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今年夏天,在联邦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等国发起的西柏林艺术节上,观众们将有机会欣赏到一组中国传统艺术节目。这组节目中,有被称作中国「戏曲之母」的昆剧,有地方色彩极浓的川剧,有古老乐器的演奏和富有民间风韵的木偶戏。参加演出的共有一百六十多位中国艺术家,历时将近两个月。如此集中地将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会聚于一堂,奉献给外国观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少有的。现将参加艺术节的中国传统艺术节目的历史和主要特色作一简介。昆剧——中国「戏曲之母」  相似文献   

2.
周向群 《群众》2000,(7):53-54
首届中国(苏州)昆剧艺术节,经过8年的酝酿,终于在昆剧的故乡苏州成功地举办。这是昆剧600多年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艺术盛会。昆剧是由源远流长的吴文化孕育的一个著名文化品牌,吴文化是昆剧的母体文化。在世纪之交的特殊时刻,  相似文献   

3.
振兴戏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着观众流失、人才断档、剧种失传等诸多问题和挑战。解决好这些问题既是振兴戏曲的现实需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刘韬  宋薇 《人民论坛》2020,(9):140-141
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表现过程中的写意性体现出了深厚的美学精神。现代戏曲是共通性、时代性以及统一性相结合的全新戏曲创作范式,能够让人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真谛。只有将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与现代视角相结合,才能实现戏曲美学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5.
<正> 在我国的电影艺术园地里,戏曲电影是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我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便是戏曲片。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电影出现过兴旺的景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花木兰》、《宋士杰》、《罗汉钱》、《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州》、《七品芝麻官》等,都给中国影坛带来生机和光荣。正是这些戏曲电影的摄制和普及,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了戏曲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有戏否?众说纷纪。布依戏怎样形成、源于何地?见解各异。 在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长河中,如何认定一个民族的戏剧文化,我自感孤陋,不敢妄言。本文仅就布依戏源流及形成因素,谈一孔拙见,以求匡正。 笔者认为,对上述问题的提出和争议,首先在于对什么是戏曲,怎样界定戏曲的形成,在概念上、认识上存在着异议。 何谓戏曲?前人云:“‘戏’者,以虚中生戈;‘曲’者,音乐也”。王国维云:“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些定义,包容了戏曲的基本特征;以演员为中心,广泛地调动诗词、音乐、舞蹈、绘画等各项艺术和技艺的表现力,成为众体兼备的综合性艺术。 确定了戏曲定义之后,又怎样来界定戏曲的形成呢?我认为:凡最早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剧种,就标志着戏曲的形成。反之,只含有某种戏剧因素,某种戏剧动作,只能视为戏曲的孕育或刍形;凡最能以复杂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或艺术表现上高度  相似文献   

7.
纪荣  王二梅 《传承》2010,(36):152-153
皮影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株奇葩,它将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与雕刻艺术融于一体,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表现得淋漓尽致。它的产生、发展以及本身所独具的魅力,都是我们在日益关注民俗的今天更加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8.
为庆祝江苏省昆剧研究会第二届全体会员大会胜利召开,由省昆剧研究会与省政协昆剧、评弹、地方戏曲保护办公室主办,省昆剧院承办的昆剧专场演出《1699·桃花扇》2月27日晚在宁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艳,省政协副主席张九汉、  相似文献   

9.
只有通过加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把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戏曲艺术正确地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才能切实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针对河南民间戏曲艺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省民间戏曲文化的新目标与得力举措。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党和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戏曲艺术的重要文件,以传承中华文脉、表现中国气派、弘扬中国精神。为了促进戏曲进一步繁荣发展,我们要把对中国戏曲文化内涵、价值、规律的科学认知,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任务来对待,在注重传承的前提下,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现代表达。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戏曲基于庙会、节庆等民俗活动,逐渐发展出中国人一以贯之的特定戏曲审美趣味。优化戏曲发展生态,传承戏曲文化,要遵守戏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在坚持艺术本真的前提下,不断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以资金支持优秀剧本的创作和表演,以政策扶持戏曲文化事业,以制度培养青少年演员和观众,树立文化自信,最终做到"还戏于民"。  相似文献   

