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融危机以来东盟-日本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云华 《当代亚太》2003,(11):38-43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东南亚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东盟与日本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东盟与日本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二是东盟的日本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欢迎日本在东南亚的政治与安全事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东盟-日本关系中增加了中国的因素,使日本产生了中国在与之争夺对东南亚主导权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东盟国家之间大都存在着领土边界争端,其实这种争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东盟国家之间的陆上疆界或岛屿主权的争端;另一种是东盟国家之间因海洋资源的获取、领海及大陆架疆界的划分问题而出现的争端.本文认为,东盟国家间所产生的这种领土边界争端的原因主要是"殖民主义的遗产"、历史纠葛和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的争夺.这种争端不仅给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造成不稳定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东盟的安全协调体制.  相似文献   

3.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使东盟合作机制具有了越来越多的正式色彩.这种变化并不是事先刻意而为的,而是为解决协议不执行问题、通过讨价还价逐渐演化而成的.东盟国家之所以没有一味地固守其传统的合作特性,而是有所变化,主要是因为作为一种经济合作安排,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关系到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安全,也关系到东盟作为整体在国际上的信誉.  相似文献   

4.
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几十年来,东盟与日本的关系从初期的若即若离发展到今天的密不可分,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东盟国家对日本的态度也经过了排斥到接受甚至认同的转变.尽管如此,在双方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东盟国家始终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界主要以内部—外部力量互动论、国家—地区利益互动论来解释东盟演进的动力.本文基于东盟历史文本的解读,提出安全—发展目标互动论,探究话语认同与东盟演进的关系,加深对东盟未来的利益诉求、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的认识.冷战时期,东盟为了维护国家和地区的生存与自主,在安全目标上以东南亚中立化力求战略自主、避免外来干涉,在安全手段上侧重和平解决争端,强调加强安全能力建设、提升国家和地区抗御力,故而安全成为东盟演进的主要动力.冷战后,东盟顺应全球化和地区主义的趋势,把地区发展作为组织演进的中心和动力,在政治安全层面强调以发展安全为主,在经济层面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在社会文化层面致力于维护民族特色、塑造地区共识.话语认同对于东盟的地区合作实践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从安全到发展,话语认同影响东盟演进的议程设置;从东盟到印太,话语认同影响东盟规范的扩展范围;从"选边站"到"东盟中心",话语认同影响东盟演进的路径选择.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话语认同在东盟未来发展进程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初期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 ,原本以经济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欧盟—东盟关系呈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欧盟以一副居高临下的施教者面孔不断地向东盟输出其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试图将西方式的“民主”、“人权”强加给对方。欧盟的这种政策遭到东盟国家的抵制。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 ,出于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考虑 ,欧盟对东盟的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欧盟强调与东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伙伴而非施主和接受者的关系”。在这种政策下 ,双方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韦红  郝雪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3):22-36+153-154
网络安全已成为东盟面临的重大非传统安全威胁。东盟国家在网络安全管理体制、网络安全立法、网络安全技术和能力建设、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存在差异,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新加坡、马来西亚为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完善群体”,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文莱为“体系欠缺群体”,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为“体系落后群体”。这一差异给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网络安全合作带来了不一样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主要体现为:“体系完善群体”为双方创新网络安全技术、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创造了条件;“体系欠缺群体”为双方提升网络安全能力、创新网络安全治理经验提供了可能性;“体系落后群体”为双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机会。挑战表现在:中国与“体系完善群体”合作容易受到域外国家的遏制和阻挠;“体系落后群体”网络安全意识薄弱且缺乏网络安全基本需求,将削弱双方合作的意愿和必要性;东盟整体层面上坚持不干涉原则和基于共识决策的独特合作方式,将阻碍中国与东盟整体合作。鉴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网络安全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宜抓住机遇,因国施策,分层合作,将中国和东盟网络安全合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型经济、脆弱的生物多样性及人口贫困等因素,东盟国家易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负面影响。因此,东盟具有强烈的环境合作意愿。日本对东盟国家的环境外交以非约束原则为指导,形成了灵活的环境合作和激励机制,资金构成多元化。这些符合东盟国家的特点,十分具有针对性。当前,日本对东盟的环境外交机制包括东盟+3环境部长会议、东亚峰会环境部长会议以及日本—东盟环境合作对话。整体上,日本对东盟所推行的环境合作是以"生活质量伙伴"为核心,并为其整体的外交战略布局服务。这些环境合作主要集中在城市、低碳发展及空气污染治理等方面。日本的环境外交彰显其环境援助与项目的优势,形成了东盟与日本合作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备受世界关注.近年来,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频频产生摩擦,双方对区域合作机制的认知也存在差异.一些国外学者借机鼓吹"中国分裂东盟"论,把当前东盟内部的不和谐全部归咎于中国,认为中国有意分裂和边缘化东盟.通过对相关观点的分析和解构,可知"中国分裂东盟"这一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一方面,东盟正在发展为一个更加团结的共同体,东盟的"中心地位"通过坚持内部合作和发展对外关系得到了双重保障.另一方面,中国依然需要一个团结和有作为的东盟为其发展提供经济、安全、战略等方面的支持,因此中国不可能也不会分裂东盟."中国分裂东盟"的论调之所以会有一定的市场,实际上反映了东盟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担忧正在加剧,中国—东盟关系遇到了新的挑战并进入"瓶颈期"的现实.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动力不足,有关南海问题的纠纷常态化,东盟未能及时适应中国积极有为的对外政策,中国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加深了东盟的恐惧与不安,中美关系调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以及东盟各国国内政治进入复杂多变的状态等.为了推动中国—东盟关系的健康发展,疏导和化解东盟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既要提升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水平,也要管控分歧以稳定南海局势,还应重新调整与变化中的东盟相处之道.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发难,是日本牵制中国、呼应美国的重要政策手段。基于这一地缘政治考虑,日本主要从海域态势感知、海上执法与海上防卫等三个方面为东盟强化海上安保能力提供支持。为了评估这一政策的具体落实及其对南海局势的实际影响,本文从地缘政治视角出发,对日本支持东盟强化海上安保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估,并以南海争端中两个主要争议方越南、菲律宾为重点,分析了日本政策的演进及其特点。总体上看,日本的支持提高了相关东盟国家海上安保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增强了相关东盟国家对抗中国的信心,增加了南海冲突发生的机率,从而成为恶化南海局势的重要外部诱因。与此同时,日本政策及其影响受到东盟大国平衡立场以及不同成员国认知的限制。展望未来,日本在美国的鼓励与要求下还会进一步强化其对东南亚局势的介入,部分东盟国家特别是菲律宾与日本的互动可能进一步强化,中国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的努力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东盟方式":现实与神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东盟方式"的赞誉和批评都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因此"东盟方式"也有其一定的现实性与神话性.前东盟秘书长舒云路所强调的法制以及著名学者阿查亚的"本土化"概念都为观察东南亚地区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新视角,作者主张使用历史和动态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东盟方式".  相似文献   

