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印度的民族主义文化兼有宗教和世俗两种取向,表现为国大党的世俗民族主义文化和印度人民党的宗教民族主义文化两种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二战后印度外交的走向。民族主义文化犹如一柄双刃剑,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性,讲求"和平中立"、"宽容与非暴力"的民族主义文化使印度有效地开拓了对外关系的空间,而"自负、狭隘与利己"的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和"狂热、强硬不妥协"的宗教民族主义文化给正常的国家关系发展蒙上了阴影。  相似文献   

2.
自秦汉宗教人文在我国出现或传入以来,外来宗教即开始了与宗主文化即华夏文明的交织交融,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升华,演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立足中国境遇,坚守中国气节,展现中国姿态,坚定中国信仰,以祖国和人民为依靠,独立自主,自信自强,成为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主旨要义。推进我国宗教朝着中国化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化"之有方,"化"之有力,"化"之有效。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发展需要辨析中国化与本土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为中国化的"导"提供力量支撑,为宗教界朝着中国化方向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党的宗教工作,关键要在"导"上下功夫,只有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做到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实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才能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明确了新形势下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以及在宗教工作中的基本遵循。本文通过对宗教工作中关于"导"的思想的分析,探索研究"导"的正确方法途径,深入挖掘该思想的理论意义和价值,以求达到提高宗教工作水平、更好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内在超越”与儒学的宗教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中蕴含的"超越",不是指向彼岸王国的超越,而是在人自身之内实现的精神超越.儒学是一种典型的"内在超越"的思想形态,它妥善地处理了生命的有限性与终极理想的超越性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儒学有对超越境界的追求,所以,它虽非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宗教,但同样能够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从而表现出宗教的某些特性,具有宗教性.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新时期,引导宗教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思想认识不足、服务渠道单一、专业人才短缺、信息公开滞后等问题。对此,要在舆论引导和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强宗教团体建设,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形成各方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一种普遍而持久的文化现象。经过新中国的宗教改革,宗教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形成了融"合作论""管理论""适应论""引导论"于一体的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要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要做好宗教的引导工作,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  相似文献   

7.
《外交评论》2016,(1):104-125
民族主义在近现代史上扮演的角色一直备受争议。尽管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实证分析,对民族主义伦理问题的思考却始终徘徊在学科研究的边缘。避而不谈规范性问题事实上导致了国际社会对民族主义的错误认知和立场。本文试图将"民族主义问题"置于"特殊主义"与"普世主义"这一哲学分野中进行考量。现代性的"道德贫瘠"致使现代伦理在强调独特性和寻求普遍性之间游移不定,而民族主义和自由国际主义是这两种不同取向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反映。其实,以人权政治与全球化为代表的普世主义与强调多样性的民族主义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在现阶段,普世主义想要全面推动人类进步还需要民族主义的协作和补充。民族主义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作为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它在传播和演进的过程中曾成功地吸纳截然不同的政治原则,在应对"进步"和"变化"方面具备出色的能力。静态地或者狭义地理解民族主义,不仅会严重削弱国际社会认识和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能力,甚至还会加剧现行国际秩序业已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反全球化"运动也有愈演愈烈之势,以致它本身也发展成为一种全球化运动.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已经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它并未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它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全球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伴随着一国内和各国间越来越多的不平等;它兴起的理论基础主要有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依附理论、比较优势陷阱理论和民族主义理论;它的力量构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某些民族国家,另一类是各种各样对全球化效应严重不满的"反全球化力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宗教批判观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从当代视域来解读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可以看到它对当代中国宗教理论和宗教工作的发展仍具有多重价值.马克思宗教批判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我们应坚持"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对待宗教现象,坚持"辩证方法",认识宗教的两重性,坚持"实践否定性",推动宗教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宗教联系在一起是一个理解的误区。历史上所有的宗教都有过暴力,但与恐怖主义不是一回事,尽管二者有重叠之处。宗教暴力与宗教有关,但宗教本身却未必是暴力之源。伊斯兰历史上确乎存在着恐怖主义的土壤,但这绝非意味着伊斯兰必须为其现代极端主义者的恐怖主义活动负责。作为现代性后果之一的全球化,导致了人类社会关系的密集化。外来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与现代性如影随形的世俗化,使伊斯兰社会出现了震荡。这是近一二十年来伊斯兰活动密集化的深层原因,人类学有关本土社会面对外来冲击时所出现的"振兴运动"的洞见,可以作为理解现代恐怖主义的参照系和另外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1.
现代欧洲暨法国美学情趣在音乐、诗、绘画、戏剧、小说、电影等方面的流变,即所谓唯美主义倾向,是启蒙时代微妙精神的延伸.现代欧洲艺术放弃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形式与内容关系的传统理论一方面放弃了作为理念的形式,而把艺术活动必需的物质材料本身当作艺术和艺术欣赏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放弃了西方艺术传统根深蒂固的偏见,即所谓艺术的不同物质手段只是为了表达或表现感情、观念、外部世界的模特.现代西方不同艺术门类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古典艺术中的形而上学追求,从而把艺术活动中的所谓"内容"只作为一种"形式"化的活动,甚至取消了内容与形式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证人证言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证人错误记忆的发生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文章回顾了证人错误记忆研究的历史,主要探讨了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和理论基础,并讨论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一个可能使用EJB组件的系统时,做出正确决定的第一步是要能透彻的理解EJB组件的特性,从而懂得如何确定EJB技术是否适合该应用,包括选择EJB组件作为一种实现手段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否则,别的技术可能更合适。  相似文献   

14.
对“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刑法第312条所规定的“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在许多问题的界定上不甚明了,引发了理论界以及实务部门较多争议。通过对构成要件诸方面的重新解析,对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犯罪对象以及罪数形态等存在较多疑惑之处做出了较为明确的界定,以期对司法适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哲学--爱智"作为"学术--科学"的最为核心的概念和问题,哲学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深化、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欧洲哲学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和层面:在古代希腊创始阶段,希腊哲人摆脱"知识"之原始经验技术之束缚,确立了"自由知识"之地位;至康德哲学,"自由"通过"实践理性"上升至哲学之最高层面,使"道德"以"自由--职责"为基础;由康德经过黑格尔直到海德格尔,"自由"由"理念"回到"存在".对于"自由"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主体--客体"、"有限--无限"、"存在--非存在"、"生--死"等问题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罪状中的“帮助”应予去掉;变造证据不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隐匿证据属于毁灭证据行为;教唆、指使他人帮助自己毁灭、伪造证据的,不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共犯。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网络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方便远程通信。作者在文中就小型局域网的几种常见的组网方案做了简要的介绍,比较各自的优缺点,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采用应对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司法鉴定法制建设应遵循正确的原则 ,并依据这些原则进行调整 ,在司法鉴定队伍建设上应遵循国际标准 ,司法鉴定程序应与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改革相衔接  相似文献   

19.
侦查运动中的"己"与"彼"比较研究侦查与犯罪是一种联动行为,侦查是与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手段,是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与犯罪和犯罪分子的一种较量,其斗争的双方是侦查机关、侦查人员--"己",和犯罪、犯罪分子--"彼"."已"与"彼"是互为对立的双方,从侦查角度来讲,对"己"与"彼"双方情况把握程度是决定侦查工作成败的首要因素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儿童证人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心理认知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对儿童作证主体之适格性问题的争论已经转变为对儿童证言的可靠性的判断。儿童证人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其记忆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方面存在着不足,但不能因此否认儿童作证的适格性。相反,应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制订出相应可行的实践操作原则以提高儿童证人证言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