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金翔 《廉政瞭望》2006,(6):47-47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因为我对父爱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恨才转化而来的。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嘲弄:“‘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那种感受…  相似文献   

2.
王国军 《党课》2009,(4):101-101
打从我工作开始,父亲就很少到我这里来。父亲老说,路太远,一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我知道,那是父亲的托词,他是不想影响我的工作而已。久了,也就习惯了,没有父亲唠叨的日子,我的生活照样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3.
父亲比我大了整整50岁,老来得子,高兴得放了两大挂鞭炮,摆了10桌宴席,还开了那瓶存放了两年都没舍得喝的五粮液。3岁时,父亲把我架在脖子上去幼儿园报名,老师问:"您孙子叫什么名字?"父亲哈哈一笑,故意让周围人都听见似的,扯着嗓门高声纠正:"你看我哪这么年轻就有孙子了?这是我儿子!"我站在他高大的身躯旁,像一棵被大树庇护的小苗,一脸得意。  相似文献   

4.
《湘潮》2021,(10)
正我的父亲1916年8月出生,原名叫刘福喜,入伍后自己把名字改为刘耀。我的爷爷刘锡乃是个以打铁为生的匠人,奶奶郑机波是个朴实厚道的家庭妇女,他们养育了一儿一女。爷爷靠给乡亲们打制一些小件农具,间或外出打点零工,艰难地维持着一家四口人的生计。父亲从小就非常懂事、孝顺,经常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主动为父母分忧。爷爷奶奶在父亲5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镇上的学堂念书。由于家境贫寒,父亲10岁的时候就不得不辍学跟着爷爷开始学打铁。  相似文献   

5.
我的父亲王铭勋,曾是孙毅将军的老部下。早在抗日时期的冀中分区时代,我父亲就在孙将军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战斗。那时,孙毅将军是参谋长,我父亲是作战科参谋。后来,在晋察冀军区三军分区、晋察冀军区七纵,孙毅将军都是我父亲的上级。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在军委军校部和总参训练总监部工作时,孙毅将军又是该部的领导。由于长期的工作关系,我父亲和孙将军很熟悉,简直就像一家人,孙将军就像长辈一样一直关心、鼓励我父亲进步。  相似文献   

6.
初见唐小我教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名字。他说:“读小学时总觉得别人的名字都那么响亮,自己叫“小我”太不气派,曾三番五次地要求父亲另改一个名字。父亲总是抚摸着我的头,慢条斯理地说:这名字不  相似文献   

7.
父爱地图     
前不久回老家给父亲做寿,我发现父亲床头挂了一张河南地图,地图上有几个红色标记尤为引人注目。仔细一看。那几个做红色标记的地方是我当兵25年驻守过的地方。这25年来,我走到哪里,父亲就把红色标记标到哪里,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我。  相似文献   

8.
2011年4月28日上午,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吴地村小吴地中洋自然村村民陈亨尧拿出了自己的传家宝——父亲陈海照的一张遗照和当年红军将领方方送给陈海照的一副绑腿。他告诉前来采风的记者:"我的父亲名字叫陈海照,9岁到11岁时经常给红军送信,被国民党抓去两次没有牺牲。当时的红军将领张鼎丞、方方等经常来到我的家里,和我父亲同吃同住。这副绑腿是红军留给父亲的作纪念。红军留给我父亲的还有一件棉袄。"  相似文献   

9.
在童年,父亲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自私”。那时,在我的眼中,他不顾家、不疼我、不顾亲人的感受。父亲白天去法庭上班,天黑才回家,回到家里又要读书学习,几乎难得与我说上一句话。妈妈独自操持着这个家,亲戚朋友想让父亲帮忙办事,他都严辞拒绝。在我小时候,父亲也很“吝啬”。从未给过我一分零花钱的父亲,竞然曾经一出手就给了一个离婚案当事人的孩子20元。  相似文献   

10.
我叫刘国悦,今年32岁,是长春市双阳区长岭乡张家村农民。记得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我父亲就开始养鱼,他说:我是党员,要带头为百姓趟出一条致富的路子。经过几年的苦干,父亲靠养鱼发了财,成了远近有名的专业户。1990年,我高考落榜了,朋友们劝我继续复习,我心里很矛盾。父亲说:没考上就没考上吧,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就跟我学养鱼吧。父亲多年的言传身教,党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已深深扎了根。我决心跟父亲学做人,学本领,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从此,我每天起早贪黑刻苦钻研养鱼技术,耐心地在池塘上巡视观察水面,鱼缺氧…  相似文献   

