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权力制约是否为国家权力运行的一条基本规律,是否与国家权力共生共存,法学界的看法尚不一致。本文拟从国家的产生过程中考察权力制约在构成国家权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说明权力制约是国家权力系统赖以发挥系统整体功能正向运转的基因,离开了制约机制,就谈不到国家权力系统的形成,谈不到系统功能的发挥,它是一条政治规律。首先来探讨一下,人类在社会始初的相互制约关系吧!当然,这里的制约,还不是国家意义  相似文献   

2.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现代宪法与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关于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核心部分 ,也是邓小平有关民主政治和宪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共产党过去历次的工作失误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权力监督与制约的主张 ,对权力监督与制约作出了初步构想。邓小平在谈到权力监督与制约时 ,特别强调了制度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性。邓小平关于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建立和健全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在权力分立的政治架构中,现代型法院在平衡国家权力结构、制约其他国家权力、保证民主制度全面落实并维护宪政法治方面的政治功能呈现明显地扩张趋势。由于司法权运作的严格程序要求、个案处理机制、划一的主体定位、公开的司法过程以及高度的公信力,法院与其他国家权力机关发挥政治功能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法院政治功能的学理疏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凌 《法律科学》2003,5(4):29-37
现代的法院制度与古代的相比,其区别主要不在于法院纯司法功能的变化,而在于司法与政治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嬗变。法院作为国家政治权力架构中的重要一环、法治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关、民主制度的维持者与裁决者以及人民的法院,就必然要与政治发生关系,具有相应的政治功能,从而在权力分立的政治架构中,通过个案的审理与相关政治行为的判定,发挥着制约其他国家权力,规范权力运行秩序并维护宪政制度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梁景明 《法学杂志》2008,5(1):116-118
法律监督不仅是法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属性有法治属性和政治属性的二重特质。法律监督不仅具有制约权力、治吏清障、保障法治、服务社会的法治功能,而且具有推动政治民主、影响政治文化、推进政通和谐的政治功能,其功能系法治功能与政治功能的二重推动。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最高法院无疑位居司法金字塔的顶端,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一举一动无不牵连着众多关注的眼光,也当然应成为学术界的研讨重点。最高法院的基本功能在现代法治国家,最高法院具有两种基本功能:政治性功能和司法性功能。最高法院的政治性功能表现为权力制约功能和公共政策形成功能。最高法院的权力制约功能主要是通过司法  相似文献   

7.
孙发 《中国律师》2003,(8):63-64
司法如果成为一种权威,它不仅能够对社会进行很好的调控,而且在宪政领域内,它也能起到防止权力滥用、制约权力有限度的行使的作用,也就是在法制建设的大背景下,司法权威具有宪政化的意义。所谓宪政化,指的是司法权威通过其特有的功能,在承认民主、法治、人权的基础上,用司法上独有的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形式,以规范和制约政府权力的行使,解决公共权力异化的问题,从而真正维护宪法的价值观,保障公民权利,以期形成一种法治的政治秩序。司法权威的宪政化意义最核心的要点就是,通过司法权威所带来的制度化途径,将政治领域的政治问题转化成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8.
权力具有天然的扩张性和滥用性。任何掌控了权力的机构或者个人,都具有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在当代中国,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对权力进行有效地制约,防止其被滥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权力制约的相关理论和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试图找到较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权力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9.
实现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思想,借鉴西方权力制衡理论,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实践,应坚持将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推进我国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政治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政治运行的内外部环境的和谐状态。政治生态文明有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法治可以作用于每一个指标而体现其功能。总的来说,法治的政治生态文明功能具体表现在政治和平功能、政治发展功能、政治稳定功能、权利保障功能、权力制约功能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税收合法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税收合法性不仅事关国家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而且也事关国家税收制度的合法性以及国家税收职能的实现。在探讨合法性概念的基础上 ,对税收合法性的依据、前提、内容与形式进行了研究 ,并对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合法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程关松 《法律科学》2009,27(4):41-52
我国现行宪法认为行政权是一种执行法律的权力,没有政治功能派分。但在宪政实践中,行政权既有执行功能,又有政治功能,其政治功能缺乏合法性。行政权的扩张使宪法失序,主要原因是现有宪法没有一套规制行政权非正式来源的有效方案。宪法沉默之处就是宪法危机之所。行政权的非正式来源有其必然性,外在的、事前或事后的、间断的宪法制约机制不足以规制行政权,必须有内在的、事中的、连续的宪法制约机制予以配合。规范主义宪法的有效性必须向生活领域开放;功能主义宪法观的合法性必须获得法治化建构。行政法治模式宜以规范主义宪法为基础,以功能主义为补充。行政的开放性、公民参与、法律程序是内在宪法制约机制的要素。  相似文献   

