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995年,辽宁省遭受了本世纪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仍然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物价涨幅呈逐月回落态势。去年1至11月,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比同期上升14.4%,涨幅已回落在15%以内。 副省长刘克田认为,辽宁省之所以取得这一成效,得益于综合运用经济杠杆调控市场物价,初步形成了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市场、调控物价的机制。 投入500万 换来物价稳  相似文献   

2.
澄清了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价格的结构性上涨问题,分析了2010年物价上涨的特点,剖析了粮食丰收而粮价上涨的原因,厘清了关于调控物价的误区以及如何看待小宗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  相似文献   

3.
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要达到“经济增长,结构合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同样不可忽视个人收入分配政策。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就是既要考虑促  相似文献   

4.
襄阳市物价局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继续深化“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将践行群众路线和换位思考贯穿价格工作始终,凸显执价为民理念,彰显立行立改成效。 稳物价,把最大的实惠让给群众。把稳价惠民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抓手,不断探索价格调控新机制。保障供应稳物价。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猪肉储备制度,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和收费公路节假日免收通行费政策,完善对生猪、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水、电、气价格扶持政策,清理涉及农贸市场的收费项目,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2300多万元。平价连锁稳物价。  相似文献   

5.
政府最近公布的今年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目标为8%。与经济增长速度向上微调相适应,今年近几个月的物价上涨率基本上保持在7.8%—8.5%之间,从物价结构形势看,今明两年的提价措施将比前几年要少。尤其是,我国,目前的平均物价水平已基本达到甚至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不仅汽车,住宅,电话,列车和飞机票等交通服务价格比美国要高,而且消费价格也超过了美国。如果说70年代未我们面对的是  相似文献   

6.
按照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定义,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价值含量上升而造成的名义物价下降。通货紧缩一般用来形容通货、信用的收缩,但并不是所有的通货、信用收缩都会带来名义物价下降。如在经济衰退时期也会出现物价下降,但这时的物价下降是由于商品价值量减少引起的实际物价下降,而并不是由于纸币价值量(含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经济新常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吸取上世纪80年代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在经济转型期后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是当前不能回避的紧迫问题。本文认为:中国成功跨越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物价的稳定,适量的对外依存度,较小的收入差距,适度的政策调控,较高的行政效率与完善的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政策工具搭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4年汇率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一直以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为最为重要的目标,忽视了国际收支平衡这个目标.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部失衡问题愈加严重,并且对中国经济的内部均衡目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目前有必要加快转变原有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把国际收支平衡纳入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体系.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外部经济失衡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丁伯根的汇率政策模型,提出了短期实现内外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工具搭配,为实现中国内外经济均衡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也提出了长期实现其内外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物价变动会计是为了反映或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而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做出调整的一种会计理论、方法和程序。物价变动会计有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行成本会计、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等三种基本模式。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依然是困难重重。存在着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滞后,会计信息披露范围较窄,物价变动信息来源的局限等问题。建立社会重要资产物价指数体系,调整和发展资产评估及账项调整工作,扩大会计信息披露范围,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完善财会法规。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以马克思的价值、价格、货币与劳动生产率等理论为基础,系统地构建纸币体系中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理论模型和体系。发现纸币膨胀、市场微观经济行为、宏观变量是引发物价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具体可划分为膨胀纸币型、价值规律调节型、市场机制调节型、需求刚性型、生产劳动萎缩型、需求膨胀型、自激型等类型。且任何一次具体的物价总水平上涨都是若干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治理物价总水平上涨需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当务之急在于稳定房价,避免其大幅度的上涨,唯有这样才能稳定民心,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房价的调控需要循序渐进不能冒进。政府首先要做的是遏制部分城市商品房价格疯狂上涨的态势,唯有阻止其上涨,才能慢慢的降下房价。若单从价格机制入手,一味打压商品住宅的价格,而忽略宏观上调节等其他影响房地产发展的因素,往往适得其反,必然会限制房地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能够大幅度影响房屋价格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政策行为。由于地方政府“成本推进”和中央政策“需求拉上”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近几年房屋价格大幅度上升。政府有责任将房屋价格降至合理水平,这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决心和能力。关键的措施是规范地方政府的牟利行为,并通过提高银行的存款利率、抑制通货膨胀以及规范上市公司的分配行为,使居民的储蓄和投资资金不被蚕食。  相似文献   

13.
在住房公积金制度体系中,利率体系一直处于相对缺位的状态,这种情况已成为制约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康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发生了多次调整,给住房公积金制度带来的影响,运用数据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阐述了目前住房公积金利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建立一个高度优惠性、相对独立性和适度关联性的住房公积金利率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适用房推出以来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关注,在其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试分析其中购买对象界定不明、并不适用、房价失控等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  相似文献   

15.
宅基地使用权属于农民的私有财产,我国宪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与现行法律限制公民自由处分宅基地使用权的规定相矛盾,也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大局和人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我国应该完善宪法对这种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使得法律限制财产自由更加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6.
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得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与之关联的住房利益分化越来越不容忽视。已有研究对住房利益分化的长时段变化趋势缺乏考察。基于98房改之前与之后共9个时点的调查数据,对城镇居民住房状况及住房利益分化趋势的系统分析表明,随着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的改善和产权住房自有率的上升,以产权与实际居住面积度量的住房利益分化大大缩小,但由住房资产所体现的住房利益分化日益凸显,甚至自2010年以来表现出“极化”倾向,而且这一利益分化过程越来越多地受到诸如房价、地 理空间等个体经济收入之外的因素的影响。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政策背景下,重新定位房地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加强对住房利益分化的调节,已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7.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在商品价格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的资金价格———利率客观上也就有了市场化的需要。利率实现市场化,管制利率对市场均衡利率的偏离将逐步消除,从而可以自行化解由利率管制导致的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难以同时均衡的矛盾,解决“储蓄居高不下”或“投资饥渴症”等极端现象,有助于金融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新时期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但是,利率市场化作为一种制度的变革,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必然给国民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相似文献   

18.
按照房地产市场"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原则,提高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托宾税"的精髓在于打击金融投机和调节贫富差距,符合以上原则。对房地产交易开征"托宾税"既能打击投机行为,又能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我国利率对房价的影响,但与以往研究不同,文章重点考察了贷款利率和存贷款利差与房价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1998年以来贷款利率持续走低和存贷款利差持续扩大对于房价的上涨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在贷款利率下降的同时,存贷款利差不断扩大,激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房地产等领域的贷款,从而进一步刺激了房价的上涨。文章发现,缩小存贷款利率差对房价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提高贷款利率的影响,而且模型回归还表明房价变化有着很强的惯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抑制房价过度上涨需要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在提高贷款利率的同时,缩小存贷款利率差;二是坚持调控政策,打破房价上涨的预期。  相似文献   

20.
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是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工作重点,由于个人还贷能力降低,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和对信贷人约束手段的缺乏,银行管理的缺陷导致个人住房贷款违约率呈上升趋势。为了有效防范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应做到:加强市场分析,防范市场风险;加强法律跟踪,防范法律风险;完善信用评估,防范信用风险;加强信贷管理,防范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