11.
正那是个初春周日的下午,橘色的阳光正好透过玻璃窗斜射到屋子里我的小床上。父亲下乡回来,从包里掏出一本书递给我,说送给我迟到的生日礼物。我还在为爸爸没有给我过生日而生闷气,没有吭声,只是随手从父亲手里接过了一本封面绿里吧唧的小册子,上面印着一只大猩猩龇牙咧嘴的样子,名字叫《智擒大猩猩》。从那天下午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开始,我就掉进了疯狂而原始的亚马逊雨林,和哈尔罗杰兄弟在丛林中探寻大猩猩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2,(14):26-27
左太北说,我是1940年5月生的,8月份就开始百团大战。所以我实际上跟父亲就呆了三个月,那时候我刚刚三个月大。我并不太了解父亲。到了1982年,母亲突然把父亲在抗日战争中写的11封信给了我,这些信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才真正觉得我有一个爱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13.
<正>赤胆忠心爱祖国,精忠报国为人民,这是父亲一生的夙愿。记得在我初入学时,父亲为我起名"醒华"。他向我解释说,现在中华民族就像一头睡狮,受人欺侮,要唤醒它,就是唤醒民众起来赶走帝国主义,解放我中华民族,你的名字就叫"醒华"吧。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大举进攻,祖国的大好山河沦落敌手。当时,父亲任山东邹平县长山中学校长,他怒火燃烧,心急如焚,大声疾呼:"祖国不能亡,人民要活;  相似文献   

14.
邵衡宁 《党课》2012,(6):89-90
昨夜我又梦到父亲来找我理论了。我正在单位开会,他突然就出现在会议室门外,一脸憔悴凄凉……父亲去世已经两个月了,一想起他临终前大颗大颗滚落的眼泪,我就像掉进了逃不出的心罚。  相似文献   

15.
默读父亲     
唐宝民 《新湘评论》2013,(18):52-53
想为父亲写一点文字,却一直不曾去着笔。我知道,这是因为对父亲的感情太深,以至于怕写不好而不敢下笔。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父亲就是全家最辛苦的人。我们家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的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家里有七个孩子,我是最小的。在那个年代,这样一大家人的衣食开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父亲,就像顶梁柱一样支撑着这个家,为一家人的生活辛苦劳碌着。那时,我早上醒来的时候,父亲已经出工下地了,一直到天黑了才能回来。  相似文献   

16.
我第一次感受到美国“妇道文化”。是在一次课余时间:一位女教授听说我的父亲49岁时就离开人世.很出乎她的预料,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她悲伤得就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这种情绪共鸣,一下子拉近了我俩的心理距离——一股来自女性的温暖与关怀,掠过我的心底:尽管她比我大将近20岁.又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7.
我们家是一个党员之家,也是港口职工之家。父亲有30多年的党龄,上世纪70年代退伍后,在天津港做了一名码头装卸工,直至现在。母亲是天津港的社区干部,社区上千户人家,谁有困难了,她接到电话就去。有时我们埋怨她,她总是乐呵呵地说:“我是党员,群众有困难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党的信任。”哥哥在部队就加入了党组织,如今也是天津港的新一代工人。有时,父亲在家开玩笑说:“现在,我们家耍开个党小组会,卫东你就不要参加了。”父亲的话既是玩笑,也是鞭策。那时,我的梦想就是早日成为一名其产常舄.  相似文献   

18.
卑微的父爱     
黄健 《党课》2008,(5):104-104
父亲长得清瘦矮小,大字不识几个,人又老实木讷,甚至有些迂腐。他一辈子就喜欢鼓捣村里分给他的那块地,精心伺候着这几亩薄田。而母亲年轻的时候,高挑清秀、端庄美丽。母亲怎么会嫁给极不般配的父亲,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是个谜。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母亲的祖上是富农,出身不好,只得嫁给了当时一贫如洗的父亲。于是,我很为母亲愤愤不平,对父亲也多了一丝怨恨,甚至不愿意和他多说话。父亲偶尔和我搭话,我也吝于回报一个笑容。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围巾     
邝群英 《党课》2011,(13):104-104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最不能忘记的就是父亲那条长长的、湖蓝色的围巾。有一年冬天,父亲单位发了一件湖蓝色的大衣、一条湖蓝色的围巾。父亲说,群英怕冷,就把大衣给孩子改成棉衣吧。于是,母亲就为我把那件大衣改制成了一件小大衣、一条棉裤、一双手套和一顶帽子。  相似文献   

20.
遗物中的发现1992年5月,经过母亲的劝说,退休在家感到失落的父亲来到我的家。一天之后,父亲就要回去。我左劝右劝,他坚持要走。刚好收发员送来我订的《党建》杂志4—5期合刊,就顺手递给父亲说:“你老看看,上面还有邓小平的照片呢!”父亲接过后就翻阅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