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农历癸酉年春节前两天,确切说是1月21曰,法国首都巴黎著名的协和广场上演出了一场闹剧。据外国报刊报道,当天有多达6000人的法国保王党人打着象征法国王室或保王党的百合花标记的旗帜,或手持鲜百合花,聚集在协和广场上。 他们为什么要在这一天从法国各地到协和广场来集会:原来他们在为200年前的偶像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亡灵招魂。他们一个个面容悲戚,“如丧考妣”,列队走过被认为是路易十六丧身之处,掷下百合花束。掷下的百合花居然聚成不小的一堆。与此同时,与这批保王党唱对台戏的是一批坚定的共和派,他们高唱法国大革命时的名曲,现在的法国国歌《马赛曲》,人群中有人手持一根杆子,上面插着一  相似文献   

2.
江亚平 《侨园》2001,(4):8-9
我作驻外记者期间,阳春三月的一个晚上,在伦敦繁华的特拉法尔加广场附近一家名叫“骄傲”的著名画廊里,灯光柔和、气氛温馨,数十名社会名流、画家和艺术爱好者欢聚一堂,一边慢慢品尝着法国香槟酒,一边细细欣赏着周围墙上大小不同的油画和版画。宾客不断发出赞叹:太美了!真棒!意境深远!这些画大都取材于遥远的东方——长城、农舍、山村、水乡和牧童晚笛等。所有的画中都是一个人的署名——刘海明。这是旅英中国画家刘海明的一次个人画展。在伦敦这样一个艺术氛围很浓的国际大都市举行个人画展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刘海明近7年来却在英国举行了十多次这样的个人画展,可见他在英国艺术界为中国人争得了怎样一份荣誉和骄傲。  相似文献   

3.
一月·外媒     
《侨园》2012,(11):5
美国年轻人奔向中国寻机遇乔纳森·莱文是个雄心勃勃的25岁硕士毕业生,在研究了海外的就业机会后,他最后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教书。"在美国,每个人都那么无精打采……简直像世界末日,没工作,收入差距大得要命。我们回到了镀金时代的美国。"他说,"你可以说这就像是一次长征。"莱文属于认识到新现实的一代人。美国已不再是机遇之地。中国才是。  相似文献   

4.
正诞生于冷战关键时刻所谓"广场协议",是指1985年9月22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以及西德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的一次关于如何解决西方主要国家间贸易和债务矛盾问题的高层会议后,所达成的会议决定。全称是《法国、西德、英国、日本及美国财政部长和中  相似文献   

5.
阿强 《侨园》2015,(Z1):43
张德彝一生八次出国,以日记体随笔记录自己的新奇见闻,是目击巴黎公社起义的中国人。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中国处于清同治年间,中外交流极少。但是就在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前一天,张德彝恰好进入巴黎,成了这场社会变革的目击者。1870年,清政府派崇厚出使法国,张德彝为随从英文翻译。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七日,即公元1871年3月27日,他先到巴黎洽租房屋,第二天就目击了这场惊天动地的事变。1979年,有人在北京图书馆柏林寺书库内,发现了张德彝78册  相似文献   

6.
择偶二题     
一、老少配看到一位法国朋友孟德威先生写的文章,说中国人选老婆的标准,第一条是要漂亮;另一条是年龄必须比自己小。文章说:20—30岁的男人一般要求对方比他小1一5岁;30—40岁的男人则要求对方小5一15岁;过了40岁的男人,一般就能在他女儿或孙女辈中找老婆了;关于另一种男小女大的恋情,据孟先生说在中国叫“姐弟恋”或“老少配”;他说这样的男人肯定有“恋母情结”,而女老男小的就是“老牛吃嫩草”。他说中国有相当一部人的年轻女性把自已的容貌当成和男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她们重视外表的程度远远超过欧洲女性。不少中国年轻女子的择偶标准往往希望通过婚姻  相似文献   

7.
潘洪其 《民主》2006,(10):43-43
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到近日重庆巴南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有群众坐着回答汪洋的询问,工作人员提醒他们站起来,汪洋生气地制止了工作人员,“干什么要群众站起来说话?我们是人民的公仆,站着的当然应该是我们”!他还回忆了今年下乡的另外两次生气。一次到某县广场散步,几个警察立即驱离休闲锻炼的群众,他批评了这种做法:“这样我们和封建军阀有什么区别?”另一次到区县考察,他下车时发现,烈日下另一个路口被拦住了一长串车,也让他十分生气(《书记下乡“三生气”》,《人民日报》2006年8月29日;《市委书记怒斥:这样和军阀有何区别》,人民网2006年9…  相似文献   

