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分析《梧桐雨》和《汉宫秋》两部元杂剧,探寻其中帝王角色汉元帝及唐明皇的四重悲剧性,并分析两人悲剧的异同点,以期对帝妃恋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光荣的悲哀     
昭君出塞,这大概是一个普及得不能再普及的悲剧故事了。听瞎子阿炳的琵琶曲《昭君出塞》,只让人掉泪。看尚派名剧《昭君出塞》,才知道连汉马都不愿出汉关。有内蒙古的朋友告诉我,昭君并未出塞,她是以死来抗议汉元帝的软弱无能和抗争自己的技人出卖,没黑水河了,冒名顶替者是一个婢女。其实,汉元帝的“和亲”和清西太后的“和约”是一个味儿.都是对外夹侵略压力的屈服.不过前者是进贡美人、后者是割地赔款之别而已。出于对一个悲剧人物的同情,我去了莫须有的青城昭君墓。至此,我才发现我已经成为历史的落伍者了:一个国家之间(汉…  相似文献   

3.
张涛 《北京观察》2013,(11):74-79
当“昔人已乘黄鹤去”之后才忽然想起他曾经的诸般好处,叹惋起什么”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桥段来。那是《小井胡同》的悲剧.李龙云的悲剧,当然.他更希望这个悲剧也仅仅属于他一个人。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那位怀抱琵琶演绎《出塞曲》的美人王昭君,以娇柔的身躯一力承担了家国安宁的使命。“昭君出塞”不仅使胡汉间和平相处近半个世纪, 而且为胡汉地域间文化与科技传播架起了桥梁。今天,洋“昭君”穿上价值不菲的内蒙羊绒, 向世界展示中国本土的服装品牌——  相似文献   

5.
井禹潮 《前沿》2014,(15):205-206
“卡塔西斯”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进行定义时使用的一个名词。学界历来对这个词的翻译众说纷纭。本文从亚里士多德悲剧论的角度出发,以追索其内部逻辑为方法,就“卡塔西斯”一词的不同翻译和理解进行分析、评价,试图论证解释“卡塔西斯”的最好方式就是其本身。它并非如前人所论是过程性的词汇,而是经过“陶冶”“宣泄”“涤除”或“净化”后达到的境界。它是对人类悲剧情感的状态性描述。  相似文献   

6.
张丽波  高霞 《前沿》2014,(17):218-219
《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昭君出塞"的历史史实。作家根据创作的现实需要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艺术的改造,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的体悟。其中,马致远对作为戏剧主人公的汉元帝进行了较大的改造。本文从元代的社会背景、马致远的生平经历、《汉宫秋》作为末本剧的原因、马致远借汉元帝之口表达自己的不平之绪等方面,结合具体文本,就马致远对汉元帝形象改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人们最熟悉的人物莫过于诸葛亮了。本文试通过分析他的悲剧形象,从儒家的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他的影响,来分析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化过程中,如何防范和治理雇主追求个体资本利润最大化引起的整体工人人力资本“公地悲剧”问题,需要引起政府高度重视。英国市场经济早期的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产生了大量的工人人力资本“公地悲剧”现象。其原因之一是工人与雇主之间的产权交易留下了权利“公共领域”,为工人人力资本“公地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可能;而雇主与工人产权交易中存在的“强权界定产权”规则和雇主的强权地位,使工人人力资本“公地悲剧”由可能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9.
《政协天地》2009,(7):62-64
《汉宫秋》的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创作杂剧13种,现存8种。作为一个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马致远对国家的灭亡,怀抱深切的哀痛,对蒙古贵族歧视、压迫汉人的政策郁结着难言的悲愤。但当时元朝的统治正日趋巩固,这种强烈的民族感情不能坦率地表白,只好“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通过昭君出塞这个历史题材曲折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张丛皞  田鹏 《求索》2011,(8):203-205
"后期浪漫派"作家无名氏的代表作《北极村情话》与《塔里的女人》是上个世纪40年代风行一时的流行文本和畅销书籍。研究者在探讨两部作品流行因素的时候,大都将之归于修辞手法上的媚俗笔法。而笔者认为无名氏两部代表作的审美魅力源于它们对《红楼梦》审美资源的借用和改造。无名氏运用时空混杂交错的多维视角,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背景和《红楼梦》的整体悲剧图式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充溢着文化、宗教与哲学深意的被最广泛的读者阅读和喜爱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1.
《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一书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读完全书,人们感到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杰出的天才物理学家命运竟然如此坎坷,遭到严酷的政治摧残,最终默默凋零。但如今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悲剧的产生和束星北本人过于恃才傲物的个性有关,更直接一点,即是说束星北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在2005年7月1日的《文汇读书周报》上读到两位作者关于束星北的对话,文中虽不乏一些精辟见解,但有关指责束星北“恃才傲物”的观点也显示出了对束星北和那个时代并不能真正理解并予以正确的剖析。“对话”中说:…  相似文献   

