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讲话,是领导干部阐明观点、指导工作所必需的,但不是讲话越长水平越高,恰恰相反,许多被世人传颂的不朽演讲都是既短又精的。现在,讲话多、讲话长之风盛行。讲者气喘吁吁,听者昏昏沉沉。当领导的,或自己喜欢,或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逢会必讲,有讲必长。讲长话的危害在于不讲效率,不切实际,如果是平民百姓,哆嗦一点顶多算是缺点,身为领导,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有人说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其实应该是“有话则短,无话则  相似文献   

2.
长话要短说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讲短话更能彰显领导干部的素养与韬略。长话,就是冗长拉杂,有意无意地将讲话添枝加叶。时下,一些领导干部逢会必讲,每讲必长。本来短话可以讲清,非要滔滔不绝。台上长篇大论,台下昏昏欲睡。这样的讲话被群众形容为"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且影响到党的作风建设的推进。为何这些人对长话情有独钟?因为在潜意识中,他们认为,一是讲话越长越有分量,越能体现水  相似文献   

3.
会议须精简     
会多、话长之风,是形式主义在作怪,是作风不实的具体体现。其实,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批评过党内存在的这种现象,“会是常常从早上开到晚上,没有话讲的人也要讲一顿,不讲好像对人不起”。该开的会要开,贵在简;该讲的话要讲,贵在精。开短会、讲短话目的是少说多做,省出时间来多抓落实、多办实事。毛主席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也影响了一个时代。上世纪50年代,主席去天津给干部做报告,天津市委书记解学恭主持,  相似文献   

4.
领导新语     
《当代贵州》2011,(33):16-16
全省上下要下决心、大力改文风、会风、话风、事风。如何改?就是“三短一简”,短文、短会、短话,简办事。“短会”就是要并会、减会,把会开简单点、开短点。“短文”,简报要下真功夫、写得简要,“否则就会逼得我们‘看报看题,看书看皮’”。“短话”,一是要讲实话、短话、有用的话。不讲重复的话:二是要讲真话,少讲空话。“简办事”,就是公务接待等活动要简单、简要、简朴。  相似文献   

5.
周桂钿 《新视野》2000,(4):71-74
中国古代讲人才问题的内容很多,现在研究起来,对我们今天的事业、企业的用人方面都会有启发作用。中国古人一方面讲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一方面又讲“无求备于一人”。在“备”与“不备”的问题上,似乎有矛盾,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所谓“任人唯贤”,这个“贤”就是指贤人。什么样的人才是贤人呢?一般认为德才兼备的人就是贤人。这样一说,似乎很简单,但实际生活却是非常丰富、十分复杂的。例如,什么叫德才兼备?有德的人会不会犯错误?会不会犯道德方面的错误?犯了道德方面错误的人还能不能任用?有德无才和无德有才,这…  相似文献   

6.
孙业礼 《学习导报》2013,(10):35-36
1980年2月29日,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邓小平说了这样一段话:“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会上讲短话,话不离题。议这个问题,你就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赞成或反对,讲理由,扼要一点:没有话就把嘴巴一闭。不开空话连篇的会,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即使开短会、集体办公,如果一件事情老是议过去议过来,那也不得了。总之,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这段寓意深刻的话,在当时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见不得人     
佚名 《党员文摘》2009,(3):15-15
县电视台记者到某乡就县里实施的一项政绩工程进行采访,硬拉住农民要他说点好话。农民被记者劝得无奈,只好按记者的话说了一遍。说完后农民问:“播出时能否把我的脸用马赛克蒙起来?”记者奇怪地问:“为什么?”农民说:“电视里不都这样吗?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时就用马赛克把他的脸遮住。现在我违背良心说了这些话,也见不得人呢!”  相似文献   

8.
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是这次“三讲”教育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可是,当领导机关在向群众征求意见时,一些人总是说“没意见”。真的没意见吗?笔者不以为然。在这里,笔者对这些所谓的“没意见”倒有一些意见,心里感到不吐不快。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死人,另一种是不干工作的人。”每个人的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既然这样,当我们向群众征求意见的时候,群众为什么会说“没意见”呢?这不由使我想起了历史上《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当…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袁绍有个谋臣叫田来,袁绍要出兵讨曹,他偏说不可,最后竟因不“会说话”而身首异处。古往今来,许多胸怀奇才、立身高洁的人,就因不会“说话”而壮志难酬。相反,一些无才无德,但“会”说话的人却八面受宠,飞黄腾达。那些会说话的入是如何说话呢?不外乎有这样几条标准:一是说好听的话。对上司的决策、行动、爱好等等,不论如何,你都要说好,不能说半个不牢。如那回丰,表主公说出兵,你干吗不说好,不旁征博引地证明袁主公决策的英明伟大,曹操那小于简直不堪一击,却偏偏要说会打败仗,这不是明摆着要找死吗!当然,对上司…  相似文献   

