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访美时受到的礼宾待遇是对重要国家的政府首脑的破格礼遇,而非通常意义上国家元首享有的正式礼遇。美国给予邓副总理政府首脑的礼遇主要是考虑到中美关系的发展和邓小平的重要地位,不给予国家元首的礼遇则是考虑到了中国国内特殊的政治现实和美国自身的外交需要。  相似文献   

2.
杜继锋 《当代世界》2016,(10):42-45
正2016年9月中旬,缅甸国务资政兼外长昂山素季访问美国,此访除了对奥巴马总统及美国各界对缅甸民主事业的长期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外,更重要的是寻求美国结束对缅甸实行了长达20年的经济制裁。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昂山素季的"感恩之旅"送上厚礼,承诺美国不久将终止针对缅甸的国家紧急状态,撤销所有基于行政命令对缅甸实施的经济和金融制裁并重新给予缅甸贸易普惠制待遇。美缅关系也由此迈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中国产品何时去掉“洋”尾巴? 被外商吃掉的是什么? 给予外商的“超人待遇"合不合理? 民族工业希望何在?  相似文献   

4.
"书写美国"需要各种文体和角度,特别是不能用中国式的眼光看待美国国内问题。  相似文献   

5.
探索中的"中国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引起了世界性反响.讨论"中国模式",必须对其基本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作为一种正在构建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只有对种种误解和担忧给予解释与辨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早期,中国向西方渐渐打开门户,很快,美国商人、传教士和其欧洲同伴开始涌入中国沿海港口和内陆河流扩展贸易和发展基督教信徒。1844年的《望厦条约》中,中国政府不仅给予了美国“最惠国”贸易待遇,而且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美国人还获得了“司法治外权”。十年之内,美国军舰已经开始使用中国沿海的港口以“保护美国的利益”,并偶尔从在上海新建的美国“租界”访问长江上的港口。为了在远东建立更加持久的“存在”,内战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多极化世界日益成型的时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美国主导的现有世界秩序形成冲击。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其构成了威胁,这种战略误判导致特朗普政府对中美关系持消极态度,患上了"中国综合征",走上了遏制"假想敌"中国的隘路。然而,过去40年形成的中美合作基于一种"共生"模式,即经济互补与激烈竞争共存。事实证明,美国政府掀起的"贸易战"不利于中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反对此胜彼负、零和博弈的观念,不希望看到"修昔底德陷阱",在"贸易战"中依然保持必要的冷静克制,极力避免冲突升级,不让矛盾超出理性和平对话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从1979年建交到2018年经贸摩擦升级为"贸易战",中美关系经历了40年变迁。自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美国对华认知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国内利益集团推波助澜,急于寻找竞争对手。特朗普本人及其执政团队的保守主义倾向加快了美对华示强的步伐,将中国定性为"修正主义者"和"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与中国进行"全政府""全社会"竞争。美国对华战略的重大调整导致中美关系遭遇建交以来的艰难时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已发生"质变"。从美国战略目标和实力匹配度、中美力量再平衡、两国相互依存度及大国关系等方面看,在构建新的力量平衡过程中,中美关系会有起伏和波动,但总体可控,两国关系发生"质变"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指责中国挑战美国权力,威胁美国利益,破坏美国的安全和繁荣。2018年8月,特朗普签署《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强调对华长期竞争战略是美国的第一要务,明确要求制定对华"全政府"战略。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一年多来,美国挑起以"贸易战"为主导的一系列对华打压政策,对华强硬俨然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正确。与此同时,"全政府"对华战略已经跨越政府部门,向着更深更广的"全社会"方向蔓延,逐渐形成了横向和纵向的战略互动与协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威胁"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一直以怀疑和焦虑的心情看待中国的崛起.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军事现代化和能源需求的猛增使许多美国人开始谈论"中国威胁".西方政策制定者、战略思想家、学者和批评家拒斥"和平崛起"的概念,开始探讨"遏制"中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邱兆锋 《南风窗》2010,(19):82+84-85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观光立国战略能否成功实施,关系到日本国内经济社会结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外放宽对中国民众赴日的签证,可以说是日本推进"观光立国"极为重要的一步棋。  相似文献   

