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新自由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自由主义区别于自由主义的特征就是坚决拒绝劳动价值理论 ,用边际效用价值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 ,把资本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今天所说的新自由主义是指与凯恩斯主义、弗赖堡学派完全对立的哈耶克主义以及里根—撒切尔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 ,新保守主义也就是新自由主义 ,但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这两个概念还是有严格区别的 ,特别是在政治与社会文化领域。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与政治上的新保守主义合二为一 ,是当今西方国家中右政府或者中右政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谢韬 《当代世界》2018,(8):47-50
特朗普的竞选和执政风格充分体现了美国政治传统中的右翼(激进)保守主义,而中下层白人又是右翼保守主义最重要的群众基础。1970年开始盛行的新自由主义和后物质主义为右翼保守主义在21世纪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特朗普最多执政八年,但是他所代表的右翼保守主义将在后特朗普时代继续对美国政治发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期间中,曾向美国人民作出了许多许诺,医疗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在于它是美国政治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政治角逐的焦点之一。美国是主要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实行全民医保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自18世纪以来,在欧洲,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政治思潮有三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主义和德国马克思主义,它们彼此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融合中形成了伯恩施坦为创始人的自由社会主义(即民主社会主义)与贝弗里奇、凯恩斯为代表的社会自由主义两大派别的历史趋同,所谓战后欧洲莱茵资本主义模式就建立在这种历史趋同的基础之上,从而使西欧资本主义得以度过战后黄金时代。80年代崛起的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以至世界政治的基本走向,他们宣传的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市场原教旨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结合是当今欧洲政坛的主流趋势。在政治思潮持续向右转的大环境下,很多人产生了一种“历史复归”的危机感。  相似文献   

5.
法国《思想》杂志第364期(2010年12月号)发表了哥斯达黎加学者让.迪尔克桑斯题为《危机时期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一文,认为当代资本主义越来越走向非生产性金融投机活动和军事开支,由于新自由主义制度的统治使减少劳动力成本比新技术开发更能让资本获利,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苏联问题专家大卫·科兹认为,苏联体制的终结是其特有体制的独有特征和特殊历史的产物,但苏联经验以及苏联体制为未来兴起的任何一种可行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教训.他认为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应该具有几点鲜明的特征:国有化的生产方式、经济计划化、为使用而进行的生产和民主.经过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不断研究,大卫·科兹指出,目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的阶段.随着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模式的社会积累结构中各种矛盾日益尖锐,这种模式的资本主义将有可能无法再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7.
新自由主义之后还是新自由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紧接着新自由主义之后会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首先要回答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 :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在对待反全球化和反战运动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是它们都声称要在当代世界体系中重新定义民主制度。“传播民主制度”帮助了“华盛顿共识”和布什主义。“华盛顿共识”声称新自由主义与中心金融资本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和世贸组织 (WTO)对边缘区及整个世界进行经济控制 ,是解决不幸和灾难惟一的现实选择 ;布什主义是一种毫不掩饰的新保守主义 ,以美国的全球军事控制和先发制人作为保卫民主制度的世界安全的一部分。尽管…  相似文献   

8.
沈耕 《当代世界》2011,(4):47-48
2008年年底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可谓"百年不遇",其对战后资本主义秩序,特别是对20世纪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理念催生的金融资本主义形成强烈的冲击。国外舆论普遍认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已经破产,  相似文献   

9.
萧虎 《当代世界》2010,(2):11-12,18
21世纪头十年,国际形势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其主要特征是美国软硬实力双双走向弱化,引发各种国际政治思潮风生水起。总的看,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趋向衰落,发展模式多样性、世界多极化主张受到更多追捧,中国模式和中国地位被广泛推崇。  相似文献   

10.
周保松 《南风窗》2012,(23):86-88
市场自由主义派真正在意的,其实是私有产权,而不是平等自由,而前者不仅不会导致后者,反会在制度上合理化和强化自由的不平等分配。  相似文献   

