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晓颖 《台声》2023,(2):79-80
<正>天色渐暗,城市里人车汇集,楼宇中灯火点亮。在南京闹市区珠江路商业综合体一角,西安小伙张可和台湾姑娘黄匀柔“高雄Hi~Five亥午”咖啡新店飘出咖啡香。“欢迎光临,想喝点什么?有热乎乎的台湾冬瓜拿铁哦……”黄匀柔轻声细语,询问着到店顾客。店里,名叫“糖糖”的宠物犬摇尾巴“求撸”,暖色系灯光照射在琳琅满目的蛋糕上。黄匀柔一边制作咖啡,一边熟练地为顾客打包甜品。  相似文献   

2.
盛志耘 《台声》2003,(1):38-38
记得2001年12月2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会议厅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台湾同胞代表在这里欢聚一堂,庆祝“台胞之家”———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20周年。在这里,我见到了居住在上海、山东、广东等地的台胞,大家甭提有多高兴,你问我答,十分亲切。因为我们短则一两年没见面,长则十几年没联络。但令我吃惊的是,这些久没联络的台胞朋友,却能说出我近些年来的工作情况,比如,到甘肃采访了“正林”瓜子的董事长、采访了一位开健美中心的台商女老板、还赴台湾驻点,采访了“经营之神”王永庆……我一边听着,一边奇怪地问:“你们…  相似文献   

3.
萧何 《政协天地》2010,(6):54-55
到台湾高雄,必然要夜游爱河,体验台湾南部最大港口都市的浪漫。高雄的朋友会自豪地告诉你,爱河的夜色冠全台。漫步在爱河两岸,看到的是林立的高楼与水中交相辉映的倒影;坐在寿山“忠烈祠”前的平台上,一边品着咖啡,一边观赏山下河海交汇、万家灯火的繁华,那意趣和自在不必言说。要是在闹元宵的时间里,来到爱河,那景色,至少在神州大地上,是独树一帜,别有风味的。  相似文献   

4.
“我的家乡在那鲁湾,我的家乡在海的那一边,从前的时候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轻轻地唱出我们的歌声……”,每当我唱起这首歌,就会想起和台湾朋友们朝夕相处的欢乐日子。 今年2月4日至13日,我作为记者随研习营采访,认识了30位来自台湾台东和花莲的少数民族教师(主要是卑南族和阿美族)。从北京到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到处都留下了台湾少数民族教师们活泼的身影和欢快的笑声。 “把椅子抛起来!” 2月6日晚上,北京长安街上华灯初上,位于西单的民族饭店灯火辉煌,一层的宴会  相似文献   

5.
台湾是我的家乡。记得小时候,一到正月十五,爸爸就会拿出口琴,一边吹着乐曲,一边领着我们歌唱:“‘哎哟,彩灯出来了,有龙灯、花灯、跑马灯……”到现在,这首儿歌在我心中记忆犹新。每当我不由自主地哼唱时,就会想起孩童时期,父亲向我们述说台湾家乡的情景:自然美丽的田园风光,白叠在青绿的稻田上飞来飞去(由于对白簿纯洁美好的深刻印象,父亲曾以此为题材,谱写了《白绝的幻想》管弦乐曲);乡民们感情细腻、纯朴、热情、爽直。从那时起,台湾岛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漂来漂去,不知何时才能回去看看?1992年,回乡的梦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6.
刘建国 《台声》2002,(4):22-23
“周荃泡咖啡,两岸论是非”这句诙谐幽默的话是台湾真相电视台主打栏目《周荃泡咖啡》的开场白,周荃既是董事长,又兼这个栏目的主持人。1月下旬,周荃女士率领该台8名采编人员来青岛采访,短短的3天时间,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快人快语评时政刚一接触周荃女士,她就非常坦率地谈起自己的经历,她说她经历了三个9年,第一个9年当电视记者、主播、制作人,第二个9年当“立法委员”,第三个9年自己搞媒体。她有些自豪地说,在当记者期间,她敢言、直言,挺身为公理正义据理力争;在当“立法委员”期间,她突破当局的封锁,开放台湾的…  相似文献   

7.
廖翊 《台声》2001,(7):26-27
今年 3月 9日,我和港台部采访室主任赵卫经香港前往台北,与新华社第一批赴台驻点采访的范丽青、陈斌华进行业务交接,开始了在台湾为期一个月的驻点采访。 感受“痛苦指数”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痛苦指数”一词在台湾社会中频频出现。就像当局发布各类经济指数一样,“痛苦指数”也每每翻新,不时出现在台湾的媒体中。   “痛苦指数”的内容包括收入、支出、生活满意度、家庭、安全、环保等从民间调查中取得的数据。去年下半年以来,台湾的“痛苦指数”大幅上升。   3月 18日的这一天,台北天气阴冷,尽管是周休日,台北的街头还…  相似文献   

8.
赵辉 《台声》2008,(9):17-19
“你的家乡在海的那一边,我的家乡在海的这一边,从前的时候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歌舞表演中,由台湾秦雅族“立法委员”高金素梅率领的101位岛内原住民,在“鸟巢”的舞台上唱出了这样的心声。  相似文献   

9.
周文辉 《台声》2001,(6):44-45
“亲不亲,故乡人。我几十年在台湾,做梦都是故乡的一树一木、一丘一壑的熟悉环境。我到美国看望女儿,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就自豪地回答:我是中国人。” 4月 19日,回故乡莆田省亲的台湾文化大学教授吴东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吴教授老家在莆田县西天尾镇东星村, 1946年在家乡项青中学初中毕业,即随表兄到台湾谋生。当记者问他初中文化怎么当上教授的?吴教授感叹地说:“离开父母,才知父母的恩情。我 17岁到台湾,假如自己稍不努力,就一事无成。我先在财政部门当雇员,抄抄写写,什么都干,看到别人文化比我高,我就发奋…  相似文献   