12.
齐美尔的现代性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美尔认为现代性的本质是心理主义,即根据我们内在生活的反应来体验和解释这个世界。然后从齐美尔两部重要的著作《货币哲学》和《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中截取描绘“货币”和“大都市生活”的片段,来展示他在这些生活碎片中对现代性的研究。以揭示在货币经济逻辑和工具理性奴役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现代性危机——文化悲剧:无限泛滥的客观文化对主观文化越来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人类逐渐被自己创造的文化所控制。然后探讨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应对现代性危机的不同反应:“顺应”和“逃避”。最后,对齐美尔的社会理论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3.
陈昱昊 《传承》2014,(6):118-119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阐述的酒神精神,在《呼啸山庄》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呼啸山庄》的两个主人公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身上充斥着酒神的气质,相互之间的爱则像是某种密教仪式一样,指示着自然本质的混沌和恐怖,却又是至高无上和无法摆脱的。  相似文献   

14.
刘建欣  刘晓博 《前沿》2007,(4):231-233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 1888-1953)的戏剧创作不仅在美国影响深远,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他曾阅读过许多关于希腊神话与希腊悲剧的著作,对希腊悲剧有着深厚的兴趣。在奥尼尔的悲剧创作中,他不仅继承了传统古希腊悲剧的思想、精神、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对他们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立了独立的悲剧风格。本文以奥尼尔三部著名作品《毛猿》、《琼斯皇》、《榆树下的欲望》为例,探讨了奥尼尔悲剧创作对古希腊悲剧的借鉴与革新这一问题,旨在揭示并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奥尼尔独特的戏剧风格。  相似文献   

15.
肖卫  朱有志 《求索》2007,(12):22-24
本文在评述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对“公地悲剧”的解释和治理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建立一个改进的KMRW声誉博弈模型。文章在改进的KMRW声誉博弈模型框架下,证明了个人理性如何在有限重复博弈阶段达成与集体理性一致——从冲突走向合作。并提出通过社会资本的培育以修正参与人理性来解决“公地悲剧”的内生博弈规则,为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农村公共资源利用问题提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6.
宋义霞 《求索》2012,(8):160-161,153
贾平凹近年力作《古炉》,以亲历者的感受,用一个小孩子的经历,通过陕南闭塞落后以烧瓷为生的小山村,巧妙深刻地展示了"文化革命"独特不堪回首的历史。作者从环境悲剧、爱情悲剧和人格悲剧的三重审美视角揭示动乱的社会根源,艺术地表现了动乱中的文化失落与人性扭曲的阵痛,让人痛苦中震撼惋惜,让人反思中惊醒与重构。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通过对悲剧中的两个层次——分裂与冲突、死亡与和解的分析,探究了人类生命悲剧的必然性和悲剧的多种内在矛盾。本文从《精神现象学》的人文关怀出发,论述了黑格尔悲剧观中关于悲剧的起源、悲剧的本质、悲剧的结局和悲剧的体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璐  乔阳  张哲 《前沿》2014,(11):223-224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曲杰出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关于《汉宫秋》主题各代文人都争议不断,各家观点异彩纷呈,包括: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政治、爱情双重主题;借古讽今;反抗元朝民族压迫题,等等。本文主要谈我通过阅读与学习文本而产生的关于《汉宫秋》主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虽无“悲剧”的概念,却产生了大量的悲剧作品。尽管与西方悲剧迥然有异,但诞生于中国社会文化土壤的古典悲剧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心理。悲剧人物以善良柔弱的女性为主;悲剧情感呈现悲喜交集的中和之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重结局体现出“团圆之趣”。  相似文献   

20.
看了《泰坦尼克》这部电影大片,我在被那个悲壮不已的爱情故事深深感动的同时,也对悲剧提出的安全警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久前,读到英国《每日电讯报》有关“泰坦尼克号”巨轮“夺命钥匙”的报道,更加深了对安全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