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法律选择与涉外司法》一书作者弗里德里希·荣格教授是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更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大师。荣格教授的学术贡献彪炳史册,这最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法律选择与涉外司法》中。此书思想深刻,语言精练,才思睿智,被誉为一部“史诗性巨著”,堪称文化的“饕餮盛宴”。  相似文献   

2.
《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是《易经》的经文部分,它是周人零散筮辞的汇编。占筮是人类思想愚昧的表现。上古之时,人们每做一事都希望得到神灵的启示,从而趋吉避凶。商朝时发明了沟通人与神的方法一“龟卜”,周朝人又创为“占筮”,《易经》中的经文部分当是周人占筮的底本。经文内容尽管支离破碎难成系统,但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中国奴隶社会的部分史实。正象郭沫若同志所说:“……这些文句除强半是极抽象的观念文字之外,大抵是一些现实社会的生活,这些生活在当时一定是现存着的。”故此,虽则《易经》是古代人蒙昧的记录,却又无意地把珍贵的史料留给了后世。称为“十翼”的《易传》大约是后世儒家学者的集体创作,他们用儒家思想解释《易经》。要了解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史实,《易传》的史料价值当远远逊色于《易经》的经文部分。  相似文献   

3.
倪南 《金陵法律评论》2001,(4):66-70,137
《周易》的《易经》文本源于上古占筮,它体现着《周易》思想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前哲学阶段。取象运数是《易经》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主要构成。《周易》特别是《易经》对于客观认识有着一个完整的“图示”结构,在这个结构中象是基本的结构单元,数是连接这些单元的根本法则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近人王国维先生尝言 :“中国政治与文化变革 ,莫剧于殷周之际。”①《易经》为商周之际的巫史之作 ,② 而“讼”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集中记述当时法律实践活动的一卦 ,这是历来的易学家一致公认的事实。然而对于“讼”卦反映的内容的解释则众说纷坛 ,隐约迷离 ,有些丁明不白 ;笔者从法律文化史的视角考察认为 ,“讼”卦所反映的是商周之际的一次法律大变革 ,透过“讼”卦的卦爻辞的片羽吉光 ,折射出商周之际的社会思潮由神本位往人本位转向 ,法律样式从神判法向判例法过渡的历史。一 《易经》“讼”卦反映了商周之际的社会恩潮由于周革…  相似文献   

5.
罗斌  刘少夫 《法制与社会》2011,(30):16-16,20
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法律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是以“仁”思想为形上依据的,这一点已成为学界共识,但儒学“仁”思想的源流及含义并不清晰,见仁见智。本文以文献研究与分析论证相结舍的方法,对儒学咋,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揭示出“天-道-天(道)人合——仁”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包含法律文化)形上依据的发展过程。本文介绍的是“天”思想在《易经》、《尚书》、《诗经》等原始文献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米歇尔·福德汉姆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心理治疗家、后荣格学者中发展流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以荣格集体潜意识的心灵模型为基础开展临床实践和理论思考,借鉴了当代精神分析特别是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填补了分析心理学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使分析心理学淡化了其现代神话的色彩,而增添了很多现代科学的色彩。福德汉姆对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既有积极贡献,也存在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7.
袁伟时在《名人传记》2008年第10期上著文说,杨振宁在2004年作报告时讲了一句话:“《易经》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很不利。”他说,其中一点是不讲演绎论证。《易经》归纳了很多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但没有严谨的演绎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政府法制》2014,(11):10-10
在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被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提出。在中国,早在《易经·乾卦》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说法。唐朝的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彼时对文明的解释,主要是“文治教化”之意,与现代含义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9.
郭世东 《江淮法治》2014,(17):62-63
“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一,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管子》中就蕴藏了很多关于诚信的精辟论述,探讨其诚信思想,发掘其有益成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有所启迪和借鉴作用。一、君主诚信之道有人认为是《管子》最早将“诚”与“信”连用的。《枢言》说:“先王贵诚信。  相似文献   

