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种迹象表明,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的战略调整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对新世纪美国单边主义扩张战略的调整,"战略收缩"是第一步.在逐步完成"战略收缩"的同时,"伙伴能力建设"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突出表现.美国战略调整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其目标是重塑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力,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战略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无成型的地缘战略,在此姑且不论.但中国独特的地理生存空间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战略、对外战略必然带有浓厚的地缘色彩.以下就新时期中国地缘战略应该思考的几对关系发表一点浅见. 一是"空间"与"时间"的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对外战略从地缘意义上讲更多是"以空间换时间".以"9·11事件"后为例,中国非但没有"乘人之危"抢占、挤占美国人所谓的"势力范围",反而对美军历史性进入中亚、美日同盟升级、美印关系升温、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等一系列举动大体抱着容忍的态度.这种理性、容忍、克制的战略心态,并没有使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受到无法承受的挤压,反而换来中国改革开放最需要的发展机遇与和平环境.其结果,"发展的中国"逐渐步入"崛起的中国"轨道,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然而势易时移,此一时彼一时.中国崛起逐渐带来两个效应:一是美国等西方大国以及中国周边某些国家对中国的防范心态、对冲战略乃至遏制动作明显上升,二是中国利益外延自然地逐步扩大.这二者都需要我们思考并谋划崛起时期中国合理的发展空间,即所谓"以时间谋空间".合理的发展空间不意味着对外扩张,而意味着理性思考今日中国和明日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界限何在、战略红线何在、前沿阵地何在.这些问题的答案显然只能从新时期中国的地缘战略中去寻找,这从一个侧面凸显出中国谋定新时期地缘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石岩 《亚非纵横》2015,(2):111-120,124,128
美国政府对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对美直接投资都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干预,以服务于其战略目的、政治利益和经济政策目标。中美都是拥有独立对外战略和海外利益的大国,而中国正处于国内深化改革、对外直接投资格局初步形成、外资政策调整时期,为了更好地"走出去"和"引进来",必须对跨国直接投资进行合理干预,以辅助对外战略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在政策设计和论证中,应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处理好产业升级与就业稳定、监管与开放,以及战略意义与商业利益三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1905年到1945年间,日本政府在军事侵略中国的同时,对中国东北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大规模移民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走上了扩张军备和对邻近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大陆政策。日本"开拓团"(殖民扩张团,下同)是近代日本殖民扩张政策的产物。日本为了掩饰其战略意图和侵略行径,把侵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团改称"开拓团",企图掩盖日本移民侵略的本质。准确地把握其政策形成过程,有助于深刻理解日本对东北实施移民的侵略动机和性质。从日本向我国东北大规模移民及其移民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上升为"国策"地位的国家战略行为,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开拓团"本质上就是"殖民扩张团"。  相似文献   

5.
《田中奏折》揭示了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路线图"。日本在中国境内燃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把战火。日本扩张战略具有深层次的历史根源,日本今日仍然不时表现出对外扩张的企图。先于德意两国,日本最早开始实施旨在称霸全球的战争侵略计划,占领中国东北是日本扩大殖民版图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次行动。美、英、法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实现全球扩张战略的野心。应重视历史教训,重新武装并向邻国提出领土要求的日本何去何从,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边海问题首先应该放在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下来看待。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与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的国家越来越担心在与中国的竞争中丧失时间优势。同时,区域内外的大国为应对中国的崛起而纷纷调整其亚洲战略,这为某些小国"趁火打劫"创造了条件。因而,解决边海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疼医脚,而必须与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对外援助具有国际公共产品的特质,这既体现为对外援助直接为国际公共产品提供融资,也反映在对外援助是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还表现在对外援助广泛惠及受援国、援助国和国际社会。中国的对外援助虽经历了援助理念、方式、资金构成的多重变迁,但基本原则和重点援助对象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对外援助体现了中国通过供给国际公共产品来赢得国际社会认同的大国诉求,也折射出对外援助的"中国模式":南南合作框架内的"平等型援助"、以弘义融利为主旨的"互惠型援助"、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增益型援助"。对外援助不仅为中国赢得了朋友,也使其收获了并将继续收获包括战略、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在内的多重利益。  相似文献   

8.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之间的一条远洋贸易航线,它是古代中国联系东南亚、南亚等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古代中国运用这条贸易航线发展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  相似文献   