12.
论"东盟经济共同体": 必然性、可行性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东盟经济共同体"构想进行分析,认为首先应了解"东盟经济共同体"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必须的选择;而东盟合作机制的完善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则为"东盟经济共同体"提供了可行基础.但同时,东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及贸易开放程度的差异、经济上较高的竞争性以及"东盟方式"也对其形成了一些挑战.因此,东盟最终会建成一个经济共同体,只是过程比较曲折.  相似文献   

13.
"人的安全"是一种将人视作安全主体的全新安全理念。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开始接受"人的安全"的基本理念。东盟试图从广义上来理解"人的安全"并突出其"免于匮乏的自由"的一面,在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的关系方面东盟强调两者的互补性,在"与人权相关的干涉"等问题上则固守其传统的"东盟方式"。东盟之所以能够接受"人的安全"的基本理念,主要是因为冷战后地区安全环境的转变、地区已有"综合安全"观的积淀、非政府组织的推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双边主义到多边主义:东盟安全合作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框架内的多边主义一直是东盟安全战略的禁区,所以双边主义成为东盟主要的安全合作方式,但在冷战结束以后,东盟内部以及与外部多边合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利用多边主义和安全共同体的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从目前来看,尽管东盟大多数国家认为双边安全合作仍然是主流,但安全领域的多边合作已经开始在东盟地区实施,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效果;而且随着东盟提出建立"安全共同体",多边主义将会在安全合作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环境问题是区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东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成为东盟必须认真考虑解决的问题.为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东盟建立了不少合作机制,签署了若干宣言、倡议和协定,并积极与域外国家和环境组织开展合作,然而治理成效还是有限.从东盟存在的环境问题、合作机制和面临的挑战来看,制约东盟环境治理成效的因素,既有东盟层面的,也有东盟成员国层面的.东盟的环境治理尚未摆脱以国家为核心的传统治理模式,区域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导致治理成效不佳.其中,"东盟方式"是最大的障碍,如何突破"不干涉成员国内政"这一原则的限制,将是东盟环境合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东盟治理能力的缺陷和缺乏有效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区域意识淡薄、区域合作治理意志与决心不强、集体行动迟缓,说明东盟仍只是一个松散的国家集团.因此,如何协调政治—安全、经济、社会一文化三大支柱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东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6.
观念认同对地区秩序建构有着重要意义。观念认同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进而改变或影响行为体的行为,在地区秩序建构中起到了"路线图"和"粘合剂"的作用。地区行为体之间的观念认同决定了它们互动的形式和态度,界定了地区秩序的自我属性,框定了战后地区秩序的建构原则,因而成为建构地区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首倡的新安全观与东盟主张的地区规范产生了积极互动,推动东亚观念结构由洛克文化向康德文化演进。  相似文献   

17.
浅析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对外能源需求量逐年增长,能源安全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因此,中国应通过积极参与双边与多边的能源合作,采取多元化的油气资源供给途径,来保障中国的油气资源的安全供给。随着东盟与中国政治经济关系的升温,东盟各国在中国的能源安全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对中国能源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与东盟开展能源合作这一议题进行剖析,浅析其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东盟和美国的亚太安全制度进行了比较 ,分析了双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双方在安全政策 ,运作方式和民主、人权的日程设定上都存在着不同 ,但双方出于各自的考虑 ,都不反对双边军事同盟。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iscusses Japan's contribution to world peace both in the past and in the future. Japan's domestic, historical, and strategic circumstances shaped its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security focused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since the 1970s. Three decades of constructive relations with neighbors, including reconciliation with Southeast Asia built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Japan's new security role, one driven by new domestic and external imperatives. The article also documents the evolution of Japan's security policy and role in international peacekeeping, and concludes by arguing that Japan–ASEAN partnership is a key component of Japan's new security role, including permanent membership in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In developing this new role, it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that Japan engages its neighbors in ASEAN (and elsewhere) to gain their support for this new ro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