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我们欣赏、研究、评价任何作家的作品都需要从审美感受出发,需要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情、理、趣乃是文艺作品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如果仅仅强调一个方面就难免失于偏颇。俄罗斯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艺术论》里只突出一个“情”字,普列汉诺夫就批评他:“说艺术只是表现人们的感情,这一点也是不对的。不,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补充说:如果艺术只表现感情、思想而无趣  相似文献   

2.
婚外情极易引发敲诈勒索案,由此给社会提出两个问题:敲诈婚外情,当心被判刑;乱搞婚外情,当心被敲诈。问世间情为何物?只让人以身相许!婚外情是一个古老而又时髦的话题,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婚外情似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不少耐不住寂寞的人出于各种心理进而"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为自己的及时行乐寻找借口。由于婚外情为主流社会所不齿,这就注定了这份感情的隐秘性,这份怕光的感情一旦曝光后就会给  相似文献   

3.
刘桂明 《法人》2010,(7):63-63
律师是一个不一般的职业,其中之一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有许多不一般故事的职业。可以说,每一位资深律师都有一个丰富而美丽的故事库。但是,一个执业20余年的律师却对记者说“我没有什么故事可以给你讲”。这是为什么呢?读过本文尤其是接触过本文主人公的人,显然都明白施杰律师绝非一位没有故事的律师。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与个人主义 “个人”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概念。我们用个人这个名词来指代所有的单个的人。但是从中仍然能区分出个人的两层含义。首先是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的个人,在这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独立的单位。而那些集合名词并不存在对应的生命有机体。这是一种唯名论的看法,比如说世界上只存在一个个的各不相同的苹果、桃子等,并不存在“水果”这个事物,“水果”只是人们观念中的集合名词。  相似文献   

5.
阎巍 《中国公证》2006,(2):40-41
四、和谐的着眼点——人与人的身份关系 (一)天道和谐与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从事农作的先民们时常与自然接触。所以它们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崇拜。那么在他们眼里,“自然”或说“天”是什么样的呢?《豫·彖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武。”天道阴阳规律的变化.集中表现为日月和四时的往来,既不过越又无错差,总是顺其自然而发展。体现着一种和谐有序的永恒过程。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和谐协调的.因为天地运转、日月并明、四时循环等都呈现有序和谐的状态。怀着“农”对“天”的一种崇拜和敬畏.古人认为天既是人的根本,又是人的理想;自然的规律,当然也就是人的准衡。邵子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语录》程伊川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人则为人道。”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历史上各路先贤们关于“理想国”“乌托邦”的设想,都是不谙人性的幻想,那么胡锦涛书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光明彼岸。在我国古代,曾经一度出现所谓“太平盛世”的和谐社会,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是未来的和谐社会,不可能建立在皇权至上和专制制度之下。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形态都是以“人治”为主,我们的法律传统也只是“人治”文化的一部分,人治下的律治本质上就是治人。而律师的使命则与此大相径庭,是弘扬法治人权,保卫个体权利,制衡公共权力。律师在古代的盛世之下无法萌芽,而在构建的和谐社…  相似文献   

7.
风云文摘     
婚外情“新婚的激情已经消退了。”甲对乙诉苦。“那干吗不来点刺激的,比如说婚外情什么的?”乙对甲建议。于是甲回到家中对妻子说:“亲爱的,我想一次婚外情会使我们更爱对方的。”“快放弃这个愚蠢的念头吧,”妻子说:“我已经试过了——根本就不灵!”  相似文献   

