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缘学的发展与中国的地缘战略——一种分析框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地缘学研究在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上的新发展,中国的地缘战略应包括地缘政治战略、地缘经济战略和地缘文化战略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应从全球、地区和周边三个层次上地缘空间的实际状况出发,明确界定中国的核心地缘利益、主要地缘威胁与挑战以及应对地缘威胁与挑战的战略手段。中国地缘战略的基本特性在于内外结合、由内而外。在周边层次上,中国地缘战略应强调以统一、发展、稳定为基本取向,在地区层次上应突出以合作、稳定、整合为基本取向,在全球层次上应突出以和平、合作、和谐为基本取向。总体上,中国应结合地缘空间与地缘战略的特性和取向,制定和推行合作性参与地缘战略。  相似文献   

2.
宋德星 《国际展望》2024,(2):1-23+161
在动荡变革期,国际权势在国家之间、国家之上和国家之下均呈现出分散化趋势,其催生的普遍焦虑情绪使当今时代称得上是一个“战略焦虑时代”。同时,美西方基本国际态度的嬗变和以民粹主义为表征的自利化战略倾向,直接冲击着国家间关系。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发生了由陆向海的历史性转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海洋国家对华联合阵线的形成。上述战略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中国国家大战略的缔造必须高度重视国内发展,这是其赖以成功的基础,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外部战略环境的优化问题,并切实增强战略思辨性,客观理性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掌握好力量运用的艺术。因此,在中国国家大战略的缔造过程中,需要对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都予以足够重视,并将其视为一个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从而确保其内在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地缘政治风险由地缘因素引发,是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对海外特定地理空间的开发、塑造、竞争或控制造成该地区既有地缘利益结构发生变化而引发的国际政治风险。其生成机制主要包括大国间的战略竞争、海权与陆权力量的斗争、地理敏感地带引发的博弈、地缘经济竞争等。海外重大项目也会改变各种地缘因素,打破原有地缘利益结构的平衡,从而引发地缘政治风险。其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观念、思想之争,以及时代变迁所引发的时代精神、国家心态的变化。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地缘政治风险已对中国和平崛起和企业"走出去"构成实质性障碍,为此亟须提升地理安全意识,要客观评估地缘政治风险,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设立地缘政治风险评估标准,制定防范和管控地缘政治风险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及行动是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的主动作为,意味着技术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的脱碳变革。大规模"碳中和"行动通过地理因素、外交政策对地缘政治产生深刻影响。当前,部分"碳中和"行动已产生显著的地缘政治效应:"碳干涉"频繁出现,碳边境税或将出台,以天然气和氢能为重点的能源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大国强化了对关键矿产资源的控制,区域电力一体化在多地兴起。整体上,"碳中和"行动对地缘政治产生非线性影响,既创造了合作机遇,又具有驱动权势扩张、引发资源竞逐和规则对冲的破坏性影响;碳元素的地缘政治角色凸显,相关议题的能见度迅速提升;空间维度的作用不断强化,地缘政治正产生新的权力想象;人类世现实主义的政治逻辑业已出现,大国政治特征更加突出。在中美欧的气候治理合作中,"碳中和"未必会成为促进大国关系向好、塑造良性互动的契机,其所引发的地缘政治变动可能加剧大国博弈。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的崛起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对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以制定合适的地缘战略,对中国而言越来越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主要从权力视角、空间结构主义视角、冲突视角和绝对主义视角来解读国际关系的发展。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又衍生出地缘经济学、批判地缘政治理论、文明冲突论、网权论、天权论等,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权力内涵的多元化,非地理空间重要性的凸显,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地缘政治理论本身具有西方话语色彩,理论发展的目的均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特别是与国家地缘战略的制定紧密相关。因此,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和国家利益,我们需要合理吸收有关地缘政治理论的内涵,在发展中国地缘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中国的地缘战略,明确地缘战略目标,动态评估战略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战略手段,实现中国地缘战略的系统性提升。  相似文献   

6.