13.
美国宪法诉讼制度的权力制衡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诉讼作为违宪审查的一种主要形式,以权力分立制衡原则为政治理论基础,其直接功能就是实现政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美国的宪法诉讼制度实现了权力制衡的宪政理念,并通过法院尤其是联邦最高法院在宪法诉讼过程中采取司法能动主义或司法节制的立场实现了权力的动态制衡,使宪法诉讼成为权力制衡的一种有效和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命题,是各个政权更是执政党应该首先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在我国,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执政党执政地位的持久性、稳固性,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和合理性认证。针对我国政治合法性的特殊性,我们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这一全新执政课题,构筑起了我国政治合法性的双翼,为实现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合法性的良性互动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的自觉接受和服从,是对政治统治客观事实的价值判断。执政党要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就必须获得公民的政治认同。而执政党若要获得公民的政治认同,不仅要有坚实的硬权力作基础,更要有强大的软权力作支撑。然而,目前,各种原因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软权力,造成社会公众政治认同的下降。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严重影响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因而,中国共产党必须从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制度、执政方式等方面加强软权力建设,以提高公众的政治认同,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保持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夏金华 《行政与法》2014,(10):17-21
信任是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间的互信关系、依赖关系、合作关系以及承诺与践行关系.以信任为基础的政治合法性能够产生社会和谐,政治合法性只有以信任为前提,才能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形成信任与政治合法性的互动双赢格局.本文以信任为切入点,以信任的视域检视政治合法性,以期从中梳理信任与政治合法性的内在关联,从而前瞻其对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特定国家行为的合宪性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宪法判断,有助于实现基本权利的保障和法律体系的统一。除此之外,对国家行为的正当化也是宪法判断所能实现的一个重要功能。宪法是法律体系的正当性基础,通过对法律规范作出合宪判断,可以直接强化其宪法上的正当性,而即便是违宪判断,通过法律技术的运用和处理,也可以实现对特定法律规范或国家行为的正当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Legislatures have long served as the fundamental organ of democratic rule. They bring together disparate views and competing preferences in one venue as an effort to introduce a equitable means of compromise to produce policies that affect those whom legislatures represent. They also check the authoritarian tendencies of other government actors, notably the executive, and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institutionalised, rather than violent, debate. The legislatures of democratic Asia are no different. In this paper, I evaluate popular support for assemblies across the democracies of Asia, in terms of their legitimacy and use as a check on power. Traditional measures of support, including age, education, and liberal values, indicate growing support for legislatures. However,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economic evaluations and the limited attachment to political parties suggest that the legislatures of Asia are still far from consolidating their role as assemblies that support democratic regime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9.
从"司法论"与"立法论"相区别的方法论出发,实然的检察机关初查制度具有形式违法性,应然的初查制度具有实质合理性和正当性。因为作为初查制度之核心与基础的初查权本质上是宪政视域中的法律监督权的具体形式,是旨在监督公权保障人权的一种公权力。这决定了初查制度的价值目标是实现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而要实现此目标就要实行实然初查制度向应然初查制度的转向,如加强初查制度与国际规则的协调、完善初查权运行的程序机制、完善初查的法律责任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Under what conditions do people support police use of force? In this paper we assess some of the empirical links between police legitimacy, political ideology (right-wing authoritarianism and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and support for ‘reasonable’ use of force (e.g. an officer striking a citizen in self-defence) and ‘excessive’ use of force (e.g. an officer using violence to arrest an unarmed person who is not offering violent resistance). Analysing data from an online survey with US participants (n?=?186) we find that legitimacy is a positive predictor of reasonable but not excessive police use of force, and that political ideology predicts support for excessive but not reasonable use of force. We conclude with the idea that legitimacy places normative constraints around police power. On the one hand, legitimacy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upport for the use of force, but only when violence is bounded within certain acceptable limits. On the other hand, excessive use of force seems to require an extra-legal justification that is – at least in our analysis – partly ideological. Our findings open up a new direction of research in what is currently a rather spars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 the ability of legitimacy to ‘tame’ coercive pow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