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让孩子珍藏梦想。巴金说,一个人应该有幻想,幻想不但鼓舞人上进,还可以安慰人的心灵。马克思的小女儿艾琳娜一天问父亲:“我想做一位船长,我是否能扮成一个男孩儿,偷偷地逃去租一艘军舰?”马克思悄声地对她说:“这自然是可以的,不过在计划未实现之前,不能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他没有批评女儿的想法不切实际,而是认真地赞同并保护了孩子美好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李海文 《党史文汇》2011,(11):43-45
我一直跟着妈妈长大的,20多年从未看到过爸爸妈妈之间红过脸,吵过架,他们是模范夫妻。 “跟着妈妈长大的”,有什么了不起,还用着说?可是在战争年代“跟着妈妈长大的”孩子是少数,多数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寄养在老乡家里。哥哥海渊就是这样,他生在战争残酷的1942年初,刚过满月,连名字都没有起,妈妈将他放在老乡家,穿过封锁线,到后方山西兴县。  相似文献   

3.
朱丹文 《廉政瞭望》2014,(23):32-32
老乡见老乡10年的纪检工作中.我有过很多次接访经历。今年立冬时到市信访局群众接待中心接访,让我加深了对“创设情境”+“换位思考”重要性的认识。这天8点半刚过.我刚到办公室处理事务。信访局的同志就打来电话说,“今天该你接访.下面有一些来访群众点名要找纪委。”  相似文献   

4.
赵瑜 《当代党员》2008,(6):68-68
我在一幅摄影作品前凝思,它拍摄于1996年3月22日,照片的旁边有这样的文字:这是一个21岁的母亲面临的痛苦选择。两年前,她从山区农村来到城市,在一个批发市场卖菜.与一菜贩子同居,有了一个私生女。不久,那个男人锒铛入狱,这使她和孩子的生活失去保障。此时,孩子醒了,哭声让她揪心;睡了.她又倍感生活的无奈。她迷惘地说:“我想给孩子拍张照片留下,然后把她给人……”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从上学到工作、从未离开过家的我,早已习惯了家乡的气候、熬茶的味道、亲切的方言,看惯了湛蓝的天空、淳朴的民风和高原人特有的红脸蛋。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会有外地人指着我叫“青海小老乡”,妈妈说当时的我会气得满脸铁青,两眉中间立即鼓起一个硬硬的包。对一个孩子来说,虽不能完全理解某种称呼的褒贬,但总能感觉到他们是在说青海人土、青海不好,现在想来,我眉间鼓起的那个包应该是在为我的家乡叫屈了。  相似文献   

6.
晓安 《廉政瞭望》2012,(19):7-7
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乏忧国忧民的人,我的老乡湖南常德市环卫处宣教中心主任刘波也算是这样的人。2012年5月4日下午,他给中国80名市长各寄了一封挂号信,建议他们建设“海绵体城市”,以减少内涝,科学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7.
去年三月,我受湖北省教育厅的委派到新加坡培华长老会小学华语教学交流,一晃七个多月过去了。在华文教学中,我发现新加坡的华文教学有“两多”“两少”的现象,即教师讲得多,孩子听得多;教师读的少,孩子说得少。国内语文教师都知道。作为语文教学.朗读是很关键且重要的一环.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朗读,华文学习也不例外。怎样提高新加坡孩子的华文朗读能力呢?通过和新加坡教师的交流及与新加坡孩子的磨合。  相似文献   

8.
文惠 《党课》2011,(10):90-91
普通人过日子,各家都有各家的“高招儿”。20多年的家庭生活,我摸出了一条家庭理财之道,那就是我家独创的“家庭消费理财月报表”。20多年前,我在西北高原藏区工作,家里有两个孩子,一共4口人,我们每月几百元的收入常常“超支”,  相似文献   

9.
变红的房价     
我的老家在偏远山区。前年我回老家时.适逢一位当了镇长的老乡在卖自家的老房子。单从房子来看,已没多少价值。附近的几户人家都搬到了城里,好点儿的老土房还能卖上一千八百,差一点的只能卖三五百。然而,  相似文献   

10.
王春 《廉政瞭望》2013,(19):24-25
“三个公章顶不上一个老乡”、“一起扛过枪、同过窗的人关系最牢靠”.这不仅仅是传说,而是现实中利益同盟关系的延伸。腐败同盟军不再是单一的血亲关系,老乡、同学、战友、老同事等亦不断“上榜”。尽管中国已经有了不少遏制腐败同盟的制度性安排.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同盟腐败态势,这毋庸置疑地预示着破解之路“其修远兮”。那么,“腐败同盟”的克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王巧捧 《廉政瞭望》2014,(24):13-13
“彻底崩溃了,每天要带孩子读这个’明白卡’,一直到月底,还要和孩子一起背过。孩子连字都还认不全,可怜我一把年纪了还要背如此多的东西……” 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在一个微信群里抱怨。从她上传的照片可以看到,一张4A纸上,写明是某某省会城市(为创建某项先进荣誉)推出的“某某工作明白卡”,卡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以及将会怎样检查。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3,(23):108-110
【求助记录】我的孩子一直由爷爷奶奶带,两个老人很宠孩子,疏于管教,孩子逐渐养成了一些坏毛病。现在,孩子回到我们身边,可他还像在爷爷奶奶跟前那样任性,甚至无理取闹。作为家长该如何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宽严相济,使其养成良好习惯,是我最关心的。我知道,孩子犯了错误应给以惩罚,不能总是姑息迁就,但如何使惩罚更有效、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请“三T公司”的幼教专家予以指导!  相似文献   

