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将诉讼事件的一部分与他部分分离,先予终结的终局判决,即称一部终局判决。我们所熟悉的判决绝大部分都是全部终局判决,而对一部终局判决的认识则相对匮乏。一部终局判决可以简化审理过程.避免当事人与法院进行不必要的纠缠,进而节省诉讼资源,同时可以使当事人就该一部终局判决部分先获解决,使得胜诉者之私权早获保护。  相似文献   

2.
一部终局判决在处理群体性纠纷案件、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时,更能发挥作用。我国现行民诉法关于一部终局判决的规定过于简单、原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明确一部终局判决的适用条件;赋予当事人一部终局判决请求权;法院在作出一部终局判决前必须向当事人进行充分说明;明确一部终局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等。  相似文献   

3.
王戎笙 《北京观察》2000,(10):52-54
被媒体称之为1997年文化界第一大案的陈明远被诉侵犯郭沫若著作权一案,1997年1月9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作出判决,陈明远败诉。1月20日,陈明远不服判决,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6月17日陈明远又提出原判可以接受,撤回上诉,6月1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定,准许陈明远撤回上诉,各方均按原审判决执行。当时有十几家媒体对此案的了结,做了详略不同的报道。陈明远对一审判决,虽然有过不服、上诉、撤回上诉、接受一审判决这  相似文献   

4.
因不堪生活重负,将久病不愈的亲生女儿扔进河里淹死的母亲周模英,4月7日接到广东高院的二审判决。省高院采纳了上诉意见,在广州市中院已经“从轻发落”的基础上,改判她6年有期徒刑。这一判决,对于当事人来说无疑是意外收获,不少法律界人士也认为判决突破了故意杀人罪一般量刑在  相似文献   

5.
女作家与其儿、儿媳及两个孙子的财产所有权纠纷案,法院判决被告儿子一家迁出位于本市奉贤区西渡镇闸园新村别墅79幢。被告不服,上诉,法院判决维持。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由于被告拒不履行判决义务,法院对其儿子采取了司法强制措施等手段,报纸、电台等有关媒体作过大量的报道。整个执行过程历时近一年,最终被告自动履行生效判决,她终于住回了自己的别墅。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箱     
《新疆人大》2010,(9):38-38
有能力不执行判决可限制消费乌鲁木齐市的李济篁咨询:邱某借我钱一直不还,我将他起诉到法院并胜诉,但他一直不执行法院判决。我申请执行后他却以生意亏损为由拖延。最近我发现他不但到外地去旅游,还买了一处房产,请问我怎么做才能让他执行判决呢?  相似文献   

7.
2007年5月2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和玩忽职守罪判处郑筱萸死刑。这一判决赢得了网上一片叫好声,真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玩火者,必自焚",腐败分子最终难逃法网。  相似文献   

8.
对外国离婚判决的承认是外国判决承认中的一个特类,许多国家都对其有专门的规定。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就颁布了《关于中国公民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判决程序问题的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受理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判决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进行专门规定,欧盟也先后形成了《布鲁塞尔公约Ⅱ》和《布鲁塞尔条例Ⅱa》,对婚姻判决的承认做出了专门的规定。通过中外承认离婚判决制度比较,可以发现法国、德国、日本等不同国家对离婚判决的承认各有特点和优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此过程中所涉案件大部分是涉外案件,争议要得到最终解决,往往会面临一国法院判决如何在域外得到承认与执行的问题。而我国对相关程序仅在《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中做了原则性规定,法律适用的规定还有待完善。并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在法律体系、法律适用等方面差异较大,判决是否得到承认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方面首先可以积极拓宽沿线国司法协助条约中判决承认与执行的覆盖范围;对无法判定的案件采取呈报最高院的方式,建立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数据库;逐渐采取"推定互惠"的认定标准;同时借鉴迪拜金融中心将判决转化为仲裁裁决后、通过《纽约公约》获得承认与执行的做法等,从多个方面实施完善措施以提升我国司法审判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对于夫妻一方将共同财产赠与"第三者"的行为,司法实践中有的判决无效,将赠与财产全部返还或收缴归国家所有;有的判决有效,不必返还;有的判决部分无效,返还一半财产。婚外同居行为与赠与行为是两个独立的行为,应该考察赠与行为所附条件的正当性与否以及赠与财产在夫妻共同财产中所占的比重来决定赠与行为的效力,从而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犯罪有赏     
去年10月,美国新墨西哥州卡尔斯巴德地区法院作了一项奇特的判决。根据这项判决,一个犯有枪杀和抢劫罪的名叫巴雷特的人不是去监狱服刑,而是到某大学新闻系深造。法院的条件是,巴雷特在学习期间,功课分数不得低于“C”,否则就要被送回监狱。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情势判决法律制度存在着合法性评价与效力性评价相背离的困境,多年来在司法实践中亦呈现诸多混乱状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应该通过提高司法裁判主体层级;以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的方式统一判决尺度;强调判决说理等途径严格限制其适用,并尽量妥善运用信赖利益保护等其他合理合法的判决方式替代,且通过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改革临时权利保护制度;建立行政和解制度以努力减少适用行政情势判决的前提条件,最终实现行政情势判决法律制度的完善,推进我国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3.
日前,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梅园中村110名农民因与本镇开洋村的水事纠纷,状告县政府。不作为“一案作如下判决:“一、责成被告永嘉县人民政府在本判决生效后2个月内对原告与瓯北镇开洋村的水事纠纷作出处理。二、本案受理费由被告永嘉  相似文献   

