握,只有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寻求新旧理论之间的契合和纽带,才能真正理解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来自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愿望,同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也是马克思确证人民历史主体性的切入点。劳动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劳动自身沿着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克服的历史路线,实现自由劳动的现实复归;劳动价值理论也沿着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的国民经济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进程,实现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化、现实化。马克思无疑是自由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阐发者,他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经济劳动"与黑格尔哲学"精神劳动"的双重批判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历史对自由劳动的理论自觉。马克思所阐明的自由劳动具有现实性、辩证性与人民性的特征,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的科学基础、方法论依据与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5.
王仪 《长江论坛》2020,(1):12-17
青年马克思在批判地考察黑格尔式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当时市民社会状况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现代国家作为"虚假共同体"的本质,进而提出了一种以充分肯定人的本质力量为根本特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旨归的"真正共同体"观念。这一观念为我们今天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在国际社会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来源、价值依归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6.
赵霖  ;郭广平 《人民论坛》2014,(7):183-185
马克思批判了先前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灭亡的实现条件,在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后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根本原因与现实途径,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历史规律观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批判了先前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灭亡的实现条件,在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后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根本原因与现实途径,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历史规律观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在根本而重要的意义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通过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来建构的。而这一建构的具体过程,则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打破青年黑格尔派的精神幻象,瓦解资本主义存在的意识形态理由,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完整观念";又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打破古典经济学家的实证主义幻象,瓦解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学理由,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基础"来实现的。正是在对"意识形态之谜"和"资本之谜"双重破解的基础上,马克思揭开了"历史之谜",从而建立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最终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观念"到"现实"的展开。  相似文献   

9.
伍德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凸显了经济背后超经济要素的作用,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功能是批判资本主义。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与当代价值,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重释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观点,并将其运用在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全球化、现代性等问题的分析上。伍德构建了政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结构和逻辑,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属人的关系",价值的本质是指促进主体自由自觉活动的一切属性,内蕴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中。马克思在双重进路上即立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然"揭示劳动异化基础上的价值关系,批判人道史观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另一方面从劳动的人类学视角指认新的价值关系与价值活动的历史必然性进程。人道主义价值观不足以囊括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在历史唯物主义整体视域下才能呈现其价值观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1.
究其实质,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如何通过阶级(政治)斗争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哲学。就此而论,《1857-1858年手稿》不仅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研究经济学的手稿,而且是表征着马克思政治哲学又一新高度的标志性文本。在此文本中,马克思阐明"社会个人"不仅是历史性与社会性的存在,而且是空间性的存在,个人的解放必须经历"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历史的个人"变迁的空间化过程,才能最终实现向"自由自觉联合的个人"转变。马克思对交往过程空间变迁背后深层资本逻辑的解蔽,展示了其政治哲学鲜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它警示我们在全球资本主义语境中无论是对资本展开空间批判,还是重新讨论阶级斗争、解放政治等政治哲学问题都必须面对现实历史的空间实践,不能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视界,而陷入"空间决定论"或"空间拜物教"。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凸显出来。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包含着对现代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他对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和"资本逻辑"的批判中。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当代价值是:客观上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在反思中发展;有利于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成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之所以发展滞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理论的缺失。社会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人文社会科学衔接的中介,历史唯物主义需要通过社会理论,才能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精华,从而进行创新发展。从方法论、具体内涵,以及思想史和实践意义的层面来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与古典社会理论具有同构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持来自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独特的社会理论意义,其方法论核心是社会历史结构分析。因此,当代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的突破点在于,要以社会结构“解剖”为逻辑中轴,建构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资本逻辑是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运转轴心,也是“制度失灵”“治理失序”等全球治理乱象之“原罪”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亟需以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深刻认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隐匿的资本逻辑,科学把握好两者之间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关系,即“破”与“立”关系。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只要寄生在资本逻辑这个矛盾统一体上,它就会附生唯资本增殖的核心逻辑,采取资本逻辑之全球治理观,推行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全球治理理念,通过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来克服价值增殖遇到的历史界限,进而扩大与巩固资本的全球治理统治。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树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治理理念,以及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旨趣,在超越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范式的同时,实现了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具有双重逻辑,分别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逻辑和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逻辑。生产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并最终导向人的解放。劳动力作为商品表明劳动力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异质于并超越于生产劳动逻辑,劳动力作为阶级表明劳动力逻辑在历史的更高层次上与生产劳动逻辑根本一致。马克思借此双重逻辑,建构了不同并超越于西方实践哲学主流谱系的总体实践观,其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吴楠 《大连干部学刊》2021,37(10):20-25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资本批判和现代化强国建设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基于科学的实践观开创了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范式,奠定了现代化强国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马克思解蔽了笼罩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身上物的外衣,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强调国家必然被"自由人联合体"所取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17.
杨兰 《求索》2012,(3):107-109
马克思的一生旨在批判旧的禁锢世界、发现新的自由世界,他的劳动休闲观是实现该政治诉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学说著述中阐明的"自由休闲时间"和人类自觉劳动理论不仅表达了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隐含了该理论的基础逻辑要点。探源马克思劳动休闲观的内在逻辑基点,本文认为,异化劳动与异化休闲是马克思劳动休闲观的内在要素;自由时间是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的内在根据;人的自觉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的内在意蕴。研究马克思劳动休闲观,区分异化劳动与自觉劳动,异化休闲与本真休闲的内在逻辑,将为研究人的本真性存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劳动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和资本等物的外衣,深入劳动层面,通过分析异化劳动、个人劳动、社会劳动和剩余劳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价值观,历史地生成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劳动水平之上的,同时又规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9.
邱程 《桂海论丛》2023,(1):24-29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观主要有启蒙时代思想家的权力异化观、黑格尔的思辨性精神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等。它们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类社会真实发展历史。基于人类真实历史进程,马克思扬弃思辨性的精神异化观和人本主义异化观,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自然分工是劳动异化的一个社会历史原因,消除劳动异化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非仅仅在扬弃劳动的对象性和人的本质复归上兜圈子。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劳动异化论肯定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奠定了认知基础,也预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早年认为国家是最普遍的事物,并且可以把个人提升到普遍性的高度。但在《莱茵报》期间,面对因现实利益问题而产生的困惑,马克思开始重新思考国家的本质,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人是社会存在物,即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真正的共同体是以这种统一为基础的。国家则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相分离的产物,是"虚幻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