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统收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考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力指引全党全国在新时代谱写民生事业发展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正民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民生问题,格外重视民生事业,不仅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而且明确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方法,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实践指南。习近平总  相似文献   

3.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民生工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善民生,加强制度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民生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建立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体系,下"绣花"功夫、做精准文章,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特别强调要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和脱贫攻坚。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推  相似文献   

5.
《前进》2015,(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大力推进。民生工作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涵盖就业、收入分配、食品安全、教育、住房、养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阐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2013年8月28日至31  相似文献   

6.
《群众》2017,(17)
正"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要求。这一论述,将民生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到同一高度、提出同样标准,体现了民生工作的"经济观"和"发展标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指导性。长期以来,发展比较协调、比较均衡被外界认为是江苏一大特色。但是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民生工作中还有不少短板和不足。思想观念上,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不  相似文献   

7.
钱信松 《群众》2022,(7):67-6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近年来,宿迁市人社局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推进便捷化、信息化、社会化、系统化改革,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领域关键小事,不断增强民生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民生民政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对民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部署,引领和推动我国民政事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民政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提出坚守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6,(8)
正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自觉追求,把共享理念作为价值坚守。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在"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方面,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18,(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发展是硬道理,实现高水平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要推动云南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站在人类发展命运的立场上作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体现了炽热的民生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展现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近日,人民论坛编辑部采访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讨论,现将部分专家精彩观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贺宝祥 《群众》2023,(16):12-13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要求江苏“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时隔4个月,总书记深入考察江苏,再次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金湖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位置,聚焦“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促基本、促公平”的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助推金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9,(24)
<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兜底性、基础性",是对民政工作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精准定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对做好新时代的基本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站位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民政部门将把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围绕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既要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14.
渠慎坤 《群众》2023,(23):25-26
<正>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扛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责任,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对数十年从政经历的宝贵经验总结,他把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当今世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正>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在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中奋力实现民生保障新突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成都市民政系统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强化政治建设,崇尚实干作风,切实保障民生民政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相似文献   

18.
正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24日至28日在湖北考察时的讲话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扭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扎扎实实把民生工作做好。——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12日至14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相似文献   

19.
张余松 《群众》2021,(1):59-6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近年来,泰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机关党建在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党建为民、党建惠民”意识,以塑造“泰”系列民生品牌为主载体,聚焦聚力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推动机关党建工作和民生服务保障水平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20.
<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是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五个具体目标之一。通过系统深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重要论述,专题研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内容,我更加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