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明末清初中国帆船的海外贸易活动中,荷兰东印度公司既是一个主要的贸易往来对象,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贸易竞争对手。他们彼此之间贸易关系的建立及其发展变化,与当时东方海上贸易格局的变迁以及双方各自在东方海上势力的消长息息相关,是构成这一时期民间海外贸易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荷兰人于1596年首航驶抵爪哇开始了其从事东方海上贸易的行程,到1602年,先后有65艘荷兰船只分成15支舰队驶往东方①。然而,当时由荷兰商人们各自组成的十个从事东方贸易的小公司,与先期来到东方的葡萄牙、西班牙及美国人相比显得势单力薄,…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以前,中国与印度支那半岛、尤其是与越南的贸易往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其一是由越南向中国进行的朝贡贸易活动,其二是自十五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东南沿海民间海外贸易的兴起,以及随着中国向印度支那半岛沿海一带移民的增多而由此产生的中国帆船与东京、安南、交趾、柬埔寨等印度支那半岛沿海各通商港D的频繁贸易往来。迄至近代以后,由于印支半岛的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相继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中国与印支半岛的越南等国家的贸易往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885年的“中法战争”以中国战败签订中法“天津条约”而告终,清朝被迫…  相似文献   

3.
一、早期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发展 公元前,东南亚海上贸易活动业已存在.以马来半岛为界,东南亚向西与印度、波斯等地,向东与中国的海上贸易航线已开通.当时的海上贸易情景概况是:从中国出发,沿越南南部沿岸航行,然后进入暹罗湾,到达马来半岛北部,在克拉地峡附近卸货,通过陆路穿过克拉地峡,在马来半岛西海岸将货物装船,再转运印度、波斯等地,反之亦然.正由于这种经营特点,起初东南亚与中国、印度等地贸易往来最多的是马来半岛北部和越南南部.  相似文献   

4.
明代,琉球是一个与中国关系极为密切的藩国。在明朝长达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时期,中国向琉球派遣使者共有二十余次,而琉球入明朝贡达三百余次,频繁的中琉交往引出了琉球的中介贸易问题。以琉球为中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与朝鲜、日本都进一步开展了海上贸易活动,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之间在这一时期的海上贸易活动也通过琉球起中介作用。那么,琉球的中介贸易在明代中国海外贸易史上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究竟如何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试论宋代的私人航海贸易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中国与海外国家之间的海上贸易极其繁荣,家政府在各个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将海外贸易置于官方的严密控制之下。但是宋朝统治者一般不从事航海贩运活动,市舶贸易“全藉着商来往贸易”,①因此从本质上说,市舶贸易是以私人性质的航海贸易活动为前提的,本文试就来代私人航海贸易的发展、类型,以及海商的构成作一些初步的探索。一、私人航海贸易的发展两宋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海外交通的空前发达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则为私人航海…  相似文献   

6.
在17、18世纪中国帆船的海外贸易活动中,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首府巴达维亚曾一度是中帆船前往东南亚各地进行贸易活动的主要港口之一。直到19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海峡殖民地的建立及新加坡港的崛起,巴达维亚作为中国帆船在东南亚贸易的首要港口地位遂为新加坡所取代。尽管如此,由于荷届东印度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启然资源尤其是矿产及热带经济作物的资源相当丰富,因而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与荷属东印度的贸易往来仍然有所发展。下面就近代以来中国与荷届东印度双方贸易进展的状况,贸易平衡以及贸易结构,逐一加以叙述和分析。一、近…  相似文献   

7.
两宋时期由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长期对峙,对外陆路交通几近断绝,主要通过海路与外国发生政治、经济交往。因此,双方之间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形式更加多种多样。除了盛极一时的市舶贸易之外,海外国家还不断派遣使者,向宋朝廷“贡献方物”,宋朝廷则以“回赐”的方式,偿以相应的中国产品,从而实现双方之间的商品交换,以故史家称之为“朝贡贸易”。然而海外贡使在朝贡过程中,不仅与宋朝廷进行官方的交换,而且还在民间  相似文献   