丁新 《当代世界》2016,(3):34-37
正人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影响最为关切的还在于大国关系,大国关系也是决定"一带一路"倡议成败和走向的关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相关的研究非常多,单边视角多集中于中国的外交理念,而双边和多边的视角则集中于经济领域的合作前景,却很少有基于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这两大传统视角的相关研究。人们似乎在避免将"一带一路"倡议政治化、战略化和中国化。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基于地缘概念提出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与地缘战略相结合的视角,对大国角逐中亚的历史、现实与前景进行考察,着重分析各大战略力量特别是美俄在中亚的竞争与合作,探寻大国间的互动与影响。当前的大国角逐既是历史上中亚霸权竞争的延续与扩展,又具有全新的地缘战略内涵,中亚自主性力量的苏醒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地缘战略意义。本文还力图对此种背景下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作出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8.
2014年初以来的乌克兰危机充分反映出美俄两大国的地缘战略优势与劣势。美国认为克里米亚入俄是俄罗斯对冷战结束的报复,但美国在诸多限制条件下不敢轻易对俄罗斯进行军事打击,暴露出其海权的有限性。俄罗斯虽然在冷战后国力下滑,但应对乌克兰危机这样的周边地缘政治博弈仍游刃有余,体现出其传统陆权的优势,并希望利用本次危机阻止甚或扭转冷战结束以来西方不断在东欧压缩其战略空间的态势。由于军事冲突得以控制,美俄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地缘战略博弈发展到地缘经济领域。俄罗斯利用乌克兰对其经济依赖的加强,对乌东部地区实施援助。美国则派出专家帮助乌克兰实施经济改革,促使其进一步倒向西方,同时与欧洲共同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面对乌克兰危机中大国地缘战略博弈的新态势,中国应当积极谋划自身周边外交,落实新一届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周边外交和经济倡议,扩大经济影响,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9.
当前全球能源治理格局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供需结构的转变,这一变化对全球主要大国地缘博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大国围绕能源供应、控制能源战略通道、影响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等展开竞争。此外,全球能源治理格局转变对重点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地缘博弈的影响更为深刻。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矛盾突出,其治理效率和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不断显现。为此,中国等新兴大国应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一方面,深入推动国内改革,发展更加先进的能源技术,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升级;另一方面,主动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制度建设,提高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0.
沙俄征服中亚历时百余年 ,其对中亚的侵略扩张虽有经济掠夺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地缘方面的思考。中亚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是沙俄在 1 9世纪 6 0年代最终决定以武力征服中亚的最主要的原因。沙俄侵略中亚的地缘思考主要表现在 :它是沙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既定政策的体现 ;它是沙俄地缘战略的体现 ;它是沙俄与其他大国地缘政治争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俄罗斯适时灵活地调整地缘战略部署,开展多边外交,重塑大国地位,展示了新时期俄罗斯外交的新风貌。纵观这一时期俄罗斯地缘战略的特点,它经历了由战略收缩到攻守兼备、由防守到反击的变化。俄地缘战略的调整,客观上会推动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展。中国要利用俄地缘战略调整的机会,深化两国的睦邻合作关系,扩大相互支持、相互借助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李振产 《国际政治研究》2001,(4):120-124,136
台湾是一个具有重要地缘战略价值的岛屿。台湾的战略重要性是从无到有,并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政治交往的逐渐密切而日益增加的。自近代以来,在中国政府与人民反对外国列强的斗争中,台湾的地缘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被纳入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轨道,成为遏制中国战略防线中的关键一环,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与长远发展。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逐步强大,以及中国对全球政治、安全、经济贸易的重要性的大幅度提高,台湾的地缘战略重要性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地缘战略理论与实践传统。在旧王朝崩溃的大混乱中,中国的地缘战略传统主要体现为众多的权力竞争者对通过寻找、占领和开发具有地缘政治优势的领土空间以实现争霸天下目标的论述及实践。为应对外来军事挑战,中国的地缘战略传统有进攻战略(以领土控制为目的的军事远征)和防御战略(利用地理实施总体防御)之分。