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1934年夏天,萧军和萧红从日本关东军统治下的哈尔滨逃往青岛,并在那里完成了小说《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当年年底,他们又奔往上海,和左翼文学的统帅鲁迅汇合。二萧在上海期间,和鲁迅先生的过从甚密,得到过先生的许多支持和帮助。萧军初到上海时,对那里的环境不太习惯,有些人也看不惯他,觉得他“一身野气”。萧军问鲁迅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萧军     
萧军、萧红送给鲁迅先生的第一张照片──1934年摄于哈尔滨。无求无惧寸心声,岁月迢遥四十年!镂骨恩情一若昔,临渊思训体犹寒!啮金有口随销际,折款沉沙战未阑。待得黄泉拜见日,敢将赤胆奉尊前。这七律,是老作家萧军“悼鲁迅先师”中的一首,写于鲁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当夜──1976年10月19日,这是“十年浩劫”进入“尾声”的时候。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的一开始就说道:“一个人要做到伟大,不要装成‘伟大’!”几十年来,“鲁迅”这响亮的名字始终受到人民拥戴的原因,也正在于此。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从来…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叶紫     
《春秋》1995,(3)
一九三二年夏,我有幸结识了中国现代第一位写作江西「苏维埃」农民和红军的作家——叶紫。一九三四年七月,我被国民党抓去;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被释后,我还见过叶紫,以后我就到延安去了,没有再见到他。他在一九三九年十月五日在上海乡间逝世,留下了一部由鲁迅作序言和投资出版的《叶紫短篇小说集》和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  相似文献   

4.
<正>毛主席的挽留萧军到了延安除了续写长篇小说《第三代扎并和其他作家同心协力积极开展延安群众性文艺活动:1940年10月19日成立了"文艺月会",每月最少集会一次。1941年元旦创办了会刊《文艺月报》,由他和丁玲、舒群、刘雪苇轮流主编。元月15日又建立了"鲁迅研究会",萧军任主任干事。由大家分工负责专题研究,在他主编的会刊《鲁迅研究丛刊》上发表。四月间又成立了"星期文艺学园",每星期日上课一次,学员达一百多人,两年结业,培养爱好文艺的青年。  相似文献   

5.
史珍 《同舟共进》2008,(11):48-49
一般认为,延安时期的丁玲与萧军观点对峙,时有冲突,其实两人关系有一个变化过程,并非始终剑拔弩张……在一般读者印象中,萧军与丁玲在延安是处于观点对峙的状态。最突出的表现是1942年10月18日,两人在延安鲁迅逝世6周年纪念会上发生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萧军常说:"鲁迅是我的父亲,毛泽东是我的哥哥。"至于"文革","经是好的,歪嘴和尚把它念歪了"。1976年10月19日,毛泽东逝世不久,作家萧军写了两首诗:毛泽东主席逝世有感一万众同悲陨大星,古今中外拟何从?一生赍志拯中国,天地为心济世穷。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萧军和萧红的爱情非常传奇、动人,那他们的爱情是如何发生的,他们日常爱情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这对天作之合又为何会分手呢?通过他们两人的来往书信可见一斑,也可见他们两人的性格、性情。他们的爱情结缘、发展、恢复于书信,最终也终结、告别、留存于书信。一封求救信引发的爱情萧军萧红的爱情结缘于萧红的一封求救信。那是1932年,萧红本来和未婚夫汪恩甲同居于哈尔滨的一家旅馆,有一天汪恩甲说自己回家拿钱,结果却一去不返。  相似文献   

8.
现代著名作家萧军自1938年3月第一次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至1945年11月离开延安返回东北,他与毛泽东一见如故,有过一段十分密切的交往。他们书来信往,无所不谈。毛泽东经常邀请萧军“惠临一叙”,称赞萧军说:“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在延安,毛泽东三留萧军令这位非常重义气讲感情的东北汉子,终生十分感念。 一 1940年6月14日,以小说《八月的乡村》名震文坛的萧军一到延安,即担任了“文艺月会”干事、《文艺月报》编辑,“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及《鲁迅研究丛刊》主编,还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上难以忽略的存在,鲁迅的意义是怎么高估也不过分的。正如郁达夫所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鲁迅当然就是这样的人物。仍然记得阅读鲁迅文本时的激动,无论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还是"惯于长夜过春时"  相似文献   

10.
丁玲的魅力     
郭娟 《现代领导》2011,(1):40-40
丁玲的魅力在于她人生的丰厚。 如果选一位女作家来反映中国现代文学风云、历史风云,那是非丁玲莫属的。其他可能的人选——萧红,是经过鲁迅肯定的.鲁迅曾说她在写作上超过丁玲要比当年丁玲超过冰心还要快,只是,才女薄命,萧红20世纪40年代就去世了,  相似文献   

