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转眼又是一年。在蔚县,一进入腊月,就开启了过年模式,家家开始张罗过年的一应用品。在这个小城,还遵循着祖辈留下来的很多传统,过年的味道尤其浓烈。扫房子、糊窗户、贴窗花,只要这三件事都办利落了,年的味道就有了。母亲在时,我们会在腊月先回趟娘家,帮母亲打扫房子、拆洗被褥、糊窗户、贴窗花。家里的窗户是祖辈留下来的木质窗户,新糊的窗户上,贴上精心剪出来的窗花,那种年的喜庆氛围一下子就溢满了整个屋子。  相似文献   

2.
追寻齐鲁     
《党员干部之友》2014,(2):56-57
小时候,每到腊月,爷爷常念叨这首年节歌: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联,初一初二磕头儿……浓浓的年味,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相似文献   

3.
“二十九,贴倒有”,除剪纸、春联外,贴上浓墨重彩的年画,祈望福禄寿禧接踵而至,浓厚了年味儿;春节、元宵节期间,融入人流,与活泼好动的灯戏同乐,热闹欢愉的气氛达到高潮;走亲访友,带上传统民间工艺手工制作的典雅竹帘,或许是最别具匠心的赠礼。年画、灯戏、竹帘,都是梁平与节庆活动有所关联的民间艺术,且独具特色,被誉为“梁平三绝”,均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过年     
土家族过年,有过小年和过大年之分。小年过的是腊月二十三;大年要比汉族提前一天,即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有的地方叫“过赶年”。提前一天过年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明代嘉靖年间,正值年关,朝廷突下圣旨,调土家族士兵赴苏淞协剿倭寇。按路程计算要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不等过年就得出发。为了便于这些已集中起来马上就要离开家乡走上战场的土家族官兵过了年再走,就决定提前过年。过年后,土家族官兵紧急出征,按时到达,并同其他民族官兵一道后,土家族官兵紧急出征,按时到达,并同其他民族官兵一道将倭寇击败。由于…  相似文献   

5.
正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家家户户开始“扫年”“打阳尘”。一番洒扫,直到窗明几净,这时候,人们会熬一碗浆糊,在堂屋贴上喜气洋洋的年画,大门口再贴上驱鬼门神和红红火火的春联。霎时间,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这里,我们要特地说一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雅称“楹联”。它起源于桃符,最早书写在桃木板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2,(1):124-125
农耕社会中,图画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过去老百姓过年少不了要贴年画儿。年画儿年年要换新,是春节喜庆的重要标志。年画的内容主要是“鲤鱼跳龙门”“莲生贵子”“麒麟送子”“年年有余”之类,都是吉祥图。  相似文献   

7.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局传统节日。虽说,春节专指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但吉林人把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也看作春节。旧时过春节从办年货到过年,大致经过打扫卫生、贴对子、供祖宗、接神、守岁、吃更岁饺子、辞岁等过程。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这一天,人们都穿上节日新装,准备辞旧迎新。 过年贴春联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吉林省民间在年三十前就贴好春联(对子)、春条、挂签、年画、门神等,使门庭焕然一新,增添了节日的喜气。春联内容主要有迎春、求吉利、发财致富、喜庆丰收等。吉林人也有在门上或墙上倒贴“福”字(取意…  相似文献   

8.
<正>冬的背影,渐渐模糊。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兔年春节,贵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写春联、拓年画、品美食、购年货、赏民族文化、展非遗风采……处处涌动着浓浓年味。芦笙舞、浪哨歌、踩歌堂、地戏……春节期间,贵州是民族歌舞的天地,到处洋溢诗一般的意境、画一般的色彩。过年,是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祝福。回家,给亲朋好友道一声“平安”,给房前屋后贴“福”,挂上红彤彤的灯笼……欢乐、祥和、喜庆的氛围瞬间拉满。  相似文献   

