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刚建立不久,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该制度在实施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实践中必须不断完善,加强领导,全面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掌握理论,切实把握党委新闻发布工作的规律和重点;加强选育,着力提升党委新闻发言人的素质和能力;明确定位,正确处理党委新闻发布工作中的若干关系;完善制度,努力营造党委新闻发布工作的良好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政府宣传”到“公共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安斌 《小康》2007,(9):27-29
在当前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的过程中,政府信息传递模式的转化和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化无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自1983年外交部率先设立新闻发言人以来,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在我国几经周折,最终在2003年SARS危机过后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得以全面建立和广泛推行。就目前而言,新闻发布制度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推行政务公开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3.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以新闻发布为载体、以扩大公民知情权为途径、以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为目的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这一制度,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的需要,又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进步的具体体现。我们应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  相似文献   

4.
论健全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迄今新闻发言人制度已走过23年的历程,目前全国已建立中央、省部级和地市三级新闻发布体制。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打造“阳光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危机管理,实行新闻执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健全和完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的政府部门采用的是世界上比较罕见的官员兼任的新闻发言人任用机制,再加上新闻发布的权责界定始终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状态中,因此,西方国家政府部门常见的专业新闻发言人付之阙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6.
主持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不久前透露,目前,国务院近70个部门和全国27个省(区、市)已建立了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公安部、卫生部、教育部已经制定每月定期信息发布制度。他同时指出:“不能遇事再捂着。如果在正规的渠道没有权威的信息发布,必然会有旁门左道或者虚假的消息冒出来。我们应主动、及时发布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以引导舆论,抢占话语的主导权。”进行定期、及时的新闻发布和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无疑是政务公开的一大进步。然而,好的制度要产生好的效应并不容易。去年“山西警察打死北京警察”事件后,太原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说:这是个人修养不够和一时的激情犯罪导致了好警察打死了另一个好警察的悲剧。三个月后,太原市公安局却澄清:刘利民只是从部队转业到太原市公安局,至今还没有授衔,不算警察。引发媒体恶评如潮。那么,政府部门应该怎样进行新闻发布、应该赋予新闻发言人怎样的职权、新闻发言人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发挥这一制度的最大效能?这是当前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谢冬 《当代广西》2010,(21):10-11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深化党务公开、加强各级党委与社会公众沟通与联系的重要渠道,是确保党务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有效的制度保证,是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是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基础上,对新闻发布制度的补充和完善,以形成公开、透明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国内外对重庆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特别是自2003年起,经外交部授权,重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东之后允许外国媒体记者常驻的地区,进一步规范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十分必要而迫切。建立健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制度,有利于应对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实施政务公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加强全市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的新闻宣传,规范新闻发布渠道,引导国内外舆论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重庆,树立重庆的良好形象。经与有关方面协商,现就建立健全新闻发布会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9.
开阔视野     
党委将设新闻发言人在国务院新闻办2009年度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国新办主任王晨表示,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将是2010年新闻发布制度建设一项重要任务,也  相似文献   

10.
4月9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首批三位新闻发言人——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孙运时,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朱言文,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局级巡视员、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制综合处处长王宗炎——庄重地步入会议厅,孙运时进行了首次新闻发布,标志着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1.
<正>吉政办发[2014]16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0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着力加强新闻发布工作(一)加强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重大政策的新闻发布制度,重要政策法规出台后,要及时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解读政策,让公众更好地知晓、理解政府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2.
毛寿龙 《小康》2007,(9):26-26
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政务公开以及改善政府与媒体、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政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与政府官员直接发布消息相比,它显得中性、客观,不受官员工作岗位的约束,并且具有专业化水准。与纸质或者电子发布相比,它显得更加人性化,因为新闻发言人可以在文字传播基础上增加很多鲜活的内容,拉近政府部门与媒体和公众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新闻发言人实质上是一种新闻发布制度,是推动政务公开和透明、增进执政部门与普通百姓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新闻发言人,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授权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4.
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公安机关与媒体、公众沟通的重要渠道,肩负着新闻发布、宣传政策、解疑释惑、澄清事实等重要任务。同时,它还是公安机关的重要新闻宣传部门,在宣传法治精神、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读过这本《实用新闻发布学》后,我的第一印象是新闻发布有学问。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新闻发布会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央制定了有关突发事件报道及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政策,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部门到企事业单位乃至公民个人,举行新闻发布会成为一件日常事务和工作手段。  相似文献   

16.
李珊珊  严小龙 《求索》2014,(4):52-56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含义由全共危机治理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两个序列的慨念集合构成。其核心含义就是危机沟通,即在合适的时机,由合适的人通过媒体发布有关全共危机的权成信息,并表明政府的立场、态度和应对措施,以实现政府与社会全众的有效沟通。全共危机治理中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属于政府体制,不仅是国家政治体制的观察窗口,而且是国家政治文明的前台展示。  相似文献   

17.
亚日 《今日山西》2004,(6):46-46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禁毒工作和禁毒队伍建设,增强禁毒工作的透明度,积极主动、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毒情和禁毒工作情况,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的要求,经省禁毒委员会领导同意,山西省禁毒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式建立,并于6月10日首次向新闻媒体发布新闻。建立禁毒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禁毒新闻,是自觉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的良好形式。通过媒体使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了解禁毒工作和毒品的严重危害,是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禁毒斗争,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禁毒氛围的必要措施。禁毒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将始终坚持以“三个…  相似文献   

18.
面对信息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和大众传媒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公安机关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已经初步建立和完善了从公安部到地方各级公安机关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但是专门针对刑事案件侦查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思考和探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对刑事侦查新闻发言人制度概念科学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立和完善我国刑事侦查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必要性,并且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阶段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刑事侦查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体系框架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李刚 《人民论坛》2010,(7):44-45
从新闻发布制度角度看,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职业化还存在欠缺,新闻发布的时效性不能得到保证。汶川地震后我国政府加强了与媒体的合作,对媒体报道进行了理性的政治控制,并运用主流媒体设置议程,充分显示出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为政府新闻执政力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法制》2013,(28):3-3
国务院部署加强政府信息公开 国务院9月18日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要求,完善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加新闻发布频次;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对重要舆情和社会热点积极回应、解疑释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