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05年中国外交的一个最大背景是中国自身的日益崛起。2005年,中 国外交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加强,“中国因素”日益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与各 国外交。 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中国大外交 2005年中国政府继续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 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战略部署,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 家外交和多边外交四大领域积极主动,取得了新成就。  相似文献   

2.
文化外交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政治化产物。对文化价值的科学认识和文化外交价值的战略共识,实现了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的理论自觉。坚持国家利益与文化主权的统一、坚持策略灵活与制度建设的统一、坚持官方主导与民间互动的统一,是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文化外交发展的战略原则。坚守文化外交的中国道路、统筹中国文化外交的运行机制、加强中国文化外交的法治建设、综合运用互联网等文化传播技术和力量,是推动中国特色文化外交服务于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是我国外交事业的奠基人。毛泽东外交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辟分析国际形势与时代特征,深入揭示和总结新旧中国的国家性质与外交实践而形成的外交理论体系。在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外交战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齐峰 《桂海论丛》2009,25(3):41-44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环境大国.环境外交已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探讨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环境外交新战略的内在联系,并考察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环境外交的实践.指出中国应尽快构筑科学发展观维度下的环境外交新战略.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对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一个总的出发点是搞和平外交,多交朋友,不树敌,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推进世界和平事业。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和平本质所决定的,适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与发展时代和多极化趋势需要的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它为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冷战后新形势下中国和平外交工作的指南,对中国审慎地处理好未来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在新的国际政局下,邓小平外交思想为中国和平外交的原则和策…  相似文献   

6.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对的外交战略.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参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多边外交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中国的多边外交受到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话语权是各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话语权决定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并没有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中国国际贡献的增加同步,还存在一些短板。近年来,基于中国本身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中国从多个角度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外交领域,中国外交不断提出新理念,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外交理论;加大主场外交、元首外交、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力度,以国际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塑造外交新格局,提升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理念和传统思想的宣传,处理好制度改革与制度增量的关系,加强中国在地区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提高话语能力,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能够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贡献等相匹配。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通过高超的外交战略和成功的外交实践,去更好地与世界对话、与世界共赢2013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大势和中国大势变化,领导中国外交主动进取,积极作为,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战略主动,规划了中国的外交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13年的中国外交,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主场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展主场外交能起到展示大国形象、获得国际话语权、拉近和深化与伙伴国关系、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作用。成功的主场外交,需要主办方统筹谋划。其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近年来中国主场外交的重要议题,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中国主场外交的特色议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共十六大召开以来,以和外交理论体系和全方位外交实践为基本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逐渐成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坚持国家间外交的普遍原理,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中国大国风度、古国风貌、发展中国家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以和平共处为基础,以和平发展为道路,以和谐世界为追求,展现的是互利外交、和平外交、和谐外交,走出了一条温和而富于生命力的外交路线,实现了与历史上和现实中世界其他大国外交的本质区分。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适时进行外交理论创新,提出了和平发展道路理论和和谐世界理论,它们与此前的和平外交理论共同组成以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为关键词的和外交理论体系。和外交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反映了中国大国品格、古国底蕴、发展中国家诉求和社会主义国家属性,引领十六大以后的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国外交观念的演进——基于话语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外交都离不开话语实践,就如任何意识形态离不开语言这个"物质外壳"一样。60多年来,中国外交从和平话语到革命话语再到和平与发展话语、合作话语的变迁,真实记载着中国外交不断成长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外交中的和平观念、革命观念、发展观念与和谐观念对中国外交实践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辩护功能。  相似文献   

13.
袁南生 《同舟共进》2011,(11):65-68
外交与国民心态有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外交情势对国民心态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国民心态是制定外交战略与策略的重要考量与依据,同时也影响和牵制外交情势。考察影响中国千年外交的国民心态变化历程,有助于国人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看待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从而有助于做好今天中国的大外交。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12月24日2014年12月24日,外交部长王毅出席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主办的2014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盘点2014:中国外交丰收之年》的演讲,全文如下:很高兴在岁末年终之际应邀出席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和大家一道回顾2014世界风云,盘点2014中国外交,集思广议,群策群力,把中国外交办得更好。2014年,世界形势经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是指导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依据。中国与美国的外交实践,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外交关系的理论。外交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二重性、危机性、客观必然性、目的性。中美外交实践也证明了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中国化的方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任何外交都离不开话语实践,就如任何意识形态离不开语言这个"物质外壳"一样。60年多年来,中国外交从和平话语到革命话语再到和平与发展话语、合作话语的变迁,真实记载着中国外交不断成长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外交中的和平观念、革命观念、发展观念与和谐观念对中国外交实践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辩护功能。  相似文献   

17.
理解新中国六十年外交基本经验需要从内政外交相互关系视角予以观察.60年来,新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同时把独立自主与广交朋友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平外交,同时把和平外交与捍卫核心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力更生,同时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国内属性、自我认知和国际角色间互构关系变化所产生的不同逻辑结果是导致新中国六十年外交变与不变的根本原因.新中国外交六十年是内政决定外交,外交影响内政,内政外交互动与互构的六十年.但传统的内外关系模式可能会限制中国外交转型,因而未来的中国外交有必要建树一种新型内政外交关系,制定以统一国家利益为基点的外交总体战略,以履行中国未来责任大国身份为目标,实施外交转型.  相似文献   

18.
摘要:旅游外交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大国特色外交的重要形式,这一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中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形成。旅游外交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故需要从回顾旅游外交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开始,界定旅游外交的内涵、特征和外延,并区分旅游外交与传统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文化外交等概念的不同特征。依托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构建旅游外交四维研究矩阵,即专业维度、公共维度、政策维度和批判维度,并明确不同维度的研究重点,促进旅游外交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综观中国外交的伟大变革,不难看出外交态势由总体的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参与,由感性外交向理性外交提升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中国外交经历了具有深刻意义的伟大变革,开创了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新局面。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与实践的光辉指南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制定的。这包括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  相似文献   

20.
刘少华  蔡索拉 《求索》2011,(3):60-62
公共外交是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国家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胡锦涛主席访美前夕《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的播放,中国公共外交迎来了新一轮高潮。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片》为案例,分析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机理,认为公共外交能够展示真实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传播与认同,提升外交能力与国际地位,引导国际舆论建立正面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