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法救助制度体现了现代法的精神,它是贯彻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实现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权的要求。在我国目前社会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司法救助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然而,作为保障司法公正的基本制度,司法救助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长足的发展,具体的司法救助制度很不完善。在此,本文对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制度完善进行探讨,以健全我国的司法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2.
民间救助是指人们基于同情心、慈善心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对生活困难者行善施舍,向他们提供资金和实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辅助性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在民间救助的理论研究和立法中存在很多困境,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从民间救助的概念、特点、合理性等一般理论入手,深入探讨民间救助的法律空白、准入、监管等困境,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认为我国应当建立一种以国家救助为主、民间救助为辅的社会救助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的研究,借鉴国外社会救助法的相关资料,对我国社会救助法的实施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社会救助的完整实施机制的建立对贯彻法律于生活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社会救助的实施机制还有很多漏洞,比方说,监管机构不分,资金筹集来源不明确,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救助的广泛实施。因此,在社会救助法的立法阶段,应该明确实施制度的建全与完善,从而更好的实施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4.
程德刚  刘欣 《法制与社会》2010,(19):139-139
司法救助不同于社会救助,也不同于国家赔偿。虽然目前我国对于司法救助制度已经有了初步的相对较为可行的规定,但作为新生的中国司法救助制度还亟待完善。为此,本文就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现状、困境及完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吴波 《法制与社会》2012,(20):32-33
现代司法救助制度作为彰显司法人文关怀,体现现代法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是检察机关发挥社会管理创新职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因此加强对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研究,将司法救助的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司法救助的司法惠民本质.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体系组织结构是由主管部门、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和监督机制等四个方面组成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政府主管、部门协作、民间参与、基层落实”的社会救助体系,但现行的社会救助体系仍存在管理体制未理顺、主管部门不统一、运行方式不共享和监督机制不规范等组织结构方面的缺陷,因此,应从政策、技术、制度、人才方面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7.
流浪乞讨人员生存权及其实现方式的确认和保障,是我国行政法治研究的重要课题。承认流浪乞讨人员生存权具有公共性,并基于对生存权公共性的认知,从法律规范和制度操作层面对流浪乞讨行为的界限、社会救助机构的强制救助权及救助管理制度做出系统安排,是完善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法制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性突发事件精神救助过程中有助于受害者身心康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社会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特性要求在其精神救助系统建构中需要专业社工介入.而专业社会工作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社会的专业和职业,只有当其成为社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才能在制度层次上使得精神救助成为社会性突发事件,乃至人们相关需求的常态服务.而在此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提供模式转变、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转型、服务本土化切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是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救助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魏林 《法制与社会》2013,(11):40-41
随着"恢复性司法"理念的传播,各国相继以统一立法形式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与此同时,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但这种探索目前多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呈现,整体表现出立法层级低、救助范围窄、救助标准低、最后手段性等特征。通过借鉴日本《犯罪被害人等给付金支给法》和我国台湾地区"犯罪被害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从救助范围、救助标准、救助程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朱文亮 《法制与社会》2012,(14):40-41,45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对交通事故受害者进行救助的一项重要制度,主要在于弥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之不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抢救费用超出交强险的责任限额、机动车驾驶员肇事后逃逸、机动车没有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等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则可能出现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的情况.作为对交通事故受害人进行社会救助的新的法律规范,《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在一年多的试行过程中,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能否充分体现社会救助的本质属性?在运行中是否能满足我国的国情需要?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总结和思考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制度和弥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交通救助上的不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执行救助是缓解执行难的特殊路径,也是体现我国司法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我国执行救助制度现存很多问题,尤其体现在资金方面。慈善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对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这与执行救助的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本文通过阐释慈善组织参与执行救助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论述了慈善组织参与执行救助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对于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和增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各地已经开始尝试对被害人进行国家救助,建立统一规范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工作提上日程.从理论层面探讨,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之构建,主要包括救助原则、救助对象、救助条件、救助范围、救助机构和程序、救助立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唐宋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社会救助比较完善的时期,这一时期残疾人群体的社会救助在政策、典法、制度等都有涉及,关于残疾人群体救助的特点较为鲜明,措施和方式也是比较完备,这与两个时代的经济、政治背景是分不开的。该时期的残疾救助继古开今,为后世的社会救助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救助提供了借鉴,特别是残疾人的救助更是关系到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超杰 《法制与社会》2011,(25):176-177
《贝弗里奇报告》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着作,对此后各国的社会保障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中及其重要的一环,关系到民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关乎整个社会稳定的关键。但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仍有许多漏洞与缺陷,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救助更显重要,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征用农民土地的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失地农民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也凸显了征地单位与失地农民之间的诸多矛盾,因此,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救助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当前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不利因素以及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增强对构建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并为构建这一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难救助是鼓励人们去救助危险中船舶的一项重要制度,遇难船舶所有人需要对成功实施救助的船东、船长和船员给予一定的报酬。根据实施救助行为当事人的数量,救助行为可以分为船东、船长和船员之间的分配和共同救助人之间的分配。我国海商法对海难救助报酬分配问题的规定还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这对我国海难救助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完善我国海商法的相关规定已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蒋悟真  尹迪 《法学》2014,(4):66-73
社会救助法与社会保险法是现代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的两大基本法律制度,蕴含着重要的社会救济功能,共同支撑着现代法治社会的民生保障。合理实现社会救济效果的最大化,离不开两法救济功能的优化组合以及彼此间协同效应的加强。救济功能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两法的协调提供了基础,社会救助法还应在救助对象、权利救济、应急救助基金垫付及追偿等制度方面进一步予以完善,从而达到与社会保险法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费用救助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权利保障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它关系到了当事人的权利行使、社会公平。其最大价值是保障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不因诉讼费用的限制丧失进入法院的机会。本文在分析我国民事诉讼费用救助制度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它的具体缺陷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9.
谢军  钱一一 《政法学刊》2015,(2):94-101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旨在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保护被害人权益,进而整合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在立法设计上,保辜制度通过要求加害人救治被害人进行自助换刑,以实现"被害救助"的功能。纵观保辜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沿用,"被害救助"是历代保辜制度的价值选择,为了实现"被害救助"功能,保辜制度在实体规则方面创造性地实现救助义务与刑事责任的衡平,并在司法实践中为保辜制度创设了运作程序。尽管保辜制度含有许多不合理的成分,但其蕴含的"被害救助"功能,对于现代被害救助制度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现代刑事法律制度可以吸收保辜制度的"被害救助"功能。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救助立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努力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这就需要我们为其寻找深厚的道德根基.国家伦理是一个国家作为主体所具有的道德性,具有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国家伦理为社会救助立法提供了正当性的支持,是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道德基础;而社会救助立法又是国家伦理的现实转化途径,体现了国家伦理中的国家之爱.我们应当以国家伦理为道德支撑,确立社会救助立法的基本原则,即以国家之爱为核心,体现平等尊重和人道关怀的救助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