10.
黄少辉 《台声》2002,(1):26-27
在台北呆了一个星期多,就有往南部走走的强烈欲望。于是我们制定了个采访计划,利用一星期的时间,到台中、嘉义、台南、高雄、垦丁、台东知本、花莲等地看看,就算绕台湾多半圈吧。本来,我们每到一地,都请台湾中广公司的地方台为我们联系采访线索。但就是11日到台中市这一站却没用,因为经友人介绍认识的陈小姐和翁先生“非要”当我们的“导游”不可。翁先生负责开车,陈小姐负责讲解,他们特别推荐我们到鹿港去。从台中到鹿港,道两旁店面楼房广告牌连绵不断,没有“城乡差别”。在车上翁先生说,台中是台湾“新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台南的昨天与今天日农“台湾的历史自台南起”。沿环岛铁路南下抵达台南后,就听到当地朋友这一颇为自豪的说法。“我们台南北比不上台北,南比不过高雄,但这里是名胜古迹荟萃之地,值得一看。”接待我们的万先生陪我们出了火车站,一边驾车一边热情地介绍说。在台湾环岛...  相似文献   

12.
慈善快乐     
《中国残疾人》2009,(9):7-7
前几日,我去了一趟台湾,采访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在台湾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看,然后来讲述我眼中的台湾。然而短短的9天,若谈人文、谈理念,对我是一个太心虚的命题。所以,在这个“稀有版面”,我还是老老实实记录下我在台湾接触的一些人、一些事。这些人和事,让“慈善”这个词在我眼前活脱脱地跳动,快乐,并充满教益。  相似文献   

13.
台湾人创业大上海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雨文  杨胜云  张敏 《台声》2002,(8):16-18
从6月22日到7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台声》杂志、《今日中国》、“海峡之声”、“金陵之声”5家媒体,以“台湾人创业大上海”为主题,联袂到上海采访多家台资企业,透视台商投资上海热的现象。到上海来是为了求发展2000年,讲述一个台湾人在上海10年商海坎坷经历的书———《我的上海经验》,在岛内十分畅销。时隔两年,该书作者陈彬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开始我在上海做生意失败了,可每次到上海去,我都是很愉快。但是回到台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天灾、地震,就是贪污、八卦新闻之类,台湾的气氛我感觉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14.
视觉故事     
《台声》2011,(4):40-41
接受采访 “两会”期间,人大台湾团代表始终是媒体聚焦的对象。3月2日,代表们开始陆续报到。海峡之声记者就在第一时间来到台湾团代表驻地,商谈关于开设“代表日志”专栏一事,最终,胡有清代表承担了这一重任。代表们在会议期问,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全力配合记者采访,从而使今年的台湾团新闻依然呈旺盛之势。这里撷取一组台湾团代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镜头。  相似文献   

15.
刘梅  Lisa 《台声》2023,(1):84-87
<正>我是刘梅,“80后”湖南常德人,远嫁到宝岛台湾,如今居住在高雄。“刘小妹,生日快乐!这花送你。”张先生一进门就开始喊。我高兴地迎出去,心想这个憨老公可算开窍了。没想到张先生从背后拿出一束假花。看着我明亮的眼神逐渐暗淡,张先生赶紧说:“这花多好,能开到80岁都不凋谢!”我一下子就被逗笑了,“好,比上次的花椰菜可强多了。”这就是我和台湾老公的生活日常。  相似文献   

16.
前年9月,记者因省政协成立50周年采访过张老师,这是第2次采访他了,原因是本期杂志要做“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策划。由于接触前来采访的媒体多了,张老师显得轻车熟路:“你有什么感兴趣的就问我,我一边拿资料一边回答。”暑假里的“小长征”环顾一番张老师的家,还是如记者上次采访时那样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收藏品,只是在客厅一旁的书柜外挂起了两大块油布,上面贴满了毛主席的头像——这是他为9月7日即将在自己家里举办的“纪念毛泽东文献资料收藏展”作准备。而为了筹备这次收藏展,今年暑假他(图1)专门沿着江西—湖南张家界—河南—陕西西安…  相似文献   

17.
有时会觉得世界并不大,就是在地球那一头的天涯海角也会不期而通地见到台湾的老朋友。1984年春,我随全国台联组织的旅行团到巴西访问,在圣保罗的一次台湾乡亲的聚会上就见到许多老先生。我们都高兴、兴奋这一次会面。当台湾乡亲们——在大陆的和在巴西的——在异国他乡促膝谈心,唱台湾的山歌民谣时,有人提议——要我唱一首歌,我便唱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一首康定情歌。唱罢,就有一位老乡亲找我,说他在台湾时就听到这首歌,是台湾大学“麦浪歌咏队”唱的。我说,我也是在台湾学会唱的,我就是当年“麦浪歌咏队”的队员。这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一边是大部分企业反映未尝到节能奖励“甜头”,另一边却是财政安排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用不掉”,我认为这背后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9.
写下“自毁家园”这几个字,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在国家环保局和环境文学研究会的组织支持下,这十多年,我采访过上百个市县村镇和企业。听说来了作家,主人特意用被污染的水给我彻茶,含着眼泪说,“请你喝一口,哪怕尝尝滋味再吐掉呢  相似文献   

20.
“比邻”若“天涯”钟汇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足迹遍及中国大陆的30个省、市、自治区之后,我朝思暮想的地方就是台湾,企盼填补自己在祖国”大地上的足迹空白。然而,在90年代之前,这只是一种“痴心妄想”。1986年,我到福建省采访时,海峡这边已是一派和平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