12.
"入世"谈了15年,"入市"还要谈那么久吗?这种急切之情,表明中国人迫切需要以过程论的积极心态,而非目标论的静态心理,来看待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转型。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国人项庄舞剑  相似文献   

13.
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还是进一步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的进程始终是风雨飘摇。台湾、贸易、军售和人权已构成了中美关系中最富有争议的四大问题。1995年6月,美国给予李登辉访美签证,中美关系曾一度降低至建交17年以来的最低点。中美关系的这种状况,不仅损害了两国的利益,而  相似文献   

14.
周琪 《当代世界》2021,(2):4-11
特朗普执政4年采取的一系列对华政策对中美关系造成了严重破坏.虽然特朗普竞选连任失败,但其留下的"政治遗产"对拜登政府及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仍具有深层次的影响.当前,中国已被美国战略界和外交界视为美国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但囿于美国国内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以及受到拜登基本政策理念的影响,拜登政府对华政策肯定会做出一定的调整,重点是更多与盟友联手来应对中国的挑战.同时,拜登政府也会寻求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与中国合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格局与亚太地区秩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美国不断推行"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受中美竞争加剧影响,曾经奉行"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众多中小国家或将面临选边站队。对于中美而言,像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这样的地区大国或中等国家将成为双方争夺的关键,其中只有印度尚不是美国的正式盟友。而印度根据自身利益,在"印太战略"中更注重印度洋与东南亚地区,更强调战略自主和大国平衡。对中国而言,妥善处理中印关系将成为缓和"印太战略"压力的关键。虽然中印双边分歧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但在两国领导人的努力推动下,中印关系将在相互调适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印太战略"的提出与推进始于特朗普政府,它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重心持续调整的产物。"印太战略"的推进主要包括三大层面,即军事层面的力量建设、政治层面的盟友与伙伴关系发展以及制度层面的地区网络化结构的形成。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全领域、全政府、全方位的方式来推动"印太战略"的实施,但其前景受到美国政治经济状况、"印太战略"内在矛盾的协调、美国"印太战略"与域内国家地区战略的融合度、中国发展状况以及其他地区安全形势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从美国"十条诫令"看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和深化,文化作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已经成为西方强国控制世界的新的手段和方式.美国自颁布针对中国的"十条诫令"以来,一直妄图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和文化价值观的渗透来"西化"中国,尤其是左右青少年群体的意识形态,而且这种"文化帝国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近日,内蒙古包头市委、市政府出台《包头市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工作十项措施》,提出将实施"包头工匠"培育工程,对每名获评者给予1万元资金支持,并享受市级劳模待遇。据悉,"十项措施"还包括试行高技能领军人才年薪制  相似文献   

19.
福山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期间发表了一系列言论来维护和强化其"历史终结论".一是以"国家要素缺失"为理由为美国自由民主危机开脱,牵强短视地看待国家和政府的作用,颠倒黑白地宣传美国"政治信任"的情况和作用,撇开民主制孤立地批评特朗普;二是为自由民主制的"优越"辩解,不顾真相地赞扬美国联邦制"实验创新",主观地臆断"民主或将重生",不切实际地策划政府改革;三是以西方中心主义评判历史,用单一民主观抹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逻辑混乱地评判中国抗疫实效,恶意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深入分析和批驳这些言论的错误之处,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关系大事记(1996年10月—12月)徐青10月1日台“经建会主委”江丙坤在接受美《新闻周刊》亚洲版访问时称,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已经接近上限,目前台湾的优先工作是分散投资。2日台“经济部”公布两岸贸易许可办法,赋予大陆物品进口免签证的“法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