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荐     
<正>出版:贵州人民出版社《余秋雨黔东南纪行》摘录:真正的文化遗产是一种安静的自在,它是有关我们祖先生活方式的证据,也许体现了彼时彼地的某种集体精神价值。推荐人:贵州省编办巡视员曲鹏《余秋雨黔东南纪行》收集了余秋雨在黔东南考察原生态的手记、日记和随笔。从苗族姑娘承认自己是蚩  相似文献   

2.
近日在网上读到余秋雨先生黔东南考察手记的文章,很受启发.在手记《以美丽回答一切》中,余先生既惊叹西江苗寨女子的美艳,更惊讶她们的坦诚:当问及她们的血缘时,姑娘们嫣然一笑说自己是蚩尤的后代.  相似文献   

3.
付松 《当代贵州》2013,(9):60-61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令人怦然心动、心驰神往的地方。2007年,著名学者余秋雨考察黔东南,对西江推崇备至,写下了《用美丽回答一切》这篇精美散文,吸引了外界关注的目光。由于当时基础设施落后,旅客接待能力有限,"苗都"西江仅仅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水小镇,"白天看寨,晚上睡觉"也一度成了西江旅游的尴尬话题。然而,这一切却从2008年开始悄然改变。旅发大会突破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4.
《文化贵州·黔东南》专辑不是简单罗列黔东南的美景,而是去探寻黔东南蕴藏着的“美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法国声乐史专家当德尔,受侗族大歌魅力的感召,两次来到黔东南侗寨,寻找侗族大歌之家。并最终引荐侗族大歌登上世界舞台。余秋雨在领略了黔东南侗族、苗族的风物人情之后,感言:这里,或许是归程。在其看来,身后繁华的都市文化,只不过是远年的废墟,黔东南的这些村寨才可能是归程,是目的地。黔东南,注定是一个令文人骚客魂牵梦绕的地方,感受自然、体悟生命,在这里"迷失",在这里彻悟。文化的黔东南,怎一个美字了得。有学者言:黔东南的文化是站在世界文化的最高点,西方文明危机的化解、后现代的探寻,都可以在黔东南找到答案,黔东南必将  相似文献   

6.
顾苏 《世纪风采》2007,(1):26-26
提起曲信先,除了戏剧界,恐怕少有人知。不过,提起余秋雨,则几乎人所共知。曲信先是余秋雨的大学同班同学,曾一同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曾几次提到曲信先。不过,曲信先原是中国科技大学理工科的学生,为何后来叉弃理从文、投身戏曲创作和研究了呢?这里面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7.
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侗族作家陆景川历经二十年,潜沉史迹、荟萃时事,撰写了《千年风采》一书。人文荟萃、洋洋大观,其特色跃然可见:一是填补了"名人与黔东南"这一类图书的空白。书中收录了许多与黔东南有关的知名人物。著名历史学家、传记作家杨天石先生在凯里考察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 《党建》2010,(9):44-45
由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先生主编并作序的图书《经典人文》,日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9.
韩卉 《当代贵州》2008,(18):50-51
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首先是风光秀美;第二是风情浓郁;第三是历史悠久;第四是文化深厚。这些核心内容黔东南应有尽有而且品质优良。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考察黔东南后,深深地体会和感受到:“在当今这样一个完全工业化、技术化和现代化的世界,能看到黔东南这样经历了岁月变换,还保存着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地方,真是令人兴奋,黔东南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是开辟"文化大散文"先河的第一人。80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了一代文风。他旅行式的散文,以大众化的笔法,形象、具体地为每一位读者展现出了他所到之处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作为文化散文,余秋雨的旅行式"文化大散文"已超越了散文单纯的阅读功能,更起到了为国人普及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瀚海万里,此处系缆”是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给农三师前海宾馆的题词。《文化苦旅》跋涉万水千山,情有独钟,就在此处系缆。前海宾馆还系住了不少中国文化名人甚至外国友人的心。 翻开前海宾馆《大事记》,我们看到了余秋雨、陆天明、伍绍祖、贾平凹、程树榛、崔道怡、刘冠雄、朱琳等一批文化名  相似文献   

12.
《当代贵州》2012,(14):37
2007年7月,余秋雨来到黔东南,一周的文化之旅,让他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人类精神价值的回归,黔东南提供了一种可能。隆里:互生和谐的文化孤岛隆里是人类互生和谐的文化孤岛,当今人类文明的最好典范。在隆里,历史本着和谐的思维,最后快乐地走向了和谐共生。一切军事冲突域政治冲突最后留下的都是文化成果,所以我们要以保护文化成果的方式来保护整体历史。这是隆里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求贤》2012,(3):F0002-F0002
据《解放日报》报道日前,《雷锋全集》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全书汇集了雷锋22年人生历程中所写下日记、诗歌、小说、讲话、书信、散文、赠言等近20万文字。这些内容全部由雷锋手记整理而来,许多珍贵资料还是首次面世,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雷锋。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12,(14):54-55
聂远:黔东南给了我艺术灵感聂远,演员,1978年出生于黔东南镇远县。代表作有《雪山飞狐》、《倩女幽魂》、《隋唐英雄传》、《大唐情史》、《三国》、《西游记》等,被称为"内地新四小生",曾获大众电视十佳演员奖。"家乡话是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的。"离家多年,聂远仍能说一口流利的镇远话,毫不掩饰对乡音的依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镇远。聂远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不过西方的节日,他说镇远是传统文化尤其  相似文献   

15.
正二十多年前写过大散文名篇《白发苏州》的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亮相七月江苏书展,并在苏州图书馆给爆满的苏州听众讲解文化。得为文化减减肥余秋雨在苏州非常有人缘,他的书在苏州市场也卖得非常好。作为第四届江苏书展的重点活动之一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端论坛",余秋雨的讲座不但座无虚席,连过道都挤满了,许多听众都是席地而坐。余秋雨先生本人也明白这一点,他说他看重苏州,他经  相似文献   

16.
《奋斗》2007,(9):59-59
几年前,上海一位语文大家金文明先生.针对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两部文集的文史差错作了批评与考辨.集结成书《石破天惊逗秋雨》,一时洛阳纸贵。金先生在自序中说:“余先生的两部文集不过几十万字.其中的文史差错竞达一百多处。如果换上了我.一定会有‘石破天惊’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李枫 《当代贵州》2009,(24):12-12
12月2日至7日,近百名来自五大洲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官员和记者到贵州安顺、遵义、黔东南等地,用他们的眼光和亲身感受,展开了一次探索贵州、了解贵州的深入考察之旅。  相似文献   

18.
三拜文化     
如果不是父亲的强烈推荐,我也许就错过了这本名字很学术化的书——余秋雨的《何谓文化》。何谓文化?古今中外的定义有两百多种,每一个都相当长。在书中,余秋雨用平和的语气,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隆重诠释——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这一系列的回答,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19.
任玉梅 《当代贵州》2013,(24):60-61
文企联姻推动《仰欧桑》走出去:8月1日,由中央民族乐团、贵州省黔东南州歌舞团、贵州仰欧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苗族歌舞剧《仰欧桑》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开启全球巡演序幕并获观众广泛好评。此次演出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常海:从7月《仰欧桑》开始售票以来,不到1个月演出门票全部售罄,这在国家大剧院并不多见,充分显示出黔东南苗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世界读书日,《新湘评论》2012年第8期在主打栏目“本期话题”中推出“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专题,集中刊登俞平伯、童道明、老舍、贾平凹、培根、冰心、余秋雨等大家写的谈读书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