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从单一主体供给走向多元主体供给的过程中,农村公共服务内生性供给能力不足,致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益低下。"内生性供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的个案研究可以为我们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内生性供给"机制的分析框架提供经验数据。"内生性供给"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构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习创新的能力、应对外界风险的能力、组织动员的能力等内生性能力的建设上。要培养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内生性能力,应通过开发乡土人力资源、建构地方认同、扩大乡村自主参与等途径挖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内生潜力,为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注入新的思维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3,(6)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通过"服务下乡"将国家力量渗透于农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最终实现现代国家建构和促进社会融合。为了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我国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乡镇站所进行整体改制,坚持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多元化和契约化,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给传统的乡村关系带来了新的变量。在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中,农村社会组织成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等传统供给主体的重要补充,乡村关系呈现多层次性。无论是村委会协助乡镇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还是乡镇政府与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表现为"公私伙伴关系",都只是乡镇政府与乡村社区自治组织的合作供给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3.
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提供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具有相当特殊的技术和经济性质,市场制度以及单中心供给体制(即单中心的治理模式、单一的供给主体以及高度集中的资金安排等)均难以奏效,只有构建多中心体制(即多中心的治理模式、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以及多中心的资金安排等),才是解决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基于多元供给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一个涉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由于历史和政府治理理念的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单一,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要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推进供给机制的改革,在供给中协调应用以政府为主体的权威型供给模式、以私人和私人营利组织为主体的商业型供给模式、以民间公益组织为主体的志愿型供给模式、以民间互益互助组织为主体的自主型供给模式这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需求理论为导向的供给模式导致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整体不足"和"供给错位"的问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应从供给侧改革入手进行理论修正与现实探讨。公共价值管理范式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具有一定的逻辑契合性,可以用来指导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借鉴公共价值管理范式,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可以通过疏通并拓宽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渠道,完善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机制,强化公共服务供给的法律保障等路径进行。  相似文献   

6.
公共服务供给是中国社会转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求。在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国内外普遍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供给主体以何种方式及方式组合,确保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视域出发,指出"双向互动"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特征,政府的主动作为和社会的全面参与成为"双向互动"机制下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注重政府与社会因素职责分工和发挥作用的平衡、减少政府"单边行动"、引导大型企业发挥骨干作用和突出第三部门等社会性力量的作用这四个方面寻求完善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型,以"民生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有了较大改善;但作为欠发达省份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主体单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有待提高等方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经济、社会发展因素。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制度环境,构建以公共财政为基础、以农民需求导向、以提高效率为目标、以多元供给为集合的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与政策。  相似文献   

8.
吴春梅  张彬彬 《求实》2012,(10):93-96
优化以信任、协调、维护为核心的网络治理机制,可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合作能力,进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在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网络治理机制问题会引致多元供给主体间的合作意识淡薄、不真实的合作共识、合作承诺虚化等现象。要改变这种低度合作状况,需要完善网络信任机制以提升合作意识,创新网络协调机制以增进合作共识,健全网络维护机制以强化合作承诺。  相似文献   

9.
“流入易融入难”已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社区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流动党支部与社会组织互嵌互构为强化基层政府与流动人口的联结,促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支持。流动党支部与社会组织通过主体、行动和功能互嵌加强了组织间的连带关系,各类行动子群的内聚性得到提高。中心行动子群及其关系网络相互构建,细化了社区融合治理网络,扩大了流动人口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覆盖面,增强了组织支持力度,促进流动人口全面融入。基层政府应通过强化嵌入式治理,加强党建带群建,完善组织间互嵌互构协作机制,嵌入数字化技术方法,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等方式推动流动党支部与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区融合治理,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0.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研究以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多中心供给为主要内容,以多元供给主体之间关系为研究前沿,这些研究挖掘了各种供给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对公共服务供给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也有些研究过于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普适性而忽略了各国实际,因而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慎重辨别.  相似文献   