8.
许多人经常问我:“为什么现在患心理疾病的人增多了?”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社会竞争激烈、快节奏工作和生活的时代:信息风暴迅猛冲击,市场行情瞬息万变;我们驾车赶路、听流行音乐、吃洋快餐、刷卡购物;人人难于逃避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失业危机,还可能面对老人昂贵的医疗费、孩子高额的学费……一个人如果不能适应这样的生活节奏和心理压力,就像马拉松比赛中掉队的运动员,想追赶别人,想拿名次都是不可能的了。然而,心理疾病并非如某些人想像得那么可怕,它像生理上的许多疾病一样,大多都是可以预防的,所以,现代人要努力增强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法律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法学术语,人们对它有不同解释。资产级级思想家把它解释成“心理的综合”、“合法感”、“法律感觉”等等,从而将它归结为人们非理性的心理现象,并认为它是不可思议的。如德国法学家耶林说:“法律意识和法律信念是为人民所不得而知的科学抽象”。苏联学者多将法律意识理解为法律观点的总和。如卡列娃认为:“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一定阶级的法律观点的总和,而在人民道义上和政治上一致的条件下则是全体人民法律观点的总和”。罗马什金认为,法律意识是:“传播于社会中的反映人们对现行法的态度的法律观点的总和”。我国法学界对法律意识的理解也不统一。有人说:“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有人说,法律意识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也有人说: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和观点的总称”。还有人说,法律意识就是:“人们法律观点的统称。”上述观点虽然揭示了法律意识的基本属性,但是我们认为不准确,或者说不全面。其一:法律意识不限于法律观点。其二:用法律观点、法律思想、法律知识共同解释法律意识,外延重叠、层次不清。 什么是法律意识呢?我们认为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理  相似文献   

10.
有一诗人,在其《时间》中云:“度年如日……”我不禁拍手叫绝。成语有“度日如年”,而这位诗人则反其意,说“度年如日”。“年”和“日”,位置一调换,意思便截然不同。“度日如年”,说的是时间过得特别慢;“度年如日”,说的则是时间过得特别快。一年365天,过去是如此,现在还是如此,一天没多,一天没少,为什么会有快慢之分呢?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段幽默的话,意思是:和一位美丽的姑娘坐在一起谈话,一小时像一分钟;坐在烤人的火炉上,一分钟则像一小时。时间过得快或者过得慢,看来是相对的。双休日,在公园里和几位退休老人聊天,其中一位说…  相似文献   

11.
柯云路在其新书《温情马俊仁》中披露:马俊仁说,人活在世上,要讲三种话,第一种是大面上的话,有真有假,这种话可以在人多的时候公开讲,如果你出了名,还会在电视、报纸上讲;第二种是私下话,那也有真有假,其中还有很多生气的话,随便说过就过;第三种是心里话,这种话有的可能憋在肚里一辈子。 马俊仁是体育界的大名人,他的这段话可谓名言,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具有普遍性。我们每个人,可以沉思一下,你在领导、同事、朋友、父母、妻子、子女面前或背后,是否分别说过“大面上的话”、“私下话”和“心里话”?不知别人说过没有,反正 我说的次数不…  相似文献   

12.
不知道结果而勇往直前叫勇敢,知道结果仍义无反顾地前行则是勇气。─—作者题记  在接触奚弘的案子之前,我一直坚信,客观、中立是一个新闻记者的道德准则和良心所在,我们永远应该站在远处,以批判的目光审视我们的采访对象,冷静而不夹杂一丝感情色彩。然而,在断断续续采访了奚弘近三个星期之后,我被这位平凡女性身上不平凡的力量深深地震撼了。我无法再以一个被世故的城市熏蒸过的冷眼青年自居。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这位女性思想上的对话对我是一种洗礼。因此,如果我的笔下流露出些许与法律思辨的冷峻不甚谐调的温情,我想请我的读…  相似文献   

13.
论法的理想——兼与刘作翔先生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一个全球商品化的年代里高谈“理想”和“超越”,这多少会显得不合时宜。然而,现今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处处应付纷繁复杂的现实、更需要时时面对捉摸不定的未来;因而,从本质上说,我们也更需要一种对生活意义与发展前景的终极关怀;因为,只有最终的价值公设才能使我们有所依凭,才能使人类的持续进步获得世界观层次的理论(或观念)支持。这是人类最深沉的需要,尽管它很隐蔽,也易于为社会所忽略,但其存在是确凿无疑的;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地重复这样的命题——人是为理想而奋斗的社会性动物,也  相似文献   

