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孙媛媛 《小康》2024,(9):78-80
<正>梅贻琦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针对当时的中国教育旧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在教育已经“跃进”的今天来看,也是熠熠生辉。梅贻琦(1889-1962),祖籍江苏武进,生于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1945年筹备复校,继续担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中国台湾筹办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新竹清华大学前身)。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相似文献   

2.
大师的风度     
梁启超与陈寅恪同列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两人的友谊也很特殊。应该说,是梁启超最早把陈寅恪举荐到清华的。关于梁启超举荐陈寅恪的故事,人所共知。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立即决定聘请陈寅陪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热”已渐渐冷却,提起陈寅恪,或许人们会想起他那句洪钟落地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想起他的学究天人及“教授之教授”的称誉。不太有人会进一步留意他和他所处的时代到底是什么关系,也不太有人把目光投向他和他的同时代人。但离开了陈寅恪的  相似文献   

4.
没有刻意的“包装”,没有人为的 “炒作”,近年来,一个共产党员、公安民警和领导干部的名字在燕赵大地上被人们争相传颂。有人说他是“超人”,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可思议,难以置信;有人认为他是“怪人”,因为他的言行举止不合时宜,不近人情;有人说他是“铁人”,因为在他身上蕴涵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和热情;还有人说他是“奇人”,因为他的精神境界常人无法企及。但是更多的人说他是新时期的焦裕禄,说他是穿警服的孔繁森,说他是一个始终保持了优秀本色的、真正的共产党人。 他,就是河北省公安厅副厅长刘金国。 追寻着刘金国的足音…  相似文献   

5.
台湾有三家媒体最近作过民意调查,认为陈水扁“善变”、“没有原则”、“不讲诚信”的比率竟然高达四成五,远超过持相反看法的人十多个百分点。更让人感到可笑的是,今年二月间,“扁宋会”互换礼物时,陈水扁送给宋楚瑜的竟然是镶在玻璃框里的“真诚”两字。就因为陈水扁善变,泛蓝民众皆骂他是“骗子”,即便是泛绿民众,也有人谈起他时便摇头苦笑。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何以他会如此不堪?有人说他目光短浅,有人说他政治投机,还有人说他抗压性不足。这些说法都对,但都不够确切。据笔者分析,其实他是个“病人”,一个道道地地的“精神病患者”。就…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朱镕基总理在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体师生和清华其他院系学生代表作演讲时,谈到大家都非常关心的中美关系问题。朱镕基说:“目前中美处于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期,我们的观点是沉着应对,冷静观察。” “有人说,中国要靠美国,因为美国是中  相似文献   

7.
梅贻琦,教育界的名人,他的名字与清华大学是分不开的。实际上,他的后半生从北平到台湾新竹,就一直没离开过清华。  相似文献   

8.
付林鹏 《传承》2009,(7):38-38
陈寅恪先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狷介和孤傲。其实,他也有风趣和幽默的一面。1925年,陈寅恪进入了刚刚创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四导师之一(其他三位是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当时的清华,人才济济。陈先生在院中是最年轻的导师。他讲课,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旁通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并且庄谐杂陈。据说,  相似文献   

9.
济南有个李长水本刊记者杨屹泰有人说他运气好,有人说他是公安战线上的“能人”,也有人说,他是个“实干家”。但不管怎么说李长本的确是不同凡响,因为他走一处,红一片。济南有个李长水,今年56岁。在公安战线已经奋斗了30多个春秋,他中等个儿,“国”字形的脸上...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他“傻”:6家单位出高薪聘请,只要他点头,他便不再是拿几百元津贴的小兵。有人说他“痴”:军事素质强,文化功底好,考个警校不成问题,可他捷径不行,偏走“蜀道”  相似文献   

