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适应经济新常态、应对新挑战作出的重大决策,海南如何做好这篇大文章?我们要充分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相似文献   

2.
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行使职权,加强监督工作,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提出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动选择和必然要求,从长远看,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段时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的概念迅速成为热词,也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的风向标,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党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7,(3)
<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紧紧围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两聚一高"主题,提出要着力提高农业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6,(10)
正当前,江苏经济发展存在着较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必须通过结构性改革来解决。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江苏才能加快发展"动力切换",加速经济"升级换挡",实现稳增长、促转型齐头并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升级换挡"的迫切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江苏实现经济"升级换挡"、培育发展新优势,具有重大意义。——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亟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常态",江苏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正在逐渐加大。"十二五"期间,全  相似文献   

5.
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经济改革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主体。201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会议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铁路"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意义重大,又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下我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理论入手,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找准现实面临的难题,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促进武汉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从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增强综合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举措。一段时间,我省经济发展面临了投资拉动效应递减、实体经济盈利下降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准确把握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深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粮食生产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作为全国粮食大省的吉林省,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做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大局。今年以来,笔者就这一课题对辽源地区进行了调查,并做了一些思考。一、粮食供给侧改革面临的形势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以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逐年高涨,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出现了空前的"十二连增"。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粮食生产的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6,(10)
正"一了千明,一迷万惑。"党中央明确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并将其作为完成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省委省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确保中央决策在江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变:识变、应变、求变。改革永远是进行时,旧的问题不断解决,而新的问题又在不断产生。在新起点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识  相似文献   

10.
正青政[2017]4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6,(5)
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完全符合江苏实际,对推动江苏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极高实践价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17,(2)
<正>"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工作重点的明确信号,作出了系统部署。从"攻坚之年"到"深化之年",从"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拓展为四个方面重点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规律、顺应实践要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内涵、擘画新图景,为做好经济工作提  相似文献   

13.
<正>铁路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供给方,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主体,2019年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以货运为切入点,结合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际,研究推进铁路货运供给侧性改革的意义、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一、推进铁路货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一)从国家层面看,推进铁路货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细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14.
<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铁路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要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搞好营销工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它是衔接供给与需求之间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供给侧改革与市场营销变革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积极开展营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有效助力措施。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市场营销带来的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6,(10)
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经济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部署要求,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和制度优化,制定出台"1+5+1"系列工作和政策意见,"三去一降一补"整体发力,全省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得到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一、聚焦重点任务,关键举措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16.
《世纪行》2017,(1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点转变,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无论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还是实现全面小康,都迫切需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处理好改革中的各方面关系,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农业发展质效。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6年经济工作时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重点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强调要正  相似文献   

18.
自习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不仅中央高层多次提及贯彻供给侧改革精神,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解读。不同的学者形成了不同的声音,对什么是供给侧改革,改什么,如何改并没有形成广泛一致的意见,有的还存在很多的误解。理论界应对供给侧改革存在的共识与争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更好地理解中央供给侧改革的精神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6,(10)
正我国前30年的改革可以说是以需求侧为重点的改革。进入"新常态"后产生的经济增长问题表明,只是在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供给侧推动经济增长。一、准确认识经济新常态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对经济新常态有准确的认识。目前经济仍然处于下行中,虽然还处于合理区间,但有滑出宏观经济合理区间的压力,如果速度持续下行,中高速增长不能维持,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20.
杨佩 《协商论坛》2016,(3):12-13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论断.在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结构性改革”一词共出现了10次. 自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启动.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正从“高频词”化为政府、企业明晰具体的改革“路线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