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俄格冲突是近年来俄罗斯地缘政治突围的继续和延伸。这次冲突对相关国家之间的关系有重大影响,同时也使格鲁吉亚的国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面临重新确定身份的问题,这两个地区不会并入俄罗斯,但是它们与阿扎尔一样会继续远离格鲁吉亚。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和欧盟的希望更加渺茫,萨卡什维利政府也有倒台的危险。不过冲突后这一年来,外高加索地区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军事冲突表面上看是双方在南奥塞梯问题上的军事纷争,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冷战结束后美对俄长期战略挤压的必然结果。美国忽视俄罗斯传统的安全利益,固执地推行北约东扩、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以及煽动"颜色革命"等举措,本质上是其缺乏制衡的霸权性全球权力扩张的结果。俄美因格鲁吉亚问题关系紧张,具有单极体系下国际权力结构内在不稳定的根本原因,美俄冲突因而反映了当前国际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3.
4.
俄格冲突的深层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9月底,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间谍风波”引发两国关系出现了自苏联解体后的最严重危机。俄格矛盾与冲突的背后是两国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上的利益冲突,以及俄罗斯与西方对格鲁吉亚的地缘政治争夺。俄格关系恶化将对格国内和外高地区局势、独联体未来以及俄与西方关系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一直致力于恢复在中亚的影响。梅普组合政权模式保证了俄中亚政策的延续性。俄格冲突后,俄中亚政策将更加主动和强硬,以巩固目前在中亚地缘政治竞争中的相对优势。目前,俄中亚政策在战略层面上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仅仅是策略。 相似文献
6.
7.
俄格军事冲突是冷战后俄格矛盾的一次释放.透过这一事件,独联体建设的诸多问题凸显出来.独联体未来的命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俄罗斯未来政策的转变将对此起决定性作用.为了使独联体这一组织形式更具吸引力和更具效力,俄罗斯有必要改变其对独联体国家关系的行为方式,加强独联体组织功能建设,健全联合治理机制,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唯有如此,独联体组织机制的功能才会被激活,并最终有利于俄罗斯国家实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试析俄格冲突的战略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玉军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6)
俄格冲突是九一一事件之后的又一历史性事件,意味着"冷战后时代"的一个重要转折.它证明了俄罗斯的强势崛起及其国际战略观的显著变化,表明原苏联国家寻求新身份认同的过程还没有完全结束,欧亚地区的新一轮分化还将继续.俄格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全球控制力正在下降,欧洲难以完全整合,北约处境尴尬.俄格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无极"秩序可能导致的混乱和"国际管理真空",凸现了"双重标准"对国际法原则的严重冲击.能否就国际安全、世界经济和全球稳定做出合理安排,挑战着国际战略家的智慧与意志.俄格冲突的背后是激烈的能源地缘政治竞争,国际能源战略环境将进一步趋于复杂. 相似文献
9.
俄格冲突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队第一次在境外作战。学界对此进行了各种分析评论,总体上担心这场冲突会导致"新冷战"开场,怀疑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实际情况看,俄罗斯是在格鲁吉亚突然袭击受维和部队保护的南奥塞梯后被迫采取的军事行动,仅仅是为了阻止北约继续东扩的步伐。这场冲突既没有改变"美强俄弱"的总体国际环境,甚至也没有改变"美攻俄守"的欧亚地区格局。俄格冲突是对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世界各地推行强权政治的"反动",引发人们对冷战后国际关系准则一再遭到破坏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0.
俄格冲突给国际关系带来的变化使上海合作组织面临极为复杂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冲突除导致俄美对抗加剧给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向提出严峻挑战外,当事国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对前苏联地区(尤其是中亚地区)的政策及其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政策态度,都会对上海合作组织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上海合作组织应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有所突破,在地区安全(如阿富汗局势)上有所作为,以保持该组织的良好状态和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1.