12.
百花园中花似锦,花红要靠育花人。若把戏曲艺术比作花朵的话,那么我们敬受的周恩来总理则是呕心沥血的育花园丁。江苏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个多剧种的省份,号称"戏窝子"。敬爱的周总理推崇民族文化,无论对植根于大江南北的江苏地方戏,还是对从江苏走出去的戏曲名伶,抑或是从外省流进江苏的戏曲艺术,周总理都倾注了满腔热情。旧社会有句戏谚:戏子不是人,死了不入坟,按传统观  相似文献   

13.
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传统戏曲艺术成功走进校园提供了借鉴之路.在"审美视觉化"和媒介充斥的多元文化消费时代,戏曲艺术进校园,应精选剧目以契合青年接受心理;分析青年审美风尚以在改编中注入现代元素;重视宣传以架起戏--众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梅兰芳与培根──晚年美与学问骆正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与英国的大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他们之间却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关系。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梅大师晚年的艺术魅力不减当年。特别他晚年表演的《穆桂英挂帅...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20,(15)
正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江苏演艺集团不断创新,亮点频出,率先成立市场化的影业公司,不断迈出技术和商业上的探索步伐,重点发展戏剧数字电影,在戏曲作品现代视听传播与人才接力培养上,始终坚定走创新融合发展之路,开辟一片艺术新蓝海。探索:迈出戏剧戏曲电影的步伐云上戏曲、戏剧电影,这些领全  相似文献   

16.
晚明时期形成了"儒商兼融"特色的商贾阶层,当时戏曲的繁盛局面离不开这一阶层的传播作用。商贾们大量刊刻印行剧本为戏曲读本的传播提供了通畅的渠道;商贾们到处建会馆、修戏台、置家班家乐为戏曲表演创设了丰富多样的场所;商贾们"亦商亦贾""商而士"的独特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以及对戏曲的浓厚兴趣改变了传统的戏曲观念,而他们的戏曲实践则更是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播与繁荣。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不仅在提倡和发扬现代戏剧艺术方面做过大量的工作,而且对于传统戏曲、现代话剧和戏剧的文化功能都有着卓越的识见。系统地考察鲁迅的戏剧文化活动,透彻地分析鲁迅戏剧文化观的内容和特征,准确地把握鲁迅戏剧文化观的价值,无论是对进一步丰富鲁迅研究的内容,还是对当代戏剧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民俗与戏曲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和戏曲都属于“中下层文化”的范畴,民俗与戏曲之间存在着同源互动的关系。戏曲与民俗的互动,是通过一个个深受民俗浸染的个体来实现的。就戏曲作品而言,民俗以各种方式进入剧本,古典戏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明显地受到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戏曲也承载了某些民俗的催生和传播职能。就戏曲的审美形态而言,戏曲总体上具有的重人伦、喜通俗、多模拟的特点,也与民俗文化的背景相关。从民俗文化角度来研究古典戏曲,应是着力挖掘二者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传统艺术的文化生态在当代社会的快速进程中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将传统艺术归于学校传承总体上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发展,但实践中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同于传统艺术的自然传承,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中,更需要研究艺术品种的文化特点,确定遗产保护的形式,继而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最后还要兼顾文化市场的培育,以实现艺术遗产在新的生态环境中的健康传承。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山西省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晋南地区,是山西省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就出剧特现了乐师及唱班、杂耍。汉代百戏流行,到了汉代中期,百戏活动在我省晋南更是风靡一时,虽说当时的百戏还算不上戏曲,但它已经形成、孕育出戏曲艺术的胚胎。从汉代到宋代,经过一千多年的孕育和演变,戏曲日趋成形。到北宋年间,在我省晋南、晋东南的一些乡村已出现了专供演员演戏的大戏台。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晋南、晋东南的戏曲艺术已达到一定规模。我省戏曲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剧种繁多。除京剧、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