14.
只要我们稍加考察一下暴力犯罪者的主观方面,就可发现不少暴力犯罪者是因为受报复心理的支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那么,什么是报复心理呢?报复心理是指因批评、举报或某种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以及利益受到损害而产生的一种攻击他人的心理状态.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仅仅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分子.当自己的行为违反社会公德,违反纪律或法律规范时,就不可能不受到批评,甚至受到举报、揭发;同时人的欲望也受着社会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因此不可能都无限制地得到满足;另外,由于社会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再加上人们政治思想文化等素质的局限,就有可能去损害他人的利益.如果我们一遇到这些现象,就产生一种报复心理,进而实施报复行为,那么就有可能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安定的因素.因此,认真地研究报复心理产生的原因、特点和与暴力犯罪的关系,对我们有效地减少和防止暴力犯罪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过劳”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过劳死”则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据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从全国16个省、直辖市区内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北京的亚健康率是75.31%、上海的亚健康率是73.49%、广东的亚健康率是73.41%。上海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蒋梅先解释道,亚健康是俗称,学术上的名次是“慢性疲劳综合症”(CFS),如果长期不纠正CFS,就易引发“过劳死”。据上海社科院最新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五十八九岁降到调查时期的五十三四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社会》2003,(6):4-6
“平等就业”是公民劳动权的基本内容,也是“人生而平等”这一人权理念在劳动法上的体现。“就业”关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每一个有劳动能力又愿意工作的人都应有获得工作的权利,并且这一权利不因个人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国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歧视是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就业歧视则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减少应得的收入,丧失较好的工作机会,以致被剥夺就业的权利,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江淮法治》2012,(10):10-12
的人对于生命意义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和虚荣心理的索取追求。大多数虐杀动物的人不懂得“精神灵性”,“共同家园”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一个人类存在的更高层次。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所以,他们不把动物视为生命,他们肆意虐杀而眼睛都不会眨。保护动物,不仅需要唤醒人们的善心和良知,更需要的是法律的护航。  相似文献   

18.
"自然人"的社会与"自然人"的法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玉鸿 《法律科学》2006,24(4):3-16
现代化的法律语境之下,“自然人”还能否有存在的位置?当法律日益与人们的本性疏离的时候,这是否是一种可欲的法律?作为调整人的特定行为的规则,法律应当与人性、人的欲望与需求相联系。简单地说,法律应当为个人的自然生存留下特定的空间,为个人的自然性的保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一年一度的春节刚刚过去,人们开始从浓浓的节日气氛中苏醒过来,理性地思考。细心的人发现,有关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的“禁”与“放”,再次成了热门话题。无论是媒体还是街谈巷议,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谈到这个话题,有两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必须要被提及。一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烟花爆竹确实给很多华人带来了节日的欢乐,这种文化特征甚至使得纽约、悉尼等世界大都会也特别许可华人燃放烟花爆竹;另一个事实是燃放烟花爆竹所导致的严重危害,据公安部的统计数字,今年春节期间(正月初一到初七),全国因燃放烟花爆竹发生的火灾达到7117起,占全部火灾的41%,比去年同期增长50.7%,火灾导致多人死亡。正是这两个事实,使中国社会为烟花爆竹的禁与放发生了激烈的争议。一些人认为不应禁放,而另一些人则坚决主张禁止这种习俗,双方的道理似乎都很充足,谁也无法说服谁。  相似文献   

20.
杨宇立 《检察风云》2006,(13):54-55
文化是一种积淀,但是,当我们还在津津乐道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感恩文化时,却蓦然发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感恩”意识在许多人心里是那么的淡漠,甚至,很多善举遭遇了令人心寒的误解。是什么让人们变得如此冷漠?本期请来的三位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分析了感恩缺失的社会原因,进而呼唤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