10.
《易经》以非常形象的符号来表示对万事万物的看法,以"变"为其宗旨,反映事物的矛盾运动,在其对逻辑符号的推论中采用了归纳、演绎的方法使得其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运转体系。《易经》对逻辑符号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所蕴含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当今的逻辑科学研究有着重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一与多”是在《周易》、《老子》等典籍中被总结出来的对立统一的范畴。受到这种传统尤其是《易》学名家黄道周的影响,吴伟业往往沿着“一与多”的思路进行诗歌创作,这在《圆圆曲》等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中国古代流传最早的成体系书,自古被誉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它的内容丰富,文字古朴,保留了许多上古的史料,亦给后人研究上古文化提供了便利。在《周易》经传文本里,记载了大量的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经几代的法律人的共同努力,使《周易》的法律文化经过了"从疑到肯、从注到解、从零到整"的发展过程。在《周易》经传的文本里,记载着大量诸如"讼"、"狱"、"刑"、"罚"等法律现象。本文通过简述《周易》中《噬嗑》、《解》、《贲》、《丰》、《旅》等卦中的象辞,分析了易学文化对中国古代法制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亚斌 《金陵法律评论》2006,(1):115-120,137
“文化霸权”成为1990年代以来人们谈论东西方文学与文化关系时所使用的关键词之一,开创了在中国文论语境下的“理论旅行”。它从思维模式的“二元对立”、话语领域的西方霸权、民族情结的强烈诉求与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高扬等四个方面展开其话语实践。在其话语实践中,重新陷入了“文革话语”的历史圈套,遮蔽了我国文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对西方进行想象化的本质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异化塑形,彰显出本土权力的运作机制。我国文论应该在世界文论体系的观照下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为世界文论的发展做出特有的贡献,促进文论知识科学有序增长。  相似文献   

14.
在传承知识、寻求真理、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等基本伦理规定性基础之上,大学所具有的人本、宽容、开放、批判性等伦理精神,为大学自治提供了一般价值合理性依据.源于西方的大学自治经验,只有完成与中国既有社会文化等制度环境的接榫,才能推动中国大学自治实现从理念到制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1957年秋冬(9月3日至12月2日),郑振铎应邀去东欧访问和讲学,先后到了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各地,还参加了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等一系列政治活动.在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的4天中,他查阅和抄录了敦煌文献并参观了博物馆等.郑振铎在出访时期,经常给家人和朋友、同事写信,并写有日记.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郑振铎当时并没有将其公布.目前整理出版的郑振铎日记和书信中保存了他在列宁格勒的见闻和观感,这是对苏藏敦煌文献在公布之前所能见到的最详尽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review essay, I offer reflections on three themes. I begin by exploring Alejandro Chehtman’s expressed methodological commitments. I argue that his views move him closer to Lon Fuller and away from the thin accounts offered by HLA Hart and Joseph Raz. Moreover, to make sense of his views, he must offer a more normatively robust theory of law. Second, I turn to his use of Raz’s theory of authority. I argue that Chehtman fail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az’s views and his own, but more importantly, I maintain that his discussion of Raz is superfluous: in the course of “unpacking” Raz’s views, he leads us back to his own core theses. Finally, I explore Chehtman’s ability to deal with perennial worries that plague any attempt to offer a justifi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in general, and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n particular (i.e., “victor’s justice”, “show trials”, “peace vs. justice”). I argue that unless Chehtman is abl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enfor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is able to impart dignity and security on the most vulnerable, his account will be significantly weakened.  相似文献   

17.
《大清民律草案》摭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生 《法学研究》2004,26(3):140-151
现有资料的发掘和最近搜集所得的新资料表明,清末编订民律草案是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经历了修订法律权之争、拟订《编纂民法之理由》(草稿)与确定编纂计划、开展民事调查与编订民律草案条文稿,以及编订《大清民律草案》说明稿的几个事件。清末政治形势日益紧迫致使当时的修订法律馆不可能按照既定的立法计划进行编订,最终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也难免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Through an analysis of an inquiry into the death of an Aboriginal man in custody, I argue that the contemporary colon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hite settlers and those whom they have dispossessed is spatially and racially organized as one between modern subjects and those who must be assisted into modernity. Law, in the form of an inquiry, serves to confirm these arrangements. In Part One, Redemption, I begin with the inquiry's conclusion that Frank Paul was intrinsically vulnerable. In Part Two, Memorializing, I unravel Frank Paul's story, showing the imprinting of colonial power on his body. In Part Three, Cleansing, I show that the Aboriginal body must be repeatedly evicted from the civilized spaces of the settler. In Part Four, Abandonment, when the cleansing ritual proves lethal, death is declared comprehensible, given the body's incompatibility with modern life. In Part Five, Death Worlds, I suggest that the Downtown East Side of Vancouver, Canada where Frank Paul lived is maintained as a death world where humans are reduced to the status of the living dead. Throughout, I argue that Frank Paul must be understood and remembered as an Aboriginal man whose body bore the imprint of an ongoing colonialism.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析无意识领域因为它的无意识性,是不可能在任何直观的意义上得到有效的论证的,弗洛伊德因此没有完成、事实上也不可能完成对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论证";在弗洛伊德的体系中,作为理论主题的无意识观念和作为分析的实践主题的无意识观念是相互分离的,对后者的讨论不能作为对前者的"论证"被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