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今年是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回顾总结实行市场取向改革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与前景杜洪恩一、货币市场发展的回顾我国从50年代开始,到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之前,长期实行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金融市场难以形成。1979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金融体制的改革,货币市场逐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运行阳国亮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书,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乃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因此,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对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国有企业的建立,是在50年代按照“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目标建立起来的,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研体制的产物。因此,我国的国有企业,十分习惯和乐于接受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计划经济的载体。现在,传统的计划经研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不但客观上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  相似文献   

5.
加快职能转变,服务经济建设邹步青本文就计划委员会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职能转变问题谈一点看法。一、转变计委职能的必要性多年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本位为基础,以指标管理为对象。这种体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曾经起...  相似文献   

6.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木质特征之一,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二者不能兼容,多年来,我们被这种左的、僵化的思想所禁锢,不敢越市场经济雷池一步。小平同志在总结建国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变革,已经走过近60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回首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2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标志着中国社会实行30年的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过渡。今天,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社会主义过渡经济阶段理论较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来说,更具优越之处,更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实践,更能反映和指导过渡实践。过渡决不是转瞬即逝,改革决不是短暂的阵痛期,必然是渐进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改革的双重经济的过渡过程。1、改…  相似文献   

9.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以及今年将要颁发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高中)掀开了新一轮中学政治课改革的序幕。这次改革不仅是名称的改变,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等方面都有实质性的突破。其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是搞好本轮课程改革的关键。以人为本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建立在国家对人、财、物的统一调配,…  相似文献   

10.
30年前的今天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航程,福建作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经过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重大变革,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相似文献   

11.
论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与政府机构改革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我国在经历了几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深切感觉了政府高度集权、政府职能无限扩张所带来的弊端,终于认识到“中国过去的行政体制最大的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①。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行的政府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  相似文献   

12.
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是对我国今后15年改革和发展任务的科学的高度概括,是纷繁复杂工作链条的中心环节。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际上已经进行17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是一次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不断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由于改革的步步深入,在前进中遇到了众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保安服务业也不例外,由于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保安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从而面对现实去开拓进取,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经过30年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配置资源的基  相似文献   

15.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规范商丘市民盟陈瑞杰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十几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是,由于道德规范的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没...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湖北省地方法制建设黄进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原有的关于计划经济的规定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意味...  相似文献   

17.
各州、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有关委、办、厅、局: 近两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对粮食购销政策做了一系列重大调整,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我省从1992年以来先后放开粮食购销价格,粮食工作正由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8.
<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四十多年来,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已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现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表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朝着越来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转化。一、改革前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定了以计划为中心的经济管理体制。近三十年来,这一体制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1)在经济决策方面,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企业缺乏自主权,成为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物。(2)在经济调节方面,主要采取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的管理手段,排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3)在经济利益方面,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利益,在分配中存在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改革时期,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如何适应这一历史变革的新课题。江苏省人民警察学校强化改革意识,建立办学新机制,使学校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是适应这一历史变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江苏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一项紧迫而又根本的任务。一、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江苏警校是江苏省唯一的一所实行军事化管理的省属公安中等专业学校。它主要是面向基层公安机关,培养适应现代公安工作需要的公安干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20.
就一个国家的人事管理而言,它属于上层建筑,必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能动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新中国50年来的人事管理实践就印证了这一点。从大的时间界限看,我国前30年的人事管理穿越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时间隧道,在此期间的人事管理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际上已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至今日,我国已经进行了长达20年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并基本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事管理格局。1990年以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和科教兴国方针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