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保障和助推作用。因此,新形势下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对于推动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事关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在新形势下深化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政党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进程中,民主党派政治角色的基本范畴决定了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有力坚持者、坚定维护者、切实贯彻者和着力发展者。  相似文献   

4.
统一战线与党的领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统一战线事业的巩固与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执政党的坚强领导,可以促进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理论水平、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执政党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利于执政党广大党员深刻理解"党的领导"的实质,加强执政党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5.
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是重视和加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进行考量,深刻理解建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意义、正确把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对于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了我国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进入新时代,深入研究多党合作理论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新时代,我国参政党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要处理好领导与合作、执政党与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以思想建设为引领、组织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提高参政党建设的质量,充分发挥参政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彰显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系统研究变得日益迫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政党政治的正确抉择,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植根于中国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在世界民主化浪潮中,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应坚持和完善中国政党制度,提高执政党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优化党际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其基本特点就是多党合作制。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政治条件。多党合作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我国政党制度对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作用、凝聚功能、利益表达和社会整合功能、预测和警示功能、实现民主价值的导向功能。坚持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互相促进,不断拓宽政党协商的渠道,实现政党协商有制可依、有规可依、有序可循。深化我国多党合作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为推动我国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从历史脉络、中国特色、立体架构、与时俱进和路径选择这几方面对其基本框架加以概括,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实现我国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贯彻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的重要精神,就必须充分了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重大发展变化及其特点,深刻认识工人阶级一如既往具有的先进性和极端重要性.中国工会要通过落实党的依靠方针来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当前最需做好的工作,就是大力加强组织建设,搞好自身改革和建设;就要切实履行"维权职责,把广大职工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就要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保障和实现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的领导党,这一领导地位决定了它对参政党建设负有领导责任、主导责任。参政党作为参政党建设的实施者则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主体。把执政党的主导作用和参政党的主体作用交融结合起来,让两方面作用都能够充分发挥,参政党建设才能搞好。在现阶段,参政党建设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执政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支持帮助参政党发挥好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考察指标与考察方法,共同决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考察的效果。为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增强选人用人科学性,必须同时加强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本文对当前选拔考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就建立选拔考察指标体系、构建新的选拔考察方法流程进行了论证,初步建立了副省级城市正、副区(局)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考察指标体系.明确了各自重点指标,同时提出了更具开放性、竞争性的选拔考察方法流程构想。  相似文献   

14.
参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使参政党形成了它们的进步性,奠定了多党合作事业和制度的政治基础。同时,参政党的广泛代表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它们在参政议政中的参政党特色,也是它们的政治优势。各民主党派在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中还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也构成了参政党独特的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不断深化与拓展的,而政党在此方面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别是政党的外交活动在其相互交流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从三方面对政党外交活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与论证,并且对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活动展开个案分析,阐述了我国政党外交活动进一步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学校,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此,要正确理解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内涵,正确处理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建设好高校领导班子.  相似文献   

17.
和谐机关即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人与单位之间相互依存、单位与外部环境融洽联通,整个机关形成一个政令畅通、人和气顺、运转有序、生机蓬勃的良好氛围。构建和谐的民主党派机关是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中的桥梁和纽带,对于调动党派组织和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民主党派整体优势和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全面系统论述了我国的政党制度,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先进政党制度。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在实际工作中把它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是贯彻落实这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政党政治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兴起和发展于当今世界的多数国家,作为间接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它的存在具有特定的原因。本文着重从国家的本质和政党的功能考察政党政治产生的可能性以及从政党在政治中的独特优势分析政党政治产生的必然性。同时,从政党产生背景、功能、作用角度分析中西现代政党政治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邓小平提出的"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主张和党章规定的"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要遵循的基本方针,落实这两个"必须"方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逐步实现我国政党制度的法律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执政",在这一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关于政党的基本制度,其中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值得借鉴和吸收.文章介绍分析了各国宪法的政党条款,并对我国政党制度法律化的若干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