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于“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论述中,对法治与德治关系问题作了精辟概括。这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也从治国的高度揭示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 道德与法律本身具有内在的联系。从法律方面来说,法律以道德为精神基础,是道德的最基本体现。法律本身应当合乎道德。它反映社会的道德要求。法律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简单地说德治就是依靠道德的治理,是与法治相辅相成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从法律的实施角度来看,德治作为法治的重要补充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德治的实施先决条件就是社会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公民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这就赋予了道德教化以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赖怡静 《求实》2016,(9):70-77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现代秩序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学家、哲学家的观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认为法律与道德存在内在联系,二者本质上是统一的;二是认为二者无必然联系,将二者分离;三是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要在具体的历史时段中加以考察。不论是将二者完全等同还是主张将二者完全分离的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二者其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且相互影响,但对行为的调整范围不同、对行为的调整机制也不同。在分析法律与道德内涵时,要注意二者的边界,用道德取代法律;也不能忽略法律内在的道德性。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重新研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助于将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从而为中国建构现代秩序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梁文辉 《党史文苑》2006,(10):55-56
简单地说德治就是依靠道德的治理,是与法治相辅相成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从法律的实施角度来看,德治作为法治的重要补充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德治的实施先决条件就是社会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公民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这就赋予了道德教化以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德治在功能上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善治,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1]。这是我们党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基于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推进国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治理社会、安邦治国既要有“法治”,又要有“德治”。法律和道德各有所长。法律是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道德是软约束,具有感召力和引导力。两者之间相互支持,取长补短,才有利于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安定。  德治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重要治国手段,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达到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德治具有法治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一个…  相似文献   

7.
王秋侠  李国荣 《求实》2007,3(1):78-80
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在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中,法治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强制性、稳定性,德治则体现出广泛性、人性化、深入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应从三个层面着手促进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一是从源头上,以法治与德治共构国家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秩序,有效化解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在现实途径上,要提高公众法制精神,促进道德的秩序化;三是以“治党”和“治政”为关键促进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学角度看,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水平和社会控制能力;治国的根本在于“治人“,在于通过道德调控,使国民成为具有自觉道德规范意识的文明人;道德约束是社会运行的有效控制力;道德缺失,必然导致国家控制力的减弱;道德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自我的内在文化力,是社会进步的公共财富;德法并举是社会进步的整合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构成了完备的治国体系;在社会管理系统中,法治与德治的差别在于,一个是外在立法,一个是内在立法.两大规范体系的统一,共同实现对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联系的,法治与德治虽然范畴、内涵不同,但二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首先,从法治与德治的性质和地位看,二者都属于人类文明这个总范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二者虽然有别,但在根本性质上,在更高层面上是统一的,即都属于人类文明。其次,从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看,二者都对社会成员行为起规范作用。法治以权威性、强制性法律手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法治为基、德治为本的双重维度。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保障,依法治国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政府工作法治化。德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旨向,以德治国必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强和重视道德教育改革。德治与法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机制,须坚持德法并举,促进德治与法治在立法、执法、司法中的结合,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并对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所以法治和德治历来是统治阶级的两种重要的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社会主义社会更是如此。就像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  相似文献   

12.
“法治”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最佳治国方式,在法律与道德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并非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平行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实现“法治”实际上也就达到人们所向往的“德治”。 所谓“法治”,即一个社会以法律进行的统治,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最高地位,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它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要求,就是“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性”。 一、“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性”,是古今众多法治思想家们的一个共同认识 最早主张法治的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典性地指出:法治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或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 ,全面地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要注意区分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一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二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当前 ,执政党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 ,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其必然性从根本上说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必要性 ,表现在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 ,法治和德治相比应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 ,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 ,这是由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 ;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 ,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 ;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 ,历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 ;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 ,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14.
一、辩证认识企业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一)企业的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人们内心信念等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法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文明。既是执法人员对法律的维护与执行,又是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和服从。两者都有一个道德的遵循问题。德治与法治,在企业行为中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企业与职工的行为;德治以舆论和自制力约束企业与职工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正处于新的转型时期 ,利益主体与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历史与现实相互撞击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相互交融。因此 ,道德的结构与法律的重构同样重要。德治与法治并举对中国而言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因为它能够兼采二者的优点 ,避免片面强调法治而导致的道德失衡和片面强调德治而造成的权力至上。  一、德治与法治并举的理论基础法律与道德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法律与道德的相互联系在于 :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 ,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 ,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6.
论构建完善的廉政建设德治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新 《探索》2001,(4):66-69
德治体系在廉政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构筑思想道德防线的基础,是从政人员"官德"修养的保障,是搞好源头治腐的关键.廉政建设德治体系主要由道德文化建设系统、道德引导弘扬系统、道德规范约束系统、道德善恶评价系统和道德社会处罚系统等组成.构建廉政建设德治体系要注意克服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要正确认识德治本身固有的缺陷,坚持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应从价值、规范、秩序、治国层面全面地立体地审视法与道德关系,才能回应现代法治国家对法与道德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从价值层面看,法律必须服从道德评判及其价值指向;在规范层面上,二元社会结构使法与道德成为并立互补的不同规则;在秩序层面上,伦理秩序是基础,法律秩序为主导;在治国层面上,推行法治立国,德治并用.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不管法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调整的范围有多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从这种角度来说,凡是法所不及的地方,皆是德治的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离开道德,不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以健康发展,而且整个社会也难以稳定。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的相互关系究竟如何呢?一、道德与法律的联系1.法律与社会基本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法律与社会基本道德都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意志…  相似文献   

19.
康祥生 《求实》2001,2(11):8-11
道德和法律、德治和法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本文从道德和法律的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论述德治和法治辩证统一的依据 ;从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论述德治是法治的基础 ;从加强道德的强制性、提高道德的自觉性、强化道德的扬善抑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法治是德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治理体系中,自治即基层群众自治,法治即依法治国,德治即以德治国。在实践中,三者形成了各自的发展逻辑:自治要求自治主体具备法治素养,需要国家配套完善法律制度,需要乡村社会发挥内生动力;法治一方面需要通过自治载体实施,另一方面需要德治配合致相得益彰;道德具有价值引领和支撑功能。三者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德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价值导向标和支撑器。三者有机结合,同向聚力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