8.
周军 《侨园》2012,(4):54-56
尼克松在美国政坛上以反共起家,属共和党内的保守派,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反苏、反华冷战的鼓吹者和支持者.但此人又是务实主义者,在国际关系上有战略头脑.据他自己后来讲,1963年,他去法国会见戴高乐总统时,就在对华关系上受到过教诲. 一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10分,尼克松的副机首先降落在北京天竺机场,尼克松乘坐的“76年精神号”专机则在预定的11时30分,准点着陆.这是中国自建国以来第一次接待来自超级大国美国的国家元首,也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到一个还未建交的国家进行访问.  相似文献   

9.
严明 《瞭望》2006,(44)
10月25日中国迎来了一位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法国总统希拉克。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的朋友在当今世界政坛上,执著敢言、风度翩翩的希拉克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了法兰西政治和文化的代表。很多人都认为他就是法国天生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0.
六十多年前,法国人维克陶·萨加林到中国旅游,当他看到陕西临潼骊山脚下秦始皇郡座巍然矗立的四棱锥体封土陵塚时,惊叹道:“在中国现存的所有古塚中,这是最雄伟的一座。”  相似文献   

11.
从中山广场到友好广场,广场建设正在成为流行于大连街市的话题。此刻,大连人所熟悉的薄熙来市长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对家乡的记者,倾述着他——作为城市的儿子、建设者、领导者,对于城市广场建设的美学思考。路比楼重要,广场比路还重要薄:人们往往看重高楼大厦的建设,而高楼大厦也的确千姿百态。但就一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来  相似文献   

12.
青铜孔子像在天安门以东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亮相,作为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将在此长期展出.由于它立在天安门广场这样的特殊场所,自然有些意味深长. "孔子雕像的竖立,标志着中国人对孔子的一次重要反思",英国<独立报>记者克利福德·科南认为,孔子在中国的复兴,除了历史因素,也有现代背景.  相似文献   

13.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于1984年出版,并获得了法国享誉最高的龚古尔文学奖,而且畅销全球,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情人>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描述了一个白人少女与一个来自中国北方的男人凄凉而美丽的爱情故事.杜拉斯笔下的中国男子风度翩翩,富有而大方,充满了魅力;却始终面目模糊,给人留下印象的是他的胆怯,他的沉默和他坚忍而热烈的爱.试从处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极之间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来分析杜拉斯所虚构出来的这个中国情人形象.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13年9月起,以"我们在一起·凝聚正能量"为主题的广场理论宣讲活动在抚顺城乡如火如荼展开: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中国梦、辽宁梦、抚顺梦,到"四个全面";从薪火相传的雷锋精神,到举国倡导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让党的声音由书本和文件中走到户外、走向广场、走进群众,到让抚顺人的梦想与13亿人的梦想紧紧相连。如今,抚顺市委讲师团率  相似文献   

15.
苏叔阳与死神有过两次交手,1994年4月,他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10年10月,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这两次手术,在他身上留下了两道长长的疤痕,"宛如黄河和长江,镌刻在我的左背上,让我永远没法子忘记我是一个中国人。"他在文章中说。经历两次大手术的他没有停止思考和创造。  相似文献   

16.
余莎 《瞭望》2008,(31)
巧得很,作为中国人的老朋友,迪恩·贝姆(Dean Baim)2001年那次来京正好赶上7月13日,在那个令举国沸腾的消息公布前3小时下的飞机。他带着妻女去天安门广场看热闹,欢乐的人群把他的小女儿抛向空中,他欲制止这一危险举动,没想列自己也被高高抛起。——能如此分享中国人的欢乐,让  相似文献   

17.
《求知》2010,(10):45-47
<正>10月1日:国庆节(1949)10月1日是国庆节。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这天下午2点,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他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总司令在阅兵式上,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阅兵式后,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相似文献   

18.
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为了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总企图把西方的民主,特别是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引进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发生的几次重大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袭击,特别是今年4月中旬以来在首都发生的从学潮、动乱到反革命暴乱的整个过程中,这些人更打出“争民主”的旗号大肆贩卖这种货色。尤其令人气愤的是,这些人甚至在5月30日在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上搭起了一座叫  相似文献   

19.
郑超麟是个共产主义者。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的一批人里就有他。周恩来1923年3月13日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委的信中提到“已预备起程赴俄入东方劳大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两边,都是中国人。 1992年,海峡那边的中国人经香港到大陆的,约有1500000人;海峡这边的中国人经香港到台湾的,不过区区4000人。 平等与否,读者自有公论。 聂卫平,在海峡的两边均颇出名,1992年他终于踏访台湾。返京之后,他无限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