在塑造周边安全环境过程中,中国的地缘战略体现为综合使用各种手段来维系帝国威望、营造势力范围和塑造国际秩序(朝贡体系)。而"反地缘政治"传统的存在也使得意识形态因素长期以来对中国对外战略实践影响颇深。中国地缘战略传统的启示意义主要包括:第一,必须高度重视国内秩序的稳定;第二,构筑周边安全环境必须重视硬、软手段的平衡应用;第三,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必须重视对中国价值文化的弘扬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网络空间正在成为新一轮地缘政治博弈的大舞台,网络地缘政治成为大国博弈的一个分析视角。网络空间组成架构的地缘属性、网络空间活动主体的地缘属性以及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日益上升的权力,都构建了网络空间的地缘政治属性。中美关系中的网络地缘政治逻辑包括六大方面:地缘政治思维构建网络安全话语和政策、网络空间人造壁垒与地缘政治空间的重合、网络主权问题强化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网络空间权力争夺重现地缘政治竞争、网络军事化趋势加强地缘政治冲突风险、网络问题逐渐被纳入传统地缘政治格局。由美国引导的大国网络博弈的地缘政治趋势对全球网络安全形势形成了威胁,中国应与各国携手,超越地缘政治并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大国,从历史实践上看,陆海复合型特征对中国地缘战略的选择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地缘战略转型引起了美国的忧惧,美国地缘战略的核心在于维持欧亚大陆均势,防止欧亚大陆由一个敌对的大国主导,并保持其海上绝对霸权地位,中美地缘战略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中国地缘安全环境呈现"陆缓海紧"的特点,中国必须谨慎审视与评估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运行成本与战略风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海洋战略,稳健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一、冷战后蒙古国的地缘安全政策 蒙古国,作为一个仅有220万人口的内陆小国,被夹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如何确保其生存安全始终是蒙古国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鉴于蒙古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地缘安全政策便成为蒙古国对外战略的基础。 冷战时期,蒙古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将本国的生存安全完全依托在苏联的保护之下。因而在这个时期,蒙古国的外交政策服从于苏联的整体对外战略,毫无独  相似文献   

17.
中心—侧翼理论:解释大国兴衰的新地缘政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大国的兴衰或霸权的交替,迄今的地缘政治研究未提供一种基于地理因素的一般性理论模式。基于对历史经验尤其是中国战国体系和16世纪以来的欧洲及世界体系的经验分析,本文较系统地提出了一个“中心—侧翼理论”,它把强国分为位于中心地带的中心强国和位于侧翼地带的侧翼强国,并且认为就中心和侧翼地位的政治意义而言,侧翼强国具有相对于中心强国的若干重大地缘战略优势;相应地,中心—侧翼地位影响着大国的兴衰,身处侧翼比身处中心更有利于大国的崛起,近代以来的霸权国家都出自侧翼强国。该理论可被视作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发展“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努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葛汉文 《国际展望》2015,(2):68-84,148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低潮后,地缘政治研究在冷战后实现了世界性复兴。除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学术中心外,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重心向非西方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冷战后,地缘政治研究出现经典思路与后现代主义并立的局面,前者对特定国家的对外战略实施及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演进影响颇大,后者则在本体论、方法论、研究领域等学理思辨方面进展较多。中国地缘政治理论体系的建构既要汲取古代传统思想的优秀成果,也要吸收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精华,关键是要以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国家利益为目标,将营造周边和平发展环境作为要务,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丰富和拓展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麦金德的地缘政治思想是在俄、德、美等国强势崛起并奉行咄咄逼人的对外扩张政策的背景下形成的,其核心内容随英国面临的主要威胁的变化而变化,即由1904年的"枢纽地区"到1919年的"心脏地带",再到1943年将"心脏地带"与"陆间大洋"并重。但是,麦金德的地缘政治理论的宗旨是不变的,就是从地理角度谋划维持英国的全球霸权。为论证其地缘战略规划,麦金德不惜随意嫁接乃至曲解历史,导致该理论含有诸多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20.
赵可金 《当代世界》2012,(10):44-48
随着中国实力的崛起,经济增长、能源需求、海上权益、海外利益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地缘空间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制约,谋求中国和平发展所需要的地缘空间日益成为中国战略日程中的首要课题。与此同时,中国迅速崛起的震荡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