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公元前202年,垓下一战,刘邦战胜"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中国.2月初三,刘邦正式即位称帝,定都洛阳.5月,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宴会,庆祝全国统一.会上,刘邦让群臣畅所欲言,找出汉胜楚亡的原因.王陵首先说:"陛下平时待人傲慢无礼,动不动就发脾气,但是,赏罚分明,量才授职,能把城邑封给有功之臣,所以将士都愿意为您效劳.  相似文献   

2.
正1960年,开国总理周恩来为审查出国节目,来到北京新街口总政排演场观看演出。观看节目时,他曾对《霸王别姬》及项羽其人作过精彩的即时评论。为我们留下了精妙的"一"字评。全剧开始刘邦发兵攻打项羽,接下来是项羽金殿议事。群臣根据不利形势纷纷谏阻项羽出兵。项羽不听劝阻,决意出战,宣布"退班!"戏演到这里,周总理说:"一言堂。"待项羽回到后宫,虞姬继续规劝,千万不可发兵,以防误中刘邦奸计。项羽不容分说:  相似文献   

3.
项伯式报恩     
项羽的小叔项伯,一生没干出啥名堂,没有在<史记>中单独列传的资格,他的事迹多散见于他人的纪、传里.其中唯一值得一书的便是报恩. 公元前206年,刘邦抢在项羽之前进入关中,按楚怀王与诸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协约,秦始皇赢政爷儿俩坐过的龙椅,就是他的啦.不料,正当他忙着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封存秦宫珍宝、大做登极的准备时,项羽率40万大军赶到关中,令全军于次日向刘邦发起进攻,欲将其一举灭之.刘邦的兵力仅有10万.项羽若发起攻击.刘邦必一败涂地,老命难保.  相似文献   

4.
正据《史记》《汉书》载,萧何原为沛县一文吏,与亭长刘邦友善,后辅佐起义的刘邦。无论刘邦队伍在草创之际,还是任何危急之秋,在许多将士动摇甚至逃跑之时,萧何一贯顾全大局,维护大局,忠心耿耿,别无二志。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了项羽,统一了  相似文献   

5.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政法合一,各地行政官员同时也是司法者。官吏们升堂审理案件时,公堂正面总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明镜高悬”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怎么来的呢?据东晋葛洪著《西京杂记》载: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灭秦争霸。刘邦率军进入秦朝都城咸阳,在皇宫里,他看到无数的珍宝奇物,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6.
徐鸣 《世纪风采》2006,(10):1-1
“自古彭城列九州”。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都,人文荟萃,英雄辈出,谱写了楚汉相争、三国交兵、徐州会战、淮海战役等壮丽的史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承,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正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发话说,大家实话实说,我为何能得天下,项羽为何会失天下?部下回答不得要领,刘邦干脆点破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这番话,后来就成为"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最好注脚。但是,这里说的还只是"得人才"的功利  相似文献   

8.
霸王,即楚霸王项羽(前233-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西七里)人.楚将项燕之孙.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项羽24岁时,跟随叔父项梁斩会稽守殷通起兵反秦,为裨将.前208年,楚王任命项羽为次将、封鲁公.与末将范增在上将军宋义的统率下救赵.行至安阳,宋义逗留46日不进.项羽斩宋义头,拜上将军.悉引兵破釜沉舟救赵钜鹿,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击破秦军,项羽威名天下,始为诸侯上将军.率各路诸侯军西进消灭秦军有生力量,收降秦大将章邯后,直取秦都城咸阳.大军走到函谷关时,刘邦已占领咸阳,并派兵守关阻挡项羽入关.项羽大怒,破关而人,率40万大军在新丰鸿门安营下寨,准备第二天早晨一举消灭刘邦驻在霸上的10万军队.由于项羽的叔父项伯为报张良活命之恩,走露了消息.张良为刘邦出主意,解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攻入咸阳,把秦王朝的重宝财物府库封存起来,不收受百姓送给他的牛羊酒肉,实行约法三章,还军霸上。刘邦此举使得“秦民大悦”,却引起了项羽手下主要谋士范增的疑惧。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今闻其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小”。范增的分析是深刻的。这种从一个人的生活作风判断其政治志向的观察问题的方法,对后人启迪非浅。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一个政府、一个官员在行为上是否廉洁,关系到能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关系到他或他所代表的政府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只有政府及其官员廉洁,政权才能巩固,天下方能长治久安。宋朝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明代海瑞把官吏清廉与否,与皇朝“立千百年基业”、“求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爆发。一方是西楚霸王项羽,拥兵40万,坐拥西楚富饶之地。一方是汉王刘邦,拥兵仅10万,根据地也很清寒贫瘠。力量对比如此悬殊,胜负似乎已见分晓。但最终结果让人震惊不已——项羽自刎。刘邦称帝。项羽自刎前长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真是天亡项羽吗?非也。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伺;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相似文献   

