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中国农村改革20年来取得的成就,剖析了农村改革现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思路。作者认为,从土地承包过渡到土地租赁只是一步之遥,官方将土地承包期由15年延长至接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政策,有利于承包制向租赁制过渡。  相似文献   

2.
《探索》2015,(4)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中国化的发展有着鲜明的逻辑进路,紧密地契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土地政策法规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政策的主张,完全合乎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中国化的演进逻辑,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拓展农民土地权益实现途径、加快土地流转必然是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农民地权改革经历了30年的进程。家庭承包制解决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中国当代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突破家庭承包制的路径依赖,重新进行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赋予农民长久不变的、严格受法律保护的土地产权,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改革以及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土地所有权政策经历了从没收一切土地归国有的政策,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国有政策,再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农有政策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演变过程。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不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所有权政策,为根据地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向前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四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在福建龙岩的土地改革,是其在大陆统治时期及少成功的地区之一,但这并不是国民党土地政策的成功,而是建立在共产党土地改革成果基础上的一次特例.事实证明,只有彻底改革土地所有制,才能解决中国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6.
四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在福建龙岩的土地改革,是其在大陆统治时期及少成功的地区之一,但这并不是国民党土地政策的成功,而是建立在共产党土地改革成果基础上的一次特例。事实证明,只有彻底改革土地所有制,才能解决中国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土地所有权政策经历了从"没收一切土地归国有的政策",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国有政策",再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农有政策"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演变过程.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不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所有权政策,为根据地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向前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共产国际为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由于对中国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不了解到比较了解的过程,因此共产国际所制定的中国土地政策出现了曲折和反复,即从脱离中国社会实际到比较符合实际,后来又严重脱离中国实际而机械套用俄国土地政策模式,致使大革命后期土地革命无法开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社会中最根本的问题。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关系到王朝的兴衰更替;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是国民革命必须解决的中心。因此解决土地问题,成为中国历代政权最重要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更是十分重视土地问题,长期以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动了多次土地革命和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冯进 《党史文苑》2004,1(8):41-44
共产国际为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由于对中国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不了解到比较了解的过程,因此共产国际所制定的中国土地政策出现了曲折和反复,即从脱离中国社会实际到比较符合实际,后来又严重脱离中国实际而机械套用俄国土地政策模式,致使大革命后期土地革命无法开展.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牛鼻子"。"三权分置"是党的"三农"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对稳定农民家庭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土地要素功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通过完善农地产权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及配套制度和措施,通过立法赋予农民充分的土地财产权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政策执行力,推进农地"三权分置",为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兵团党委<关于深化团场改革的意见>、<兵团团场土地承包经营合同规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意见>文件的出台,为解决当前兵团团场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规范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提供了政策依据,有利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将促使团场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更加法制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初级行动团体"(资产阶级)从近代中国土地制度非均衡状态中预见到土地制度变迁的潜在的利益,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变革方案。然而,当国民党取得政权后,南京国民政府作为"次级行动团体"在强制性地推行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中,因为其统治集团自身的利益偏好、官僚机构问题、集团利益的冲突等因素,使土地政策、法规在制定中偏离方向,在执行过程中扭曲变形,从而导致土地制度改革在实践中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党在20年农村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基本政策,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必须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定农村基本政策,核心是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保证农村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也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现在一些地方土地承包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出现随意缩短土地承包期、收回农民的部分承包地、集体多留机动地高价发包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认识上有偏差。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关键要解决好干部的认识问题。党的农村政策必须坚持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5.
悦读     
正改革《直面中国土地问题》作者:刘守英荐言: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同时又是争议很大、难以达成共识的议题。本书是作者近三年来对中国土地重大问题的分析与总结,包括农地制度的选择与变迁、宅基地制度的选择与变迁、农地转用制度的选择与变迁等热点问题,并且提出土地问题只有回归常态,土地制度改革才能向前推动,现代土地制度才能构建起来,社会才有可能正常起来。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就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土地政策,在这期间虽然也出现过波折,但是不能否认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打破原有的人民公社时期体制,把中国的土地政策推进到了改革阶段,从包产到户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发展与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稳定,对当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秦岭 《唯实》2005,(9):68-71
承包期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它绝不是农地制度改革的终结,而仅仅是改革的开始,还需要不断修正与创新.只有不断增进土地调整的效率,修正其缺陷,才能促进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秦岭 《唯实》2005,(8):68-71
承包期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它绝不是农地制度改革的终结,而仅仅是改革的开始,还需要不断修正与创新.只有不断增进土地调整的效率,修正其缺陷,才能促进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农业土地政策是国家土地政策的主要内容。农业土地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一种理想的结果,这种理想结果最终是要提高土地利用中农民与全社会的福利。本文拟从分析我国农业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入手,探讨现行农地政策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农地政策的几种设想,以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一、我国农地政策的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地政策的演变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一)改革开放前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这一时期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土地的农民私有制(1949—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20.
江夏 《理论导报》2008,(11):7-8
十七届三中全会有关农村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政策指向   两个"最严格的制度"相配套,土地管理更加严格规范记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各方面对下一步农村改革的议论集中在土地制度上,国内外有很多猜测,各类媒体也是持续热炒,这个话题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