9.
世界大国与战略环境:中国国际角色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中国作为潜在世界大国的战略环境,本文引入了四个指标:中国国际角色变化的动力、大国关系的新态势、中国国民的大国心态、国际社会的认知.前两者属于"硬实力"范畴,后两者属于"认知"因素.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以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客观分析中国当前的国际战略环境.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塑造有利中国的战略环境,其关键仍在国内.对外,中国则应继续保持敢于担当、谦虚平和的大国心态,更加坚定地发展与相关国家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国”的极端主义理念、政治追求和战略战术决定了其扩张需求.“伊斯兰国”对外渗透和扩张主要指向伊斯兰世界,包括位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这种渗透和扩张严重威胁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增加了世界各国面临的核恐怖主义风险,也对中国的安全和利益构成了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中国的对外安全战略中国对外政策研究中心阎学通冷战后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与此同时国外政治家们因各种不同原因开始考虑起一个相同的问题,即中国强大后会采取对外扩张的政策吗?自1992年起"中国威胁"论成了国外中国问题研究的一种重...  相似文献   

12.
2010年是中国加速崛起的一年,也是中国面临多方外交挑战与考验的一年。面对美国、日本以及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种种摩擦与冲突,面对一波接一波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国际噪音及其中潜藏的复杂挑战,中国外交需作哪些调整?随着中国实力变化以及世界、也包括中国自身对其认知的变化,中国对外战略目标应如何定位?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杂志社于2010年11月9日举办了题为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对外战略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外交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从不同角度就当前中国战略环境及战略选择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现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思想渊源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本文关注中国古代政治中通过援助实现发展干预的国际政治行为,讨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影响这一国际政治行为的几组重要关系: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执政能力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中国经验与国际发展的关系、国家利益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并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古代通过文化与观念的传播与扩散,将中国自身发展经验有效融入到中国对外援助活动中,统筹了中国国内发展与国际地位两个大问题。中国较早地认识到影响政权执政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正确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对美战略是基于大战略的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状况而制定的。从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出发,中国需要同美国合作。合作是中国对美战略的主旋律。美国的对华战略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从而使中国的对美战略有了实现的基础。作为两个大国,特别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与现存的惟一超级大国,在对外战略中存有防范因素是正常的。中国对美战略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以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为核心内容的国际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对外援助重新受到西方的关注。欧盟和美国的研究者普遍把中国视为"新兴援助体",尤为关注中国对外援助不断增加的规模、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特点、政治经济动机,以及对西方主导的国际援助规范的可能影响等问题。总体而言,这些研究给予了中国对外援助比较积极的评价,并且潜在地确认了中国对外援助实现政策目标的有效性。这对中国对外援助的启示意义在于,我们应在对外援助的规模、模式和方式等方面保持基本的稳定和持续性,扩展与发达援助体的合作,同时根据对外战略的变化进行必要而适度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软实力"是一种影响他国意愿的能力与无形的权力资源,它通过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对外输出,道德和意识形态的说教,国际组织的规则制定等渠道,向他国发挥"影响"、"吸引"和"说服"的作用。"软实力"理论的学理价值在于,从理论上把以文化为主要因素的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为国家制定其发展战略及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升软实力和国际形象已具备良好基础和积淀,当今的中国已从国际体系的外围走到了中心,中国的一举一动正在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中的软实力构建正在为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建交65年来,两国关系大起大落,几经波折。在中阿关系跌宕起伏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始终是影响中阿关系走势的主因。中阿关系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应客观看待对阿政策和援助;不应以意识形态划线决定外交政策;对外援助要量力而行。中国应充分发挥传统友谊在推动中阿关系和"走出去"战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的国际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战略界普遍认为,照目前发展趋势,中国将在三五年内超过日本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将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或者说中国将以何种范式崛起?中国应奉行、以及将奉行什么样的对外战略?所有这些不仅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自身必须深入思考、提前思考、谨慎为之的大战略问题。本文认为,即使中国如期、如愿成长为世界"老二",也必须继续坚持"韬光养晦"原则,继续坚持做一个谦逊的大国,不追求霸权,继续力避在国际舞台上耀武扬威;本文还认为,当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国际战略的成败关键仍然取决于如何处理与世界"老大"美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核心要旨是意图"塑造"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东亚均势体系来约束中国的对外行为及中国崛起对东亚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引发了周边国家对于与中国关系定位的调整。为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应采用经济手段,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深度融合,相互依存加深,把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有效转化为外交和政治实力;强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以实际行动消除中国迅速发展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压力和疑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亚洲区域多边机制中,以新安全观发挥对地区安全合作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东地区处于深刻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经贸合作是中国对外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海外国际形象不佳的状况,促使中国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国家形象优化问题。良好的国家形象是确保中国对外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的海外利益的基础,并为中国与海湾国家经贸合作创造条件。如何优化中国在海湾地区的形象,是中国发展与海湾国家关系过程中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