10.
刘亚楼将军召集会议。一不准抽烟;二不准喝茶;三不准摆水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若有人发言不着边际,将军即斥之。  相似文献   

11.
贪官的胃口     
人吃饱了饭,肚子就不会饿。这不是废话吗?可话还得说。因为在当今社会,有些事把人们弄得越来越糊涂了。我的一位朋友就曾这样对我说,肚子吃得太饱,就撑得慌。而那些贪官们的胃口,咋就没个饱呢?是啊,如果贪官们的胃口和平民百姓的胃口一样,不就不叫贪官了吗?依我之见,凡称得上贪官者,大都是手中握有一定的实权,在单位里是绝对的“大哥大”。无职无权的平民百姓,即使你有贪心,可谁会给你送呢?这就应验了人们常说的“行贿要有钱,受贿要有权”。贪官权有多大,胃口就有多大,此话一点不假。当然,贪官们的胃口也不是一开始就像…  相似文献   

12.
李鸿忠 《学习月刊》2011,(23):46-46
会风、文风、话风、事风,都是党风的具体体现。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简办事,“三短一简”要落到实处,这样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谋大事,抓落实,抓实事,深入基层搞调研。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历任总书记就职之后,从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都要到西柏坡去看一看,也都提出牢记“两个务必”。为什么几任总书记都要走这样的程序呢?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指出,这是因为“两个务必”思想太重要了,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两个务必”说起来话不长,但它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它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两个务必”思想是怎么来的呢?石仲泉指出,“两个务必”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讲的,但思想来源于抗日战争后期。  相似文献   

14.
董伟 《党员文摘》2008,(1):36-37
房价月月飘红,老百姓自然怨言不少。对此,有学者、官员抛出新说法:为什么要买呢?可以租嘛!不过,这种“买不如租”论似乎并不受欢迎。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新闻中心最新的联合调查,在8729名受访者中,87%的人不愿意租房过一生;64%的人则认为,有关部门光说不兑现,忽悠大家租房却不在政策上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5.
声音     
《廉政瞭望》2011,(11):3-14
我很反感有些人,本来中文说得好好的,却时不时蹦出一句英文来……动不动就“out了”,我们为什么要免费为他国作文化宣传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面对一些领导干部的讲话,不少群众和专家或私下议论,或撰写文章,都强烈呼吁要改造“讲话”,要领导干部“学会讲话”。那么,当前话风上有些什么问题呢?概括起来四个字:“爱讲长话”。“长话”,也叫“空话”。其特点是,讲话人把短话拉长,  相似文献   

17.
<正>1980年2月29日,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邓小平说了这样一段话:"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会上讲短话,话不离题。议这个问题,你就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赞成或反对,讲理由,扼要一点;没有话就把嘴巴一闭。不开空话连篇的会,不  相似文献   

18.
“说”难     
世上什么事最难?说话最难。韩非子早有这方面的感喟,他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说难》。说话,不就是上嘴唇磕碰下嘴唇吗?人有一张嘴巴,不就是只办吃饭、说话两件事吗(当然还能“咬人”,那是模仿动物行为)?这有什么可难的?然而不然。言为心志,话为思想。说话,就是要说心里想说的话,说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谁要说这样“说话”不难,不妨试试看。鲁迅有一篇名为《立论》的散文,写了如下情景: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时抱出来给客人看,希望听听客人的评价。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相似文献   

19.
官场里的假、大、空,是一种流行的时弊。有民谣云:“村哄乡,乡哄县,一直哄到国务院”,就是对这种流弊的真实写照。官场里的“瞒”和“骗”,上误导国家决策,下坑害百姓利益,害国害民,何利之有?然而却屡禁不绝,盖因利于“说者”自己也。说真话难吗?如果心中没有私心杂念,抱着为党为国为民负责任的态度去说话,则说真话并不难。在“大跃进”那样的年代,说一句真话就可能被定为政治错误,但像刘顺元这样有责任感的同志仍敢于说出“报上那些高产‘卫星’全是假的”这样与主流舆论截然相反的真话。今天,党和国家一再提倡说真话、要求说真话,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大话、假话和空话呢?  相似文献   

20.
随风 《求贤》2008,(12):24-24
那个学生答:“不重要,讨厌死了!”老师说:“但是10个好朋友留不住你,你却为了他一个人离开。你说,这个人重不重要呢?”敌对的关系有时要比爱的关系来得更深沉,恨一个人要比爱一个人付出更多的情感。你若一直处于跟某个人的抗争中,慢慢就会失去自己:当你把整个焦点都集中在那个人身上时,他就涵盖了你的整个世界,成为你生命的重心。这样的结局,是你愿意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