11.
自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直至逝于台湾,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而被清华学人深情地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和"两岸清华校长"。清华人对于梅老校长的崇仰,如一位校友所言:"清华人对梅先生孺慕情深,像听戏的人对梅兰芳一样入迷,我们却是另一种梅迷。"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继承了钱谦益“以诗证史”的方法,视唐诗为难得的信史。钱钟书则认为“诗史说”是一个偏见,不能因为诗中纪事在史书上信而有征就断定诗有价值,他认为有些被称为“诗史”的作品其实并不真实,并且诗歌并不能完整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当时的风气中,钱钟书提出对“诗史”说的批评意见,可视作一种文学思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著名教授,陈寅恪的治学风格与蒋廷黻所倡导的“三个并重”的清华“新史学”取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陈寅恪的治史取向和方法特征体现在:具有中西兼综的学术视野和多种语言文字能力,能够广泛使用中外史籍材料和各种语文工具来研治历史,强调史料是治史的基础,反对脱离史实的“微言大义”;既精于考据,又善于会通和综合,主张在史实中求史识,能够在考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性见解;既能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的发展演变,对以社会科学方法治史持肯定态度,同时又强调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反对以西方的理论假说对中国历史作任意解说。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陈寅恪既是清华“新史学”取向的同道者,也是“新史学”方法的践行者,陈寅恪及清华史学共同体的治学取向与方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20世纪大学史上,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可谓备得“身后荣耀”,一句“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名言几乎使他与蔡元培先生比肩而立。而实际执掌北京大学20年之久、且在西南联大时期与梅校长共度时艰的蒋梦麟,相形之下就显得逊色。他最终不无尴尬和酸楚地被迫离别北大,乃至脱离教育界。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先生是海内外知名史学大师。他家学渊远,又游学日、德、美等国长达16年,通晓10多国语言及蒙、藏、波斯、西夏等文字,尤其精通梵文。陈寅恪的才学,当年梁启起先生推荐他任清华大学研究所教授的事可见一斑。当时陈寅恪既无博士、硕士学位,亦无专著,可梁先生对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曹云祥说,自己亦无博士学位,虽著作等身却还不抵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清华就这样聘了陈寅恪。陈先生一向崇尚学术自由,坚守独立精神,不肯随俗俯仰,迎合潮流,故虽然学术成就极大,却长期备受冷落。他晚年失明,眼前一片黑沉。是黄萱担任  相似文献   

16.
今年1月13日是叶企孙师逝世35周年,《民主与科学》杂志约我写稿纪念叶企孙,主编对我说:“纪念叶企孙先生对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对我们和下一代人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深有同感。去年9月东直门中学举行开学典礼,特请叶铭汉院士和我参加,校长说:  相似文献   

17.
便衣警察     
村里绝大多数人姓牛,论辈份牛二也比较高,加上他长得老相,人们大多称呼他牛二爷。牛二爷说他儿子是警察,村里人都不信,有人甚至还以嘲笑的口气问他:“你说你儿子是警察,咋从没见他穿过警服?”十二爷一听这话就气,反问:“你说不是警察,那是什么?难道他还会骗人?”因为警察吃香,社会上也确有冒充警察行骗的人。但十二爷相信儿子阿兵不是那种人。阿兵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好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年年都被评为优秀。大学毕业那年,因为品学兼优,留在了京城。参加工作五年了,也只回过两次家,都是匆匆忙忙的。阿兵说是…  相似文献   

18.
晓玲 《今日广西》2008,(19):41-41
有人说,李阳是中国教育产业里的比尔·盖茨,因为“李阳疯狂英语”让世界语言教学界为之疯狂:也有人说,李阳现象是一种哲学,他的哲学就是让哈佛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让“海归派”匪夷所思;中国著名策划大师王志纲先生则说他是一场革命,革命就是对传统的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19.
北平解放以后,军管会接管了学校。1949年5月9日,清华大学领导班子进行改组,由叶企孙、冯友兰、陈岱孙、周培源等九人组成校常委会,叶企孙被推作主席,主持校务,周先生出任教务长,费孝通和钱伟长做副教务长。改组后的校领导班子成员都是老的清华人,具有过渡性质。校务委员会主席叶企孙  相似文献   

20.
说起肖汝亭是见仁见智,有人说他是作家、是诗人;有人说他是书法家、是画家,有人说他是摄影师、是收藏家,有人说他是艺术家、是策划大师,也有人说他是社会活动家、是大能人……我一直称他为“雅玩大家”。他却幽默地称自己是一个杂家,肖汝亭是名副其实的大家、杂家,而且极具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