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期间,美国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是苏联而非中国。冷战后,中国成了美国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冷战后,美国强化对华人权外交的根本原因是美国依然坚持冷战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冷战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法国《观点》杂志经济、政治评论家尼古拉·帕弗雷一篇题为《自由在欧洲,复兴在亚洲》的评论勾勒出20年来世界发展的图景,发现欧洲并没有因冷战结束而一飞冲天,相反,倒是亚洲在一场静悄悄的经济革命中实实在在地崛起了。他在评论冷战的后果时指出:“苏联的战败是真实的,但美国的胜利却是虚拟的,做一个令人头晕目眩的‘超’超级大国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3.
欧洲是当今多极世界中重要的一极,欧盟25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不相上下,在国际事务中,欧盟的作用与影响也日益显著。二战后,美国一直把欧洲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点。美国与欧盟是同盟关系,经济、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基本相同,但双方也存在深刻矛盾,主要表现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冷战结束后,由于失去了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这个共同的敌人,欧洲国家谋求成为独立一极的倾向增长,在一些问题上对美国说“不”,法、德不同意美对伊拉克开战即是一例。这种势头今后还会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湘潮》2007,(7)
二战结束后,随着东西方冷战格局的出现和升级,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欧洲、远东等全世界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在远东划分的重中之重自然是中国,这又必然涉及到美国、苏联、国民党、共产党这样一个的"三国四方"的复杂关系。蒋介石为其发动内战寻找后台,搞出了护权运动这场丑戏,进一步恶化了与苏联的关系,投向美帝国主义的怀抱。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代,美国人说,国家总统是高危职业,世界上最危险的总统,第一是美国的,第二是苏联的。如今,冷战已经结束20多年,专家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和俄罗斯总统,依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人,俄罗斯国家领导人依然排在世界刺杀名单的第二位。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冷战与中国的分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布赖恩·默里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本文是在他的博士论文(《西方与中国的现实主义:1945—1950年苏美外交与中国的内战》)基础上写成的,发表于《国际冷战史研究报告》1995年第12期。由于本刊篇幅有限,对文章部分内容和注释作了删节。冷战的结束和苏联档案的开放为人们提供了重新看待中国共产党人回忆录中关于苏联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的新材料和重新评估史学界有关“中国的失落”这一传统观点的机会。不幸的是,俄国人仍然极其敏感地对待这段历史。结果,苏联解密的有关中国的文件,就不如其所公布的有关欧洲和朝鲜的冷…  相似文献   

7.
冷战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出人意料地终结了,它给国际政治格局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也对中美关系造成了重大影响。本文拟从两国关系的战略基础、两国的矛盾与合作等方面来论述冷战结束对中美关系造成的影响。 一、冷战结束使中美两国关系的原有战略基础遭到破坏,新的战略基础尚未形成 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关系的战略基础之一是结盟反苏。苏联集团的解体使美国失去了冷战对手,使中国消除了最大和最直接的威胁,中美两国同时发现,双方不再像过去那样急切地需要对方了。主导两国关系的因素不再是第三国苏联,两国关系将呈直接的互动关系。由于两国…  相似文献   

8.
正确地认识和判断当前的形势,是确定当前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前提。形势,就是讲发展大势,讲矛盾。任务,就是面对发展大势,解决矛盾,从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一、多极世界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分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处于冷战状态。虽然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分裂,甚至矛盾尖锐,发生战争,但冷战体系还是持续了一段时间,直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体系瓦解,开始由两极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所谓两极世界就是两大力量集团的对立。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两极对立是最容易爆发战争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双重标准是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必然表现、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目标太高与实力不足之间矛盾的必然反映、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指导思想自相矛盾的必然产物。认识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双重标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实质,认识美国不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领导。  相似文献   

10.
1949年,国共两党的地位和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共成为全国的执政党,而国民党则退据台湾。从新中国成立到朝鲜战争爆发,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从紧张的临战状态转变为相对缓和的军事政治对峙状态,从国共两党的对抗演变为中美两国的对抗。形成这一局面,与当时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冷战策略发生重大改变,美国不仅不再只把欧洲看作冷战的重点,使亚洲成为美国冷战第一线,并且直接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这是形成台湾海峡两岸对峙局面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因素。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朝…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末,国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冷战对峙的格局。正在积极筹备成立新中国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着新中国第一次外交战略抉择:投向美国?倒向苏联?  相似文献   

12.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第三世界要富。”  相似文献   

13.
张树华 《党课》2014,(20):107-112
1991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20年前的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严重挫折,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历史表明,苏联解体是苏共后期丧失党魂、蜕化变质的结果。而戈尔巴乔夫盲目的政治改组和匆忙的民主化正是这一过程的加速器和导火索。2009年,美国苏联历史问题专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拥趸者史蒂夫·科恩在《苏联的宿命与失去的抉择:从斯大林主义到冷战》一书中写道,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进行的“民主化改革”,最终导致了国家解体和政权的瓦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双重标准是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必然表现、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目标太高与实力不足之间矛盾的必然反映、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指导思想自相矛盾的必然产物.认识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双重标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实质,认识美国不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领导.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2,(2):9-12
1991年12月25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标志着苏联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垮塌。想必那个圣诞节,“双喜临门”的美国人过得很开心。是啊,有什么理由不开心呢?苏联解体了,冷战结束了,和平美好的新生活就要来了吧?  相似文献   

16.
国际经济摩擦的新变化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利益的不一致性,各国之间的经济摩擦也日益频繁,并且经济摩擦的主体、内容、表现形式等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一、经济摩擦的国家主体范围扩大,程度加剧1.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愈演愈烈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由于失去了苏联这个共同敌人,美国与欧洲、日本的经济摩擦更显得频繁而剧烈。近些年来,美国与欧盟为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牛肉战、香蕉战、航空战…  相似文献   

17.
1991年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大部分渐渐淡出世界舆论的视野。但近年来,随着美俄在这些地区由地缘政治引发的争吵与争夺日益升级,尤其是在格鲁吉亚、乌克兰总统大选中的“和平演变”,世界的目光又被重新聚焦到冷战时期的这一热点地区。在格鲁吉亚的“天鹅绒革命”中,美国《华尔街日报》便曾评论:“冷战可能已彻底  相似文献   

18.
自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高调宣布“重返亚洲”以来,美国战略重心加速东移。但是,此战略重心,非彼战略重心。与20年前美国战略重心在欧洲、美苏冷战之时的情况相比,如今亚洲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同为美国战略重心,两者所处的大环境、构成成分以及对手之间的关系等,都有着重大区别。  相似文献   

19.
不断走向纵深的俄印军事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1月25日和26日对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陪同普京访问的有300多人,除了重量级的政府高官,还有一大批的金融界顶尖级人物,阵容十分强大。这是除了访问美国以外,俄罗斯海外访问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访问,凸显普京对印度的战略需求。冷战期间,苏联与印度形成了“特殊关系”。冷战后,俄印关系一度降温。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为了建立由美国主导的以“民主和人权”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秩序,实现美国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全球战略,巩固冷战成果、促进美国经济发展、保护美国安全、维护美国单极世界,适应“美国制下的民主”的国际战略需要,美国积极扶持南亚各国的“民主化”进程,这成为冷战后美国在南亚意识形态战略利益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