9.
过春节贴春联,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文化活动,并没有因为战争而间断。在华北抗日根据地,每到除夕这一天,家家门上照例贴上了大红春联。不过春联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抗日与革命成了春联的主旋律。在河北平山县,到处可以看到“军民合作保家乡,赶走日军享太平”的春联。阜平县农村贴的春联大都是“驱逐日寇,最后胜利”,横额上写着“中华万岁”。在山西沁县,甚至土地庙门上也贴上红对联:“土地也抗战,早已上前线”。  相似文献   

10.
年味     
正我的家乡在陕西,家乡过年是从腊八节开始,煮一大锅腊八粥,当然腊八节这天是肯定吃不完的,留下一大盆子,然后每天一勺子腊八粥,一直要吃到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叫小年,除了杀猪,还要扫房子。我家没养猪,所以扫房子的事就成了小年里最大的事。虽然现在住进了砖瓦水泥结构的楼房,但是每年母亲还是会发动全家人一起打扫房子。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大人们把床、沙发、桌子都搬到院子里,那些家  相似文献   

11.
骆为荣 《学习导报》2012,(24):49-50
“孝道”,事之本 “敬祖”与“尊天”,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是本根性的理念。“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生祖,恶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尊天敬祖,所敬的祖,既是人,又是神:所尊的天,既是神,又是祖。  相似文献   

12.
骆为荣 《新湘评论》2012,(24):49-50
“孝道”,事之本 “敬祖”与“尊天”,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是本根性的理念。“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生祖,恶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尊天敬祖,所敬的祖,既是人,又是神:所尊的天,既是神,又是祖。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家里很穷,唯一的奢侈品是张年画,一贴就是一年.那时,农村没什么文化生活,母亲最大的喜好就是爱听评书连播,可家里没有收音杌,她的愿望也就成了奢望.隔窗相望的后院老梁家有台老式的"电匣子".夏天,窗户开着,每当对窗播放评书连播时,母亲就会对我们"嘘"地一声:"别出声!"然后便有滋有味地隔着窗户听起来.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国乃伦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德”、“札”遂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石。“德”、“礼”不仅是法律制定和执行的依据,而且法律的内容也大多关乎“德”、“礼”。“德”、“礼”的这种主导地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一定的阶段性。这种“德”、“礼”主导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仍然从正反两个方面发挥着其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前线》2020,(2):I0004-I0004
“美育”这一概念虽然是18世纪末由德国席勒提出,20世纪初由蔡元培等人引入中国,但中国本有悠久的美育传统却是不争的史实。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提出,孔子育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实际上,不只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儒家礼乐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无论是携琴访友、踏雪寻梅的士人雅兴,还是雕梁画栋、张灯结彩的民间礼俗,都充满了美育的要义。比如春节的贴春联、门神、窗花和年画等等,既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愉悦了人们的审美情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古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朔"、"正元"、"正旦"等,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农历"大年三十"古时称"除夕",意为"旧岁至此夕而除"。正月初一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称"三元”,俗称“大年初一”。中国民间“过大年”亦称“腊月忙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古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朔"、"正元"、"正旦"等,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农历"大年三十"古时称"除夕",意为"旧岁至此夕而除"。正月初一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称"三元”,俗称“大年初一”。中国民间“过大年”亦称“腊月忙年”。  相似文献   

18.
周年丰 《党史天地》2008,(10):54-56
“三”.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经典中常出现的字眼,和“八”一样,不必说它是吉祥或不吉祥的数。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说,三生有幸……;儒家说,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似文献   

19.
奥运会是世界体育盛会,也是世界文化盛会。北京奥运会,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的特色。中办会徽形似中国传统工艺品“中国结”,“中国结”体现了中国人心心相连、团结一致的精神,也象征着世界人民团结协作的深刻涵义。吉祥物五福娃,把中国的金、木、水、火、土的哲学思想,与奥运五环相匹配,这是奥运精神和中国文化最精彩的结合。奥运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这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20.
春节前,新疆兵团农二师二十九团党委将兵团党委组织部、工会送来的2000多份印有胡锦涛总书记对兵团提出“三大作用”字样的挂历年画作为特殊的新春贺礼送到每位党员手中,激励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团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