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侏罗纪世界》代表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保守自由主义立场,其主旨强调"尊重自然和传统,反对人为设计和激进冒险"的盎格鲁撒克逊政治哲学传统,以及宣扬美国传统价值观中"典范家庭"的价值。同时其也体现了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对女权主义、新兴国家崛起的紧张和不信任。透过《侏罗纪世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焦虑和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
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的规范。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动荡的国内环境有关,也与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基督教新教伦理精神的衰落以及青年儿时生活的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
肖杨 《时事报告》2004,(5):46-48
资本主义制度有两种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美英为代表实行的以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制度。“莱茵河模式”——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两种模式孰优孰劣,人们各执一词。了解欧美模式的不同,将有助于评估欧美关系的性质和前景,有助于深刻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有助于把握多极化世界的发展进程。所谓模式,即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也就是在自己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下所形成的发展方向,以及在体制,结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资讯·书讯     
《小康》2005,(4)
反思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史学的经典叙述试图型塑一个现行制度的“纯洁源头”,这是不是“对一个幻象的想像”?作为法国大革命的擎炬人,孔多塞关于“法国的宪法和法律所据以结合的那些原则,要比指导美国人的那些原则更纯洁、更确切、更深刻”的论断早已成了法国人的“历史情结”,人们先验地赋予了法国大革命以正义的光环,并引以为傲。弗朗索瓦·傅勒,这位左翼知识界的叛逆者,站在托克维尔、汉娜·阿伦特和盎格鲁-撒克逊修正主义学派的肩膀上,对革命的宿命论或必然性提出了质疑。回避大革命历史上的暴政和恐怖主义是法国主流历史学界的通病,…  相似文献   

5.
对于市场力量已经做大并挟持了政府和社会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来说,资本的自由放任属性不会轻易低头。而对于实行追求效率与公正的莱茵模式国家来说,并不都能及时甄别出假"公正"之名的惰性并拿出与"民意"对立的政治勇气来  相似文献   

6.
美国新教在华传教运动持续一个多世纪,女传教士占了半壁江山,其海外奋斗似乎有违二战前的两性社会空间分隔观。"天定齐家"说揭示了新教妇女"齐家"与"天定使命"间的话语共谋,以及她们通过海外传教方式打破两性空间分隔的社会性别逻辑。女传教士们在海外参与公共事务,同时维持海外居家的美国文化标准,并以自我牺牲的宗教品性向美国教众展示"纯正女性风范"的海外延伸,实际上实现了社会身份的"双性同体"。  相似文献   

7.
精品的价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对于泱泱大国而言,占西欧一隅的比利时疆域甚小,但是它却是欧洲小而精致的“大脑”。 比利时展馆占地面积达5250平方米,其中包括欧盟展厅。“脑细胞”造型的展厅结构,寓意着比利时作为欧洲三大传统文化——拉丁、日耳曼和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汇聚地和交汇点。欧洲联盟第一次参加世博会就将欧盟馆设在比利时馆内,也正好符合了比利时作为欧盟下半年的轮值主席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边疆既是一个地理实体,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一个以"归化"程度为基准在空间上不断向外推进的活动带。对于美国来华新教女传教士研究而言,中国边疆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也是对故土"纯正女性风范"的挑战。她们的边疆意识是由女性身份与宗教、国家、种族这三个外在强势身份共谋与反抗的结果。对其边疆意识的结构性分析有助于了解美国妇女运动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复杂协商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宗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主要的宗教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除了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以外,其它宗教都是从国外传入的。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并于公元67年建立了第一座寺  相似文献   

10.
现代英国法治的古代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希腊是英国法治的精神家园。而英国的法治萌芽起始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那时颁布了最早的成文法《埃塞尔伯特法》。不列颠最早的法律观念 ,行为模式和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一个珍视传统、注重历史连续性和法律生活经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1.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的诉讼制度主要有宣誓助讼和神明裁判两种基本形态。在制度设计和证据方法方面,宣誓助讼和神明裁判相对原始,缺乏理性和事实根据。在法律观念和司法原则方面,宣誓助讼和神明裁判具有鲜明的形式主义与团体主义特征,十分重视程序原则与社区责任,这是日耳曼法的典型特征。在英国普通法形成时期,这两种诉讼制度均走向衰亡,但其所体现的法律观念和司法原则却存留下来并构成普通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反智主义在美国颇为流行,形成了从精英到平民的“集体智商衰退”现象。美国反智主义的生成有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它既是资本利益愚弄民众的“需要”、美国对抗性选举政治和冷战思维主导下的美国国际政治实践的产物,也与美国宗教文化传统、激进反主流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的“滋养”密切相关。同时,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中虚假信息的泛滥和群体极化现象,对于反智主义的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根本上说,美国反智主义的盛行集中反映了美国的制度性危机和严重的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13.
欧洲移民构成了早期美国社会的主体 ,美国政治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深受移民母国文化的影响 ,并在北美特殊的环境中经历了变化和发展。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和个人解放 ,以及新教伦理中“使命观”的价值取向等 ,影响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美国人自命对保护人权负有特殊的使命 ,美国的霸权主义人权外交就根源于此。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是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准确定位宗教在中国的实际功能,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传统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典论述与中国宗教工作实践经验、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和依法治理宗教事务三组关系。荀子的“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可以概括中国传统宗教观的“人文立本”特点,儒家主要是将祭祀纳入崇德报功的礼教范畴、教化目的;这种以“文”统“神”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相契合,都是立足人和社会现实来理解宗教。儒家允许民间以信神的方式祭祀,借以推行礼教;当前宗教工作也要以群众工作为本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信教群众融入社会主流生活。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不同时期,佛教、道教以其特有的属性,与儒学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相互影响、吸收、交融,最终汇聚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以儒佛道为基石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封建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就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当代中国乃至世界都仍有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正>从历史上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也是一个同化的国家,即移民到了美国,就必须美国化,接受美国社会的文化和价值,即盎克鲁—新教文化。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美国对移民的同化是成功的,其中重要一点,就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是一个多元化、市场导向为主的体系,其形成受国际政治地位和对外战略、国内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宗教文化传统的影响。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带有清晰的霸权服务导向,在医疗应急方面还有些混乱,尤其是在这次疫情中,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声音和措施,经常有相互矛盾甚至是摩擦之处。  相似文献   

18.
陈连丰 《求索》2011,(2):215-216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出生、成长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地区。19世纪,以加尔文主义为核心的新教控制着美国南方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同时也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基督文化成了福克纳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真正懂得福克纳作品的核心内容,就必须理解他的这一文化视点。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索福克纳创作过程中的这一文化意识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是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球伦理的一份宝贵资源。作为宗教伦理,它是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是以佛教信仰为中心调节僧人之间及僧俗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体系,是有关佛教道德的思想、观念、学说。作为宗教伦理,它发挥着世俗伦理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也承载着宗教对社会人生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德教,是以儒教为核心内容,柔入佛教、道教及其他相关宗教要素形成的宗教体系.在宗教全球化形势下.德教的社会文化作用不仅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受到重视,而且有向中国内地乃至侨乡地区传播的趋势.其作用范围、混合宗教的本质及社会文化意义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