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50年代初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及外交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兵朝鲜是 5 0年代初中共中央决策层的重大抉择。这一决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史料已经表明 ,中国出兵朝鲜是在苏联和朝鲜方面的主动请求下 ,本着国际主义原则 ,结合中国安全形势的具体需要而制定的战略计划。中国出兵朝鲜挫败了美国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 ,鼓舞了民族士气 ,推动了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抗美援朝战争之前的世界格局中,美国居于西方“盟主”地位,美国的政治影响力很强。抗美援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军事实力,降低了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分量,变动了美国在东西方的力量分布,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个相互对抗的力量在欧亚两洲形成均势,社会主义力量得以增长,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日本投降后,美国政府不间断地派遣驻华大使访华,了解中国国内环境,继而不断调整对华政策以帮助蒋介石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并以"调处"为名,积极援助蒋介石部署内战,然后公开大规模地出钱出枪出顾问帮助蒋介石进行反革命内战,妄图消灭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以控制全中国。"扶蒋反共"政策实质上是美国霸权主义政策,把中国变成美国的半殖民地或附庸国,将中国作为美国支配亚洲进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美国支持的蒋介石政权进行了四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有效地限制了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范围和程度,把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赶出中国大陆,使战后美国的侵华政策宣告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4.
依据互联网与社会运动的分析框架,即政治机会结构、动员结构和框架过程,考察墨西哥萨帕塔民族解放运动、美国前进网抗议行动、独立媒体中心反全球化行动后,得出的结论是: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互联网为社会运动提供了新的国内与国际政治机遇,全球范围内的动员更为便捷和有效,创造了新的动员方式,打破了现有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5.
1918年1月,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相遇。立足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的北大,陈李二人并肩走在时代潮流的最前面,孜孜探索着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之路,共同成为中国最早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20年1月,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开北京南下,由此谱写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佳话。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具有重要影响,而反共主义则是其中的一个重点。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反共主义经历了一个很长时期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还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长期性、顽固性;波动性、反复性;复杂性及范围广泛。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的关系,包括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从而制定相应的国家安全政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将对促进中美两国的交往达到双赢,并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英国对华政策冯仲平袁晓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到一年,中国大地上战火再起。蒋介石妄图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内战。与此同时,英美等西方国家同苏联的关系日趋紧张,冷战序幕已经拉开。美国出于反苏反共、称霸全球的需要,在中国采取了支持...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过程中"北上抗日"政策重心随中国革命的发展有所调整和变化。在红军长征之前,面临着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和疯狂围剿,中共提出北上抗日的号召与"反蒋"联系在一起,抗日是为了民族解放,反蒋则是为了人民解放。红军在长征途中重申了北上抗日政策,基本延续了长征之前的政策部署,除了反蒋之外,重点还在于确定了北上的前进方向,以统一全党的思想。长征之末,日本侵华变本加厉,国际局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共放弃了反蒋,提出逼蒋抗日的政策是根据中国革命实际所作出的决定。  相似文献   

9.
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本土,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时候,爆发的一次大规模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它吹响了民族解放的号角,推动了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毛泽东曾经指出:“一二·九”运动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继承和弘扬先辈青年的光荣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2月,国民党在美国反华势力的支持下,相继将“政府”及中央党部迁至台北,继续维持一个“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架构,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由于美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使这个纯粹的内政问题变得错综复杂。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夙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世界潮流中的中国与美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国际秩序的深刻变化,突出地表现为联合国的建立及联合国与美国的关系。尽管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的作用相当有限,但其权威性越来越普遍和有效。当今世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已经不能象20世纪初的西方列强那样一统天下。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趋于增大。推动国际秩序变迁的深层动力是民族解放运动、多极化、和平与发展、全球化等世界潮流。中国是世界潮流发展和国际秩序变迁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世界潮流发展和国际秩序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它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积极作用将越来越有分量。  相似文献   

12.
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都是通往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两者的关系在《共产党宣言》中进行了双重表达。一方面,在“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一章,马克思、恩格斯以阶级分析方法为中心,认为民族解放从属于阶级解放,不用作为独立的政治运动进行,可以在阶级解放过程实现,提出“工人没有祖国”的著名论断。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以波兰问题为中心进行历史考察,发现英国无产阶级并没主动承担推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历史任务,波兰等被压迫民族率先实现民族解放是进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基本前提,在“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提出了民族解放可以独立于阶级解放。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关系的双重表达具有各自的理论适用范围,辩证统一于人类解放的总体逻辑。从人类解放的高度把握双重表达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关心台湾问题或中美关系的人们,可能对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台湾实行的“撒手政策”留有深刻的印象。美国一改二战后深深卷入中国内战、扶蒋反共的政策,决意停止对败退到台湾的蒋介石政权的援助,甚至一度准备坐视人民解放军渡海东下。究竟是原因导致了美国政府采取了上述政策?如何评价这种政策?这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尼克松是在第一个任期内的最后一年1972年访华的。希望连任的尼克松,对此寄予厚望。他认为:与中国改善关系,能够大大加重美国在全球战略格局中的分量,因而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而他同样受到国内反共及反华势力的强大压力,以及“老朋友”蒋介石的指责。何况由于越南战争,尼克松在美国已很狼狈,严酷的形势不容许他犯下大错。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无法避绕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民族主义的动机——挽救民族危亡,拯救百姓于水火——成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传播,并且推动马克思主义超越其他社会思潮而发展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从坚定爱国主义、批判大亚细亚主义的立场出发,到提出以民族自决、民族解放为基础的新亚细亚主义,李大钊逐步实现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从民族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外交文选》,收入了周恩来同志自1949年至1975年关于外交方面的80篇重要著作,其中有十几篇直接论述民族解放运动和第三世界。在其他一些文章中有不少也间接论述到这个问题,内容深刻、丰富。在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宪政运动的首倡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历程中,与不同的政权形式相匹配,曾经有过四种“统一战线”的称谓,即“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民族解放统一战线”,使具有中国革命传统的宪政法制理念得到真正复归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改革开放时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恢复了中国革命传统的宪政理念,并通过“82宪法”序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爱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8.
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全球化"这个词语,但全球化思想却早就蕴含在马克思、恩格斯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的有关各国的政论性文章中。如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方式规律和危机普遍性的考察分析;对资本主义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无情揭露批判;高度评价世界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捍卫被压迫民族的合法权益;提升并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与社会革命思想等内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对高校培养大学生全球化意识、国际化思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压迫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说明了要彻底消灭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实现民族自决,必须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奋斗;必须在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斗争中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0.
1950年至1953年,沿河县委和县政府在参加抗美援朝的同时,完成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秋征等五大任务,进行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迅速恢复了解放前夕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