11.
戴永夏 《春秋》2009,(2):23-25
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萧军辞世已经20年了。每当看到他在1979年6月10日寄赠给我的亲笔题签的照片,便想起当年拜访他的情景,以及这张照片折射出的历史沧桑……  相似文献   

12.
1 胡风与鲁迅,曾经有过非同一 般的来往关系。翻开《鲁迅日 记》,我们即可发现,胡风与鲁迅自从1934年2月13日第一次在上海见面后(胡风《回忆参加“左联”前后》谓第一次见面为1933年7月,但《迅日记》没有记载),关系一直十分密切。 他们之间的书信来往十分频繁:从1934年1月起到1936年10月鲁迅病逝止,胡风曾给鲁迅书信五十二封,鲁迅亦曾给胡风书信二十三封(《鲁迅书信集》现存六封)。有时鲁迅几天内能连续收到胡风的书信,而鲁迅也几乎重要书信必复。这个  相似文献   

13.
流浪者萧军     
被誉为“东北作家群”领头人的萧军,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也给人留下了很多的疑问。萧军骨子里散发着一种“流浪汉”气息,他是现实的跋涉者、漂泊者。他天性爱好自由正义,不断地同旧世界、旧生活、旧环境发生本能性、必然性的冲突和对抗,不断地向新的光明世界和人生开拓、追求,这几乎构成了他人生的全部内容。从东北到上海,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山西,从山西到延安,从延安到成都,又从成都到延安……“文坛独行侠”“十足的流浪汉”,几乎成为萧军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新东方》2015,(5)
<正>征军(1913-1946),原名施继仕,"左联"爱国诗人。1913年3月17日,征军出生于海南一个海边村庄——琼山成美村(现属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1932年夏,毕业于广州知用中学,随后考入上海法学院,攻读法律。其间,他参加了"左联",积极参与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的各种活动;连同浦风、穆木天等人组  相似文献   

15.
正7月22日—8月17日,受今年副热带高压北抬影响,上海在短短27天内,史无前例地连续遭受4次台风的袭击,其中2018年第10号台风"安比"、第12号台风"云雀"和第18号台风"温比亚"相继直接登陆上海,在登陆次数、频率方面,都创下了上海有气象历史以来的新纪录,给上海城市安全运行带来了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6.
孔大为 《人民公安》2014,(22):54-55
<正>由青年管乐演奏家冯念和上海多位艺术家在2014年11月16日晚共同演绎的"一念流觞,向大师致敬——冯念萨克斯风慈善音乐会",令900多个座位的上海商城剧院座无虚席。精彩的爵士萨克斯演奏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现场演出也募集到了近10万元人民币的善款。冯念现为上海公安消防总队政治部文工团萨克斯风独奏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梅兰芳,一个是文坛巨匠,一个是伶界名角,他们曾经在同一城市居住多年。梅兰芳自1894年出生后,长期定居北京;而鲁迅是于1912年5月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往北京,当时他在教育部任科长、佥事,在北京待了14年之久。这是一段。第二段是鲁迅与梅兰芳同时居住在上海,那是1932年春至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约4年左右。他们两人有18年左右的时间同住在一个城市,然而,他们在一起聚首的次数极少,有记载的仅有1933年在上海一起接待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的一次。鲁迅与梅兰芳虽然交往极少,但鲁迅在文章中却多次论及梅兰芳,翻检《鲁迅全集》,关乎到梅兰…  相似文献   

18.
少将方之中     
毕一功 《黄埔》2011,(5):30-31
1907年7月,方之中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他从小聪慧过人,颇有才气。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湘鄂西秋收暴动。后到上海加入左联,经著名剧作家田汉介绍参加"南国社",主持创办与鲁迅《海燕》杂志齐名的《夜莺》月刊,并与鲁迅先生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交往。  相似文献   

19.
同一位萧军     
这一位萧军萧军在老作家中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他曾在日记里夫子自道:"我不能做任何人、任何阶级的主人,我也不能做任何人、任何阶级的弄臣或奴才——这就是我人生的态度。"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空里,文人中抱持这种人生态  相似文献   

20.
喜欢在夜深人静时阅读鲁迅,贴近他的心跳,倾听他的灵魂在生命最后岁月里的呢喃。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的寓所永远地告别了人世,带着悲凉与绝望。因为他眼中所看到的还是污浊与不堪,他对这个世界的期待还远远没有实现。在生命的终极,鲁迅留给世人的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