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不是一个抽象的范畴,物质是在感性对象性关系中确证的现实存在。物与物的对象性关系确证物质的自然维度;人与物的对象性关系确证物质的实践维度;人与人的对象性关系确证物质的社会历史维度。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是多维统一的总体,必须全面解读,既要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又要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只有正确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才能正确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实践概念先后经过了提出、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马克思最早是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实践概念的初步设想,但其在历史领域里仍属于唯心主义。直至马克思把社会生产看作实践的基础之后,其实践概念才从唯心史观,过渡到认识论意义上的一般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并最终转向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 相似文献
3.
对“人是什么”的分析与解读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然而早期的马克思在对“人是什么”问题的思考上还深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对人的理解还停留在“抽象的人”的水平上。但是在经过一番艰辛的探索之后,马克思开始立足于现实的人,并对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即物质生产方式以及由它决定的人的社会属性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人的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了对人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4.
完整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首先要从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辩证法这四重维度入手,由此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政治性及其现时代发展和价值。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辩证法这四重维度看,马克思在对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批判和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总体性与特殊性存在的蕴涵,意识形态的虚假与真实及其他相关蕴涵,意识形态的先导、维护或批判功能的蕴涵,意识形态的过程性与相对独立性的蕴涵。 相似文献
5.
6.
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不懂得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在于,它使哲学从"天国"返回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根基的现实生活世界。以"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把哲学置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人的活动创造的生活世界基础上,实现了哲学从"本体论"世界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7.
8.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凸显马克思实践哲学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确立出发,梳理了马克思扬弃传统实践观,建立科学实践范畴的理论发展过程,阐释了马克思实践哲学所具有的世俗性、批判性、历史性的理论特点。任何理论的价值都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能够更好地以理论的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性不能仅仅从认识论角度去理解 ,而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功能在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充分体现了实践在人类世界中的地位和意义。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现实世界的基础和本质。科学地把握这一功能 ,对于理论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6)
国内外学界认为,在意识形态概念问题上"列宁与马克思是对立的",这实为似是而非的误读。原因在于:一方面,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仅指"虚假意识",而是具有多重复杂的含义。另一方面,列宁在描述性意义上,以中性的意识形态概念指称为"社会意识形式""统治思想",研究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功用、根源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强调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在否定性意义上,以作为批判性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的意识"来界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提出并强化"科学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在肯定性意义上,以"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来定位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提出了如何加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和策略等。澄清这种误读,不仅可以对诸种学术误读进行有力回击,而且有利于充分把握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发挥其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文中简称《提纲》)由于实践的契入而成为马克思实现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标志。马克思的《提纲》是在工人革命运动与批判旧哲学的历史背景下生成的,因而其自身蕴含着深刻的实践性。新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以及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提纲》展现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它们从三重视维反映着马克思的实践观向度。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进入攻坚、社会全面转型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考量《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对于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性,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2.
王荣江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20(3):41-44
马克思的认识论是从"贫乏的人类本性依存于物的外在性"这一基本设定出发,将人置于必须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历史过程中而展开的.其中,历史的实践及其结果的劳动产品既构成了现实世界又构成了对它的认识,认识在连接主客体的历史实践中得以确立、展开和辩证发展.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有多角度的解读,但从人文主义层面的解读却很有限。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核心在于它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强调实践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存在,这是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对人的本质的体现,这是哲学实践观的一大突破;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的科学性使其成为人类未来走向全面自由的思想指针。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经过漫长的演进,最终确立起科学的实践自由观。科学实践自由观视野下的自由范畴中内含了自由实现的三个维度和两个层面。从这样的立体思维出发重新思考和整合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分工、劳动的异化和扬弃、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自由时间的增长以及自由人的联合体等问题的相关论述,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人类自由实现的具体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5.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其哲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实践理解为一种“活动关系”,使实践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成为人的生存方式、认识方式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马克思的实践不是停留在形而上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最终目的不仅是要解释世界,还要改变世界.因此,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被赋予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国章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18(6):21-25
现有教科书对实践概念只是给出了抽象而笼统的诠释 ,模糊了马克思科学实践概念的原有之义。马克思哲学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与人的社会现实的生存状态紧密地联系起来 ,尤其是与现实社会的人所进行的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联系起来。马克思哲学科学的实践概念应当是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科学哲学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发展,逐渐显示出了其二元论矛盾的局限性,而当代科学论(后SSK)的实践科学现的转向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谋而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显示出了人的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实践不仅是生活世界的本体论基础且是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后SSK从只关注知识的科学转向作为实践的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实践存在方式的混合本体论,在方法论上从对作为知识的科学的表征性语言转向对处在当下实践的科学的操作性语言分析,在科学进步上强调真理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以及实践基础上的各种异质因素冲撞的偶然凸显性和动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
世界概念是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从"世界概念的历史演化"、"实践概念的三层内涵"、"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即‘改变世界'"三个方面来看,马克思哲学的世界概念具有实践性、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独特内涵.马克思哲学的世界是历史中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20.
思维方式有形而上学式的和辩证法式的,形而上学思维法虽有其合理性但自出现就有其先天缺陷,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则是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的摒弃及超越。从辩证法的抽象演进过程中,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思维方式是"无人身理性",其本质没能够逃脱"柏拉图哲学注脚"的枷锁。马克思哲学引进了一个根基性有参量就是社会实际,指出社会实践是个发展过程,进而树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实践辩证法思维方式。该思辨方式强调思维和存在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将其矛盾解决,这就优越于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知性,突出了马克思哲学把社会实践作为基础本体论改革的价值和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