11.
哈佛大学出版社即将在2010年秋出版热拉尔·杜梅尼尔和多米尼克·莱维对新自由主义及其危机进行总体分析的新书《新自由主义的危机》,法刊《当代马克思》第46期(2009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时代是公司俘获国家和通往"后民主制度"的时代吗?如果是的话,那么自2007年国际危机以来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和各国对全球金融的救助会预示着民主政治重新获得超过自由市场经济的优先地位吗?2007—2009年"大衰退"仍然可能演变成21世纪的"大萧条",现在分析它的后果还为时尚早。然而,当前的危机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和民主的本质的根本问题。官僚国家主义和市场自由主义的聚合主要与  相似文献   

13.
张莉 《当代世界》2011,(3):42-44
在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整个欧洲的左右翼力量对比出现失衡,右翼处于执政地位而传统左翼普遍失利。社会党在各级选举中损失严重,沦为在野党,共产党也成为各国边缘化的政治力量。中左翼政党的失利迫使激进左翼力量的勃兴。欧洲反对资本主义党把工人和下层民众组织成激进左翼战斗联盟,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和抵抗新自由主义。其中,法国新反资本主义党在反对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美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两党的政治斗争 ,实质上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两大政治理念的斗争。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里根上台并发动“保守主义革命”以来 ,美国政党政治进入新的重组周期 ,民主党向“新民主党”演变 ,自由主义趋于衰落 ;共和党重新上台后采取比里根更右的政策 ,保守主义更加得势。今年美国大选深受伊拉克战争影响 ,将又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大选结果将决定美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由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政策的过程中,当代资本主义逐渐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但其实质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垄断,以及由垄断所产生的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并没有根本改变。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准备着更加充分的物质基础和历史条件,又给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巨大压力和威胁。应对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挑战,是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新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6.
林德山 《当代世界》2011,(10):34-36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过去30年在西方同家占主导的新自由主义政治和政策方式成为众矢之的。但目前的危机蔓延更突出了一个观点,即它不只是新自由主义政策的问题,而是显示了资本主义体系的问题。理解该体系的漏损也是我们理解未来资本主义变化方向和空间的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17.
格林的社会自由主义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似乎是相互对立的,实际上,后者则是前者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自由主义是近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繁荣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到了19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社会出现了严重分化,不仅广大工人群众难以照旧生活下去,资产阶级也难以照旧统治下去,自由放任主义也因此而丧失了说服力和解释力。托马斯·格林创立的社会自由主义扬弃了古典自由主义为英国的社会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且为后来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宪政核心价值在于限制公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以宪法为基础的自由主义宪政在制度安排上试图贯彻臻于美好的理念,但实际却面临诸多困境,譬如私有财产权与代议制民主的冲突,个人权利与国家公权力的冲突,民主与效率的冲突等。在个人与国家、自由与权威之间关系上,囿于两难选择及功利主义伦理基础,使宪政走入困境,并最终背离自由主义宪政的初衷。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当下,国外学界和舆论界掀起了关于新自由主义的讨论,不少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已经终结了.但是,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历史及其多样化的内涵和元素等已然表明,其当下发展状态并非走向终结,而是异变.异变的新自由主义并非"自我超越",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历史的复归".在可见的未来,新自由主义不仅不会终结,反而会朝向极化...  相似文献   

20.
"里根革命"是美国当代历史和美国最高法院意识形态力量对比与审判活动发生相应变化的开端。此后,意识形态的博弈深刻影响着最高法院的审判活动。在自由主义式微、国家干预与福利国家政策无法放弃的背景下,社会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博弈成为美国各政治力量争夺经济利益的重要方式。然而,依靠霸权和颠覆性创新能力作用周期摆脱"市场魔咒"、缓和国内矛盾,又是将意识形态博弈限制在制衡性政治制度允许范围内的必要条件。美国意识形态持续摆向保守主义一端,支配着最高法院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不断右转,造成最高法院将意识形态博弈限制在制衡性政治制度允许范围内的重要功能被严重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