8.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后期,越南南河阮氏政权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东亚海上贸易的一大亮点。作为当时东亚海上贸易的主导者,华商以操作者、推动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南河海外贸易发展的全过程,为其发展和兴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孙增阅 《东南亚》2004,(4):42-48
东南亚位于印度洋和中国海之间 ,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是东印度群岛等岛屿 ,二是马来半岛地区。东南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盛产黄金、白锡、香料和珍贵木材。近代早期 ,西、葡、英、荷、法等国纷纷向东南亚扩张 ,目的是获取东南亚的香料。东南亚地区的马六甲海峡与巽它海峡是两条国际通道 ,“扼东西海上交通之咽喉 ,是通往中国贸易航线的交通要道。印度洋的季候风和南中国海的贸易风 ,也在这儿相遇 ,因此 ,船舶被迫停航一个时期 ,等候下次的顺风季风到来时 ,才能够继续他们的航程”。① 这使得东南亚自古就成为转运东西方物产的地区 ,也是东西…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智利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智利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贺双荣一、历史及现状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20年里,中国与智利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但两国的民间政治、文化交往和经贸往来已经开始,其间的经贸关系以民间贸易为主,且多为间接贸易,贸易额很小。1965年中国在智利设立商务代表处后,中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及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进行论述,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将会有力推进中新经济和全球贸易与投资,并对如何建设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新经济走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东部之入口处,扼太平洋与印度洋之咽喉,“西以苏门答腊为蔽,南以瓜亚(哇)为屏,东以婆罗洲为障,四面环水,”①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亚地区乃至东、西方海上交通的一个重要枢纽。1819年英国人据有新加坡后,辟其他为自由贸易口岸。1826年英国于马六甲海峡诸地设立海峡殖民地,新加坡是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30年以后又成为英属海峡殖民地的行政中心。随着新加坡开埠以后日益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一大转口贸易中心,以及由于不断有大量的华人移民该地而使之成为当时海外华人的主要聚居地…  相似文献   

13.
颜洁 《东南亚纵横》2013,(12):62-68
本文利用相关史料记载和考古研究成果,并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论述了南海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合浦在两汉时期的发展和繁荣,以及为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作出的重要贡献,说明今广西沿海地区历史上与东南亚地区等海外地区的海上贸易联系由来已久。同时指出,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南海丝绸之路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如何将广西沿海地区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中,以及如何利用这样的新契机来促进广西沿海地区的新发展,是研究者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南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地缘位置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据重要地位。源于南亚重要的地缘格局,中国以互联互通为契机参与南亚共商共建共享顺理成章,但地区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区域内各主体间矛盾依然激烈、贸易对象不平衡现象显著、中国-南亚有限的民间交流是中国推进战略合作的短板。未来中国南亚区域合作更加强调相容性,势必要在国内发展愿景与南亚国家现实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全面加强无缝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5.
南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地缘位置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据重要地位。源于南亚重要的地缘格局,中国以互联互通为契机参与南亚共商共建共享顺理成章,但地区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区域内各主体间矛盾依然激烈、贸易对象不平衡现象显著、中国-南亚有限的民间交流是中国推进战略合作的短板。未来中国南亚区域合作更加强调相容性,势必要在国内发展愿景与南亚国家现实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全面加强无缝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6.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正在积极主动地与沿线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新加坡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研究中国与新加坡的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使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运用2006~2015年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数据,分析了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现状、贸易互补性和贸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潜力在不断增长;中国与新加坡的进口贸易潜力大于出口潜力。  相似文献   

17.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统治者以其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为基础,奉行了一系列较为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鼓励海外商人来华贸易。与之同时,在西亚,阿拨斯王朝自公元762年奠都巴格达后,其海运业更趋发达,他们通过底格里斯河开始同中国发生贸易联系。大量阿拉伯商人越过印度洋,涌入广州等地从事贸易,使两国之间的海上贸易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一)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这100年时间里,阿拨斯王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当时东西方的海上贸易,特别是从阿拉伯半岛到印度的贸易,几乎全操在阿拉伯人手里。唐朝统治者为了…  相似文献   

18.
贺圣达 《东南亚》2014,(1):1-10
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近代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在冷战时期(1949~1980年代末)和后冷战时期(1990年代初至今)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目前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的特点是:东盟加快推进共同体的建设进程,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多个大国则以不同方式加强在这一地区的存在与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形式上以东盟为主体、各大国展开博弈的复杂的战略格局。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中,地位特殊,作用突出,但也存在着薄弱环节。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发展与东盟关系的战略意愿,为此,需要积极、妥善地应对东南亚错综复杂的战略格局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古代琉球(今日本冲绳)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自明初与中国建立了关系后,贸易乃是两国之间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中琉两国的特殊关系,由于明清两朝对琉贸易的发展,对福建港口的兴盛、福建商品市场的繁荣和琉球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本文拟对此做一粗略的考察。一、中琉贸易的形式与性质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即遣使外夷,诏谕四海,“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人贡”[1]。在对待海外贸易的问题上,明太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一)、民间海上的私人贸易一律禁止,他认为:尽力求利,商贾之所为,开边启衅,…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中,佛教文化的交流构成了彼此间相互往来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交流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这一时期往来或取道东南亚地区而来的中外僧人所带来的大量佛教经典及其译经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隋唐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佛教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