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宋德孝 《唯实》2009,(6):21-2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神秘统治进行了揭秘,通过商品拜物教批判,他揭穿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鲍德里亚则认为,消费社会中,传统的物的使用价值已经让位于物的符号价值,从商品拜物教批判转向符号拜物教批判才能真正揭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符号拜物教批判立意新颖,但混淆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片面夸大商品所谓的符号价值而忽视其使用价值,具有典型的符号主义色彩,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有两重维度:一是对商品拜物教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批判;二是对商品拜物教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批判。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的三个逻辑环节:一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劳动和生产方式的剖析,由此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必然表现为价值,这是形成商品拜物教的根源;二是价值经过自身的形式运动必然使得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体的物与物的关系,由此人的关系被颠倒成物的关系,形成物化假象,这是商品拜物教的核心;三是将商品的物化假象误认为商品体自身万能,进而形成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崇拜和迷恋,导致商品使用价值拜物教,这是商品拜物教的逻辑终点。前两个环节构成对商品拜物教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批判,后一个环节则构成对商品拜物教观念的批判。准确阐释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逻辑,既有助于揭露"商品拜物教只是主观错认"的认识局限,也有助于驳斥"商品拜物教过时论"的错误论调,同时还能够启发人们自觉树立辩证商品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商品自身的客观必然性与历史暂时性,进而在实践中自觉以商品为手段发展生产力,从商品的物化结构内部打破自身藩篱,最终促使商品和商品拜物教消失。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多年来透过商品和消费等因素研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利用消费拜物教在政治上形成社会一体化统治现实的揭示,形成了对消费拜物教的系统性批判。本文旨在通过梳理这些西方学者理论,厘清消费拜物教的本质、运演方式及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7,(3)
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被物所扭曲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批判。在现代社会中,即使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拜物教现象仍然充斥在我们身边。本文试在现代视阈下重温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基础上,力求对商品拜物教在现代环境下的种种表现和变种,做出分析和反思,为在现代社会下的人们挣脱商品拜物教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物化导致人与人的现实关系向物与物的幻化关系让渡。马克思在对商品物化现象的批判中提出"商品拜物教理论",该理论是《资本论》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颠倒与异化的利器。本文在把握商品拜物教科学内涵中厘清其机理,并对商品拜物教进行科学外延,以商品拜物教为理论基础反思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作为特定社会情境下的话语问题,在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身的张力。马克思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根源,并对资本主义商品社会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拜物教展开了科学的批判,提出了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社会建构。马克思的这种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于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拜物教理论不仅从现象上揭批了拜物教的种种危害,科学划分和区别了拜物教的三大类型,更重要的是他深刻揭示了拜物教产生的经济根源、阶级实质,提出了扬弃的根本路径。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运用科学批判的话语从历史主体发展的视角与观念的层面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与反人道性。它对于我们应对当代中国经济伦理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困惑,走出拜金主义的意识形态迷雾,重建科学的财富伦理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王晓华 《探索》2002,46(5):95-97
本文通过对主体性一词的原始释义,认为主体性有自在的自因性和自为的自因性两种,而理想世界就是自在的自因性和自为的自因性都获得实现的大公共主义世界。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除共产主义外,还有多个含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由个性主义和生态主义。未来的理想世界应该把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拜物教现象所作的精辟分析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之上的,理解这一意识现象除了从经济、社会的维度把握其产生的根源,还要了解其意识形态根源,拜物教思想既有古老的宗教意识残留同时也是启蒙运动的产物,人的解放及人的需要的发展和放大对拜物教思想的盛行起了机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曾庆娣 《求实》2016,(6):18-24
在信息时代,大数据成为塑造意识形态的关键因素。采取批判与建构双重论证的研究方法,可以认为,大数据的意识形态性既表征为弥散性的数据霸权,又表征为感性化的新"文化软实力"。因此,基于资本逻辑创新的视角,我们要对"大数据拜物教"的幻象逻辑进行批判,警惕滑入"数据型"拜物教。而基于中国特色意识形态创新的视角,我们要充分洞察大数据蕴含的价值逻辑和意义逻辑,从思想、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建构政治形态、学术形态和大众形态的"大数据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1.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在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拓展新空间、提供新载体的同时,也为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全面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必须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间接自为与直接自在相统一、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机制上不断健全,行为上积极引领、监管上强化落实。  相似文献   

12.
张金鹏 《理论建设》2012,(6):40-44,98
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经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文化霸权和物化意识批判到对工业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批判,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终结后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批判中消费意识形态和信息拜物教的批判。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经历了从革命到批判,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批判到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过程,最终从乌托邦的理想走向了符号游戏的主观意识解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与现代企业合约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常  杨怡  龚锐 《探索》2004,(3):66-69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不完备合约”理论与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都聚焦于企业要素交换的研究。本论文通过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合约的比较分析 ,发现马克思的研究成果已包含了现代企业契约不完备性思想 ,但其研究的视角与层次性不同 ,从而揭示出两大理论在现代企业制度安排中具有的不同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雒新艳 《唯实》2009,(8):69-73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从确立之初就被奠基于“虚假性”坐标之上。这一坐标的逻辑演进过程是:《莱茵报》时期,由于信仰与现实的冲突,意识到法律和观念实际上是在维护有产者的利益,进而意识到了原有理性信仰的虚假性和欺骗性。继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以及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批判,揭示了思辨哲学的颠倒性和掩饰性,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揭示其原因。后期,马克思集中批判了以“商品拜物教”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掩盖性,并判定:随着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劳动与资本分裂等异化社会关系的消亡,作为异己力量出现的意识形态概念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中的货币拜物教问题马进,王建英什么是货币拜物教,简单地就,就是一些人像崇拜宗教偶像那样去崇拜货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专门分析过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商品拜物教以至货币拜物教的必然性。他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本来,人们消费的是商品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既具有一般的商品属性,又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商品属性是作为文化产业正常盈利的首选目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商品产业化的根。如果两种属性的关系处理不当,将不利于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促进文化生产商品化的同时,要强调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的商品属性,统筹兼顾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只有这样才能立足本源,把握适度原则,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炬 《求实》1996,(Z1)
析社会转型中的权力和商品拜物教王炬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产生了权力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这两种“病毒”正在侵蚀着人们的灵魂,腐蚀着党的机体。铲除这两个“病毒”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一、社会转型中的两大“满疾”何谓拜物教...  相似文献   

18.
论商品链研究与世界体系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品链是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内在联系。本文通过对商品链研究的历史回顾,总结了世界体系理论商品链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其特点,并进一步阐述了商品链研究对于正确把握世界体系理论及深入分析世界经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起点范畴,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广泛共识。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认知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客体的认知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表现出认知基础的前提性和根本性、认知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认知内容的价值性和意识形态性、认知过程的自为性和阶段性、认知目标的知行统一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当作为意识形态的符号话语以一种特殊的景观流连于现代性的温床之上,意义的死亡、主体的虚无变得凌乱而令人困惑。冰冷的符号背后是鲜活的社会关系、交织的利益纽带、现实的权力冲动,符号价值超越、操纵了一切现实交换。拨开符号神圣的外衣,我们看到的是商品拜物教下的符号崇拜与消费异化,是现实的人的生产消费关联,是工具主义思维模式下的意识形态镜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