13.
刚到瑞士时,我患了重感冒。有一次在公车上,我喷嚏连连。我每打一次喷嚏.车上乘客就“轮流”转过头来对我说:“祝你健康!”当时,我好不习惯这样的“关注”,怪尴尬的,还没到达目的地就提前“逃”下车,不料下车前还有不少人(包括司机在内)齐声祝福我“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沙家店战役的第三天,周副主席在梁家岔沟口忙着安排慰问从前线下来的伤员。猛拾头,看见沟底大树下搁着一副担架。周副主席快步下到沟底,走近担架,揭开被单一看,见担架上睡的战士大腿负伤,因流血过多,已昏迷不醒。担架跟前有两位老乡,一位捂着肚子趴在地上,一位蹲在地上唉声叹气。周副主席指着那位蹲着的老乡说:“这位同志伤很重,请你快些把他抬到后方医院去吧。”那位老乡指着趴在地上的那个人说:“他得了肚子痛病,一路直嘶声,走到这搭孬好抬不动了,我也急得没法子。”周副主席立即对身边的警卫员说:“你快把这位老乡送到医疗站去看看。”警…  相似文献   

15.
阎长贵 《党史博览》2008,(11):43-44
一 在“文革”期间,江青主要住在钓鱼台,有时也回到中南海丰泽园住几天。在丰泽园住的时候,有位名叫赵鸿安的服务人员(管理毛泽东衣服什么的),他是山东人,我们是老乡,年龄跟我差不多,待人很热情。有一次我们在一起聊天,他告诉我,毛主席跟在江青身边工作的人员讲:“为江青服务,就是为我服务!”我听了这话,心里热乎乎的,心想:在数亿人口中,有几人能直接为毛泽东服务?  相似文献   

16.
传承     
许爱馨 《求贤》2009,(10):16-16
打我记事起,常听爷爷说:“富不过五代.穷不过三代”.后来我才逐渐闹明白,他是在教育晚辈节俭励志.说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据说,爷爷管教八个孩子个个成器,却从没伸手打过一个,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据说,这还和一个关于警察的故事有关。今年是共和国60华诞.我总想收集点与共和国发展有关的记忆,自然就想到了爷爷。可他说.他记忆最深的就是一个警察。  相似文献   

17.
“工作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这幅挂在我们县城大街上的标语很是醒目,周围不少老乡都响应了这个号召,趁今年春节之后招工,就在家乡县工业园里工作了。我姐今年也回来了,在一个厂里做包装工。今年开年逢上“用工荒”,民工特别吃香,厂里特地提了工资,还给了不少其他关怀物资。据说县里还下达了招工指标,做动员,可劲儿挽留出门打工的人。  相似文献   

18.
钓友     
我从小喜欢钓鱼,在我几十年的垂钓生涯中.自然结识了无数钓鱼爱好者,然而,在我的众多钓友中,唯独对他的印象最为深刻。他小名叫大毛,大名却早已记不清了。那时,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他父亲是个厨师,母亲则在大院守大门,他在兄弟姊妹中排名第五.上面有四个姐姐,下面只有一个弟弟,一家八口人就挤住在大门边的两间平房内.生活十分清苦。我家搬到大院后,每天出出进进,都得经过传达室,久而久之。就彼此十分熟悉了,他比我小两岁,就叫我“让哥”,他是第一个称我为“让哥”的人。  相似文献   

19.
20多年后,当我回首往事,还能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小田姑父的那个上午的情景。当时,我大概五六岁,正和小伙伴在奶奶家附近的桥上玩耍。突然,一辆马车出现在视野中。一个赶车人扬着鞭子,嘴里喊着“驾驾驾”,在有节奏感的“嚅嚅嚅”的马蹄声中,马车走近了。那时候,即使在农村,马车也少见了,所以我们一帮孩子好奇地迎了上去,想看个仔细。  相似文献   

20.
肖勇 《党建文汇》2006,(1):49-49
不少中国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见着别人家的孩子,会非常热情地凑上前去,“呦,你们家孩子真聪明,比我那个傻小子强多了,”可一回到家.大人们却会这样教孩子:“别怕他们.你是最棒的。”接手美国队之后.郎平似乎就是这样处理她和美国队与中国队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