11.
以湖北咸安区"以钱养事"改革为代表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探索历经十余年,却并未沿着改革设想而发展,始终未完成改革目标,而且引发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在农村服务供给中的"三重"失灵,导致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供需矛盾不断激化。基于实证研究来追本溯源,反观"以钱养事"改革的十年历程,当前农村公共服务改革仍然面临效难发挥、力难汇聚、发展难续的现实困境,呈现出多元化的现实形态。究其根源,源自既有农村治理体制所产生的多重体制性错位、体制性冲突与排斥以及改革本身所隐藏的机制性改革悖论。以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社会化重构为核心的持续性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体制缺陷与机制改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平等和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水平较低的根本原因是公共服务的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尤其是供给主体和供给渠道单一,公共服务的决策体制、监督体制及财政投入体制不完善.当前,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强化政府责任,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供给责任划分.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社区服务体制;"上下"结合的决策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3.
完善"智能+"背景下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应当着眼于制度完善、资源配置、体系构建、框架搭建、服务质量提升及供给方式智能化。社区公共服务与新兴数字化集成技术的融合,"智能+"背景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虚拟集聚平台的构建,为社区民众提供了更加智能、个性、丰富、创新的社区公共服务,在更高质量上提升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能。社区公共服务虚拟集聚平台是融合和嵌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移动通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集聚多元主体参与,为社区公共服务供需双边提供对接和匹配服务的虚拟空间和载体。它基于技术嵌入的社会价值、创新价值和人本价值的价值取向,通过社区服务互联和集聚,形成"内部+外部"互联的服务体系及多层次技术解析和多维度应用的服务框架,实现多点衔接、时空集聚、虚实交互的数据治理和服务匹配。  相似文献   

14.
目前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存在服务标准"缺失""软化";服务供需匹配性不够,服务项目存在"装点门面"的现象;村级代办点建设亟待加强;服务保障覆盖面窄,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对之策包括理顺"关系",强化"联动",加强"共治";以社区为"抓手",建好"站(点)";推进"标准化"建设;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多主体协同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参与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重点和难点在于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而"国家单方供给"造成农村公共服务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供给效率低下。究其因,主要是因为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市场力量参与不够、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村社区和农民自身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应依据农村公共服务的不同层次和属性,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农民自身等主体多元参与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服务运行供给机制主要是由决策机制、供给机制以及监督机制构成的系统工程。当前,在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中存在着一系列机制缺陷的问题,因此,构建中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就必须建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公共服务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区化建设和公共服务下沉要求农村党组织进行功能转型,建设公共服务职能。豫西Z村党组织在公共服务职能建设中进行了创新实践,表现为"民事村办"服务机制、"金喇叭"和"金钥匙"工程三个方面,形成了以服务为导向、党员为主体、村民为动力三位一体公共服务建设的个案经验。总体来看,Z村党组织创新实践的个案经验属于自我生长型的草根经验,这种草根经验不同于政府主导型经验,它来源于农村和农民,在实践中更具有生命力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四+”模式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新作为,采用新模式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打造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可或缺的环节。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党建引领弱化,治理创新发展缓慢,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治安防控能力较弱等问题,采用"社会组织+"、"党建+"、"互联网+"、"新乡贤+"等模式,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末梢,促进问题在基层解决,矛盾在基层化解,以基层社会治理的"小写"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写"。  相似文献   

19.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广泛和最基础的部分,当前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为基层政权的悬浮化、基层政权的内卷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和行为模式的运动化等方面。贵州省凤冈县探索实施的"党群直议话民事、干群直通连民心、县乡直达惠民利、民生直办解民忧"的"四直为民"机制,是基层整体性治理的新探索。通过"直达"实现整体性治理层级的整合,通过"直办"实现整体性治理功能的整合,通过"直议"建立整体性治理的协调机制,通过"直通"建立整体性治理的信任机制。整体性治理理论解释了这个新机制是如何突破各项困境,进而提供符合民众需求的精准公共服务的。"四直为民"的整体性治理实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性以及整合、协调、责任、信任的技术理性,使得"善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而“多村一社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多村一社区”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在实现“合村并居”的基础上在社区层面选择中心村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重要实践。立足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A社区的实际调研情况,针对案例地区在具体的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农村社区管理结构不完善、服务供给体系形式化、服务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破解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