11.
《党的建设》2010,(12):54-54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春秋时期,孔子在这里删诗书、修《春秋》,并首先开始私人讲学。据史料记载,在孔子辞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旧居改建为祭祀孔子的庙宇,藏孔子的衣冠、琴、车和书,每年祭祀。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用太牢之礼  相似文献   

12.
刘腾 《前线》2020,(3):86-88
秦汉之际,群雄并起,其中以刘邦和项羽两支力量声势最大。最终,布衣出身、文不能书、武不能战的刘邦竟然打败了出身将门、深谙兵法、身经百战的项羽。刘邦在总结战胜项羽的经验时说:“能够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能够镇守后方,安抚百姓,提供军饷,使粮食源源不断供给到前线,我不如萧何;能够带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只要发挥他们的长处,就能夺得天下。而项羽呢?他手下仅有一位谋士范增,却既不信任也不重用,这便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拉锯性战争。战争双方的主帅,一位是西楚霸王项羽,一位是被项羽封为汉王、后来成为汉高祖的刘邦。楚汉相争开始时是楚强汉弱,而最终的结局则是刘邦"得天统"。汉武帝时司马迁写《史记》130卷,排在前面的12卷本纪写的是黄帝以来最高当权者的历史。本纪第七和本纪第八分别写项羽和刘邦。由此可以看出项羽、刘邦的历史地位和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喜欢谈论刘邦的文武大臣,尤其是陈平和周勃。陈平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与张良并称为“良平”。他原是项羽的人,后来投奔刘邦,刘邦摒除谗言,对他很信任,陈平也多次为刘邦出好主意。1965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听取罗瑞卿总参谋长汇报关于诱敌深入的备战方案时,他非常高兴地说:就是要诱敌深入。毛泽东即兴谈起自己的读史感受:“我最近研究历史,古今中外,凡是诱敌深入的,就把敌人歼灭了;凡是开始打了胜仗,兴高采烈,深入敌境,就打败仗。”又说:“刘邦也是轻敌冒进,被打得大败,差一点被敌人捉住。一次是…  相似文献   

15.
会不会用人是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古今中外都是这样。刘邦在战胜项羽之后总结经验说,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张良、萧何、韩信,但是能够很好地使用他们,就夺取了天下;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信用,是他失败的原因。毛泽东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  相似文献   

16.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普天之下无人能敌,结果 却落得乌江自刎,原因何在? 项羽至死也没弄明白,他到底失败在什么地方, 还以为: "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反观刘邦,本 领不仅不如项羽,甚至赶不上张良、萧何、韩信这 "兴汉三杰",但在楚汉争霸中,却最终打败项羽,夺  相似文献   

17.
报刊文摘     
1960年,周恩来总理在总政排练场审查出国文艺演出节目,对京剧《霸王别姬》及项羽其人,有过一针见血的评语。有趣的是,每句评语都不过三四个字,而且皆以“一”字打头。当戏演到项羽不顾形势,不听劝阻,决意出战时,周恩来评道:“一言堂。”项羽回到后宫,虞姬继续规劝:千万不可发兵,以免中了周恩来“一”字评霸王。刘邦奸计。但项羽不容分说,回绝道:“孤意已决,明日发兵!”周恩来评道:“一家之长。”演到项羽孤军深入,落进了刘邦设计的埋伏圈时,周恩来评曰:“一意孤行。”项羽终于被困垓下时,周恩来评曰:“一筹莫展。”当虞姬备酒,项羽吟唱“力…  相似文献   

18.
具圣姬 《世纪桥》2010,(17):32-32,37
汉高祖刘邦具有着很强的领导能力,具有领导者的素质。他信任人才,重用人才,能充分动员他们的积极性,又能暗暗警戒和统领全局。于是当时天下英雄豪杰都投奔到他手下,组成了最优秀的团队,并且最终打败了项羽,走向了全面的胜利道路。刘邦也认为自己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知人善任"。  相似文献   

19.
漫画幽默     
漫画精品把某些不合理的规定称作“霸王条款”真是没什么根据。项羽是个粗人,大概想不出“最终解释权在本公司”那种小伎俩。秦朝末年,诸侯纷争,本来大家有约在先:谁先打进咸阳谁为王。刘邦首先攻进了秦都咸阳,结果项羽不仅不让人家当大王,还差点杀了人家,这就太霸道了。而刘邦  相似文献   

20.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总结其战胜项羽的原因时,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大意是:论出谋划策我不如张良,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安邦治国我不如萧何。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之杰,但我能用他们。项羽也有个能人范曾却不能月用,所以我能战胜项羽。 刘邦善于识才,堪称伯乐。然而他更善于用人则超越了伯乐。伯乐因能识千里马而久为人们称道,但细想之,其相马之道可谓狭隘。千里马征战杀场大有用武之地,而普通作为牲口驯养的马也不乏“干才”,或善拉车,或善犁地,或善爬山等等。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