14.
正在火车票实名制的总体管理体制下,南京铁路运输法院一审"不支持罗某退还补票款"的判决让人无法理解。至少,面对这样的判决,我们有三大问题迫切需要追问。一是罗某称自己所购火车票丢失,是否属实?如果罗某确实买过车票,其购票信息等是否有据可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罗某的诉求显然就非常合理,而法院"不支持退还补票款"的判决,则涉嫌支持铁路公司重复收取车费。  相似文献   

15.
罗英  秦小珊 《湖湘论坛》2008,21(5):87-89
行政诉讼重作判决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2项所规定的撤销判决的辅助性判决。人民法院在适用重作判决时,对于羁束行政行为和"裁量萎缩至零"的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应当附加必要的指示;当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与被越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相互矛盾时,被越权的行政机关应当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应根据一定的方法规定重作期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判决主文的表述。  相似文献   

16.
判决的终局性是该判决在内国其他法域获得认可和执行的前提基础.随着香港和内地经贸往来逐渐频繁,民事纠纷日益增多,两地间的民商事判决若得不到相互承认和执行,不但此前进行的所有诉讼程序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对两地经贸往来的发展也将构成障碍.然而,内地与香港关于判决终局性的理解一直存在较大分歧.新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颁布施行无疑将引起对内地判决终局性认定和把握的新一轮冲击.因此,有必要通过分析新民诉法对判决终局性认定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协调两地有关判决终局性认定差异的法律途径,完善我国的区际司法协助制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的主旨是国际民事诉讼中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文章从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概念界定入手,介绍了各国及国际社会关于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立法,比较分析了各国及国际公约规定的关于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的条件,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在各国的不同程序规定加以总结.同时,论文联系中国的相关立法及司法解释以及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司法协助条约的规定,研究了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行政诉讼法》及其《解释》的规定来看,确认违法和确认无效判决有其各自的适用情形。在司法审判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定的原则性以及个案的复杂性,适用何种判决形式而发生争议的情况时有发生。确认违法判决和确认无效判决都是对行政行为效力的否定,且其确认标准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在适用时应极为慎重,应当综合考虑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法定无效的情形、判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段素玲 《前沿》2010,(24):110-113
既判力是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理,具有维护法治国家的安定、保障法院确定判决的权威的重大意义。在民事诉讼中,法院的终局判决确定后,当事人及法院均受此判决内容的拘束,判决所具有的这种拘束力称为既判力。然而由于既判力理论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规定极其简单,关于既判力的理论也不够完善,导致了在我国民事诉讼及其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当事人无视既判力而重复起诉、法官对既判力不尊重以及由此造成的诉讼迟延、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增加等现象。本文剖析了我国民事确定判决既判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禁止重复起诉原则、确立充分诚实信用原则、对再审程序作必要的改革,以及提高诉讼程序效益性、加强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诉讼判决是否有既判力的问题,就我国而言,讨论尚不充分。既判力的本质是前诉法院作出的确定判决在诉讼法上直接拘束后诉法院不能作出与前诉判决相矛盾的判断,既判力的根据归根到底是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诉权的相互勾连。本文在此基础上,试从肯定诉讼判决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既判力的立场来分析我国不同诉讼判决的既判力,以满足诉讼制度和司法实践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