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红霞 《前沿》2004,1(11):241-245
九十年代以来 ,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与时俱进的集体智慧结晶 ,是在新安全观指导下的新型国家战略。其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 ,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在实践中该战略被赋予全局性、灵活性、机制化等特点。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周边事务充满复杂的理论内涵。韬光养晦求发展 ,把握机遇谋和平 ,是中国未来周边外交的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2.
李巧 《湖北社会科学》2005,1(5):116-1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与时俱进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在新安全观指导下的新型国家战略。其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在实践中该战略被赋予全局性、灵活性、机制化等特点。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周边事务充满复杂的理论内涵。韬光养晦求发展,把握机遇谋和平,是中国未来周边外交的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妇运》2008,(10):1-1
中国妇女运动自诞生之日就与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充分吸纳各国妇女运动有益成果的同时,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的经验。新中国建立后,为了赢得和平建设的时间和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公正,政府确立了独立自主、求同存异的和平外交政策。妇联充分发挥民间外交优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妇女组织初步建立了友好联系,服务政府的总体外交。改革开放后中国重新融入世界大家庭,妇联与联合国和各国妇女组织恢复了更加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中外妇女交流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妇女,让中国妇女更贴近世界.  相似文献   

4.
试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中国外交战略与策略康金铭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人民反对丧权辱国的外交,也不赞成闭关锁国的政策。改革开放的中国执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国与国之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平等互利、友好往来。这个政策作为中国...  相似文献   

5.
《创造》2007,(9):12-13
过去的5年,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中国外交成就斐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广泛开展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前进》2016,(12):29-33
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相似文献   

7.
《前进》2016,(12)
正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适时进行外交理论创新,提出了和平发展道路理论和和谐世界理论,它们与此前的和平外交理论共同组成以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为关键词的和外交理论体系。和外交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反映了中国大国品格、古国底蕴、发展中国家诉求和社会主义国家属性,引领十六大以后的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6,(2)
新世纪,中国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为今后中国的外交指明了方向。"和谐世界"与"和平发展"一脉相承、息息相关,都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都以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为目标。"和谐世界"在内涵上发展了"和平发展"理念,明确了中国未来外交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外交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先后确立了“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和平发展”理念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政府在新世纪面临新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外交新理念。二者都是综合国内外因素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社会的具体展现,是对“和平发展”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论述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时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既是我国对外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宝贵经验,又是我们进一步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基本方针。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中,国际风云变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外交思想,在国际舞台上以开拓进取的大手笔,写下了中国外交辉煌的一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战略思想和方针,包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府在深入分析当今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并为构建和谐世界进行了不懈努力。构建和谐世界思想已成为当前中国外交的一个新理念和新的战略目标,这一思想无论是在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外交战略思想,还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慧玉 《桂海论丛》2009,25(1):56-59
"和谐世界"观的提出,是中国外交理念的重大创新和转型,中国维和则践行了这一理念.中国维和推动了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中国维和完善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维和机制,中国维和积极致力于国际热点问题的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热爱和平、倡导和平、维护和平、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源于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选择和承诺,合作共赢战略是和平外交理念的核心和举措,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平外交理念的目标和归依。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了有效方案,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国际政治中的中国软实力三要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国际影响力是我国重要的软实力.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了我国对外政治的强大力量,对当前国际政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对外政治的核心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中华文化为支撑,充分施展外交手段,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十年来,中国维和警察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践行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在维护世界和平、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树立中国警察良好形象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和现实依据.从列宁的"和平共处"到新中国领导人始终倡导的和平外交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外交原则,也为我国在21世纪确立和平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全球化的大背景将中国和世界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下的全球利益的共同维护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而中国地缘经济条件下的民族特性和发展模式的成功所带来的国力的提升,则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增加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综观中国外交的伟大变革,不难看出外交态势由总体的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参与,由感性外交向理性外交提升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中国外交经历了具有深刻意义的伟大变革,开创了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新局面。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与实践的光辉指南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制定的。这包括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核心是"和平",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始终不懈努力,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将自身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对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一个总的出发点是搞和平外交,多交朋友,不树敌,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推进世界和平事业。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和平本质所决定的,适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与发展时代和多极化趋势需要的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它为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冷战后新形势下中国和平外交工作的指南,对中国审慎地处理好未来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在新的国际政局下,邓小平外交思想为中国和平外交的原则和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