按照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式划归俄国。此后,虽然俄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移民迁居此地的优惠政策,但迁居这一地区的农业移民的数量并不大。因此,俄国当局最初被迫对无论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中国人,还是从邻国新流入的人都采取了暂时的宽容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东盟自成立以来,在地区管理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冲突管理机制。这一机制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柬泰冲突中东盟的无力表现则凸显了东盟冲突管理机制的困境。文章在四个方面提出提高东盟冲突管理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的独联体劳动移民及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劳动移民已成为独联体内部移民的主流,且劳动移民的流动具有单向性,即主要流向俄罗斯。俄罗斯境内独联体劳动移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独联体劳动移民问题成为困扰俄罗斯的一大难题。俄罗斯对独联体劳动移民的接收与拒绝的矛盾心态将构成其对独联体劳动移民政策的基础,限制性劳动移民政策将是其具体表现形式,且限制的内容将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初中俄签订互免签证协议后,大量中国人跨过边界来到俄罗斯寻找致富机会,这引起俄罗斯政府的恐慌和担心,开始对中国人逐渐实行越来越严格的移民政策。这些法律和规定为赴俄的中国人合法居留和就业筑起难以逾越的障碍,将大多数劳动移民排挤到非法领域。严格的移民政策影响了两国的经济贸易发展,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改善目前状况,促使中俄两国关系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亚太地区在俄罗斯外交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俄罗斯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继续实行务实、平衡的亚太政策。面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应对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严峻挑战,俄罗斯积极开展亚太地区外交活动。俄罗斯积极发展与亚太地区邻国的关系,特别是俄罗斯与中印的战略伙伴关系,广泛参加亚太地区事务,开展多边对话与合作。俄罗斯积极推动国际金融结构和货币体系改革,扩大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对话与合作,以及亚太地区安全体系建设。通过发展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关系,促进了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俄罗斯大国外交开拓亚太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中俄边境贸易制约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俄边境贸易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中俄边境贸易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规模扩大,层次升级,拉动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俄边境贸易历经了一些曲折,但总体发展平稳。中俄边境贸易中长期存在一些制度性、结构性制约因素。中方应该整合各种有利条件,克服阻碍,推动中俄边境贸易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国际关系(英文版)》2017,(4):48-71
Geographically,India is not a country in the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nor is it a country concerned in the issue on a geopolitical level or a US all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It has been very cautious to avoid taking sid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However,since Modi took office in 2014,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at India faces,in maritime safety strategy,as well as in India's policies toward the US and China.India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ctive in the issue of the South China Sea,voicing criticism and taking precautions against China.While India's policy on the South China Sea will not be completely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due to concerns for its own interests in the future,it is quite possible that India will take advantage of the issu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will adopt more comprehensive ways to get involved in the issue.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模式具有转型路径的“突变性”、治理体制的个人集权与地方分离主义并行发展性、社会发展的间断性与跳跃性共存以及发展方向“西化”与“东方化”摇摆不定性等特点。这与俄罗斯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独特东西文明交融而成的文化、独特的国民性格和民族意识有密切的关系,任何西化或东化的模式照搬都不适用于它。 相似文献
19.
《国际相互影响》2012,38(2):115-144
This analysis of the foreign debt problem in Latin America shows that this economic burden is onerous and will not be reduced in the short run. The region's political leaders perceived that collective bargaining could increase their bargaining leverage with foreign lenders and could produce more advantageous repayment schedules for most nations. However, despite verbal backing and the economic promise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a debtors’ cartel failed to materialize. Evaluations of the political dynamics in key nations anticipated creditors. This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the debtors’ cartel failed because collective bargaining did not gain domestic political support. Foreign influence was tangential to the outcome. Given this political climate, the chances for a revival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are very slim. 相似文献
20.
试析俄罗斯对斯大林主义的重新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罗斯社会重新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主义的思潮实际上是国家政治生活导向和民众意识取向的一种反映,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一)表达了对俄罗斯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二)表达